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毕业试卷

阅读:1410  
标签:鄂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毕业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10]
武汉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
1.下列选项中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慰藉(jiè) 慨叹(kǎi)大气磅礴(bó) B.魁梧(wú)亢奋(kàng) 荒谬绝伦(miù)
C.坚苦(jiān) 惬意(qiè)拈轻怕重(zhān) D.揣摩(chuǎi)蓦然(mò) 叱咤风云(zhà)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凝视着左边那条空出的路,我切身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和 的文明。
(2)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 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
(3)这天午后,乌兰巴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 低低的云层里。
A、 隐藏 改变 隐入 B、隐藏 改善 沉入 C、 蕴藏 改善 隐入 D、蕴藏 改善 沉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4.将下面句子还原到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A 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B 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 C 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D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师傅”和“师父”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文革”后期人与人的称呼也渐渐改为师傅了,甚至是男女通用的。


浏览完整试题“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虽然有数百次的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败之后,他向观众赔礼致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北宋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秃厮,皆呼师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老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师傅”和“师父”最基本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混用。如《榖梁传》中的“师傅”,在《白孔六帖》和《渊鉴类函》中就写作“师父”。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师傅深怀敬意,师傅的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当,他就完全可以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
5.下面选项中,文章内容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师傅”与“师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B.“师傅”和“师父”的历史和意义演变。
C.“师傅”和“师父”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D.“师傅”和“师父”的使用频率和范围。
6.下面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是
A.“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
B.“师傅”称呼从专指帝王的老师演变成指学习上老师,后来称年长的人为“师傅”,最后平民百姓的教师也称呼为“师傅”了。
C 从唐朝起,“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D .“师傅”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相对于“师父”而言,“师傅”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
7.下列材料中有关“师傅”与“师父”称呼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者大笑道:“呆子倒有买卖。师父照顾你牵马哩。”三藏道:“这猴头又胡说了!”
B.小侯准备到图书馆去,路上他问一个陌生人:“请问师父,到图书馆往哪个方向走啊?”
C .罗希说:“我不小心摔倒在车站站台,幸亏那个师傅把我扶了起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D .小王买了些礼品,对妈妈说:“明天我准备给师傅去拜年。”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8、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 结束) B. 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但是)
C. 绍圣中,谪居涪陵(被贬降职) D. 摹临累日,几废寝食(几乎)
9、下面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暮寝而思之 C.杂然而前陈者 D.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穆父看了黄庭坚写的草书,嫌黄庭坚的草书有些俗气。
B、苏轼对黄庭坚草书的评价与钱穆父不是一样的。
C、黄庭坚认为自己没有见过怀素的书法真迹,所以不肯为他人写草书了。


展开余下试题D、黄庭坚把怀素《自叙》从石杨休家借走后,废寝忘食临摹,顿悟了写草书的方法。
四.(共14分)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诗文。(10分)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汗青”指的是 ,这句诗体现了作者
的高尚情操。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8分)
星夜 龙应台
⑴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梵谷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只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⑵油彩很浓,他用一张薄薄的塑料膜覆盖在画面上,再把画小心地卷起来。
⑶我走出小店,踏入画家村的街,一整条街都卖画,颜色缤纷,琳琅满目,气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挂得满坑满谷的不是衣服,是画。据说是一个奇人在这深圳的边缘荒村专门模仿梵谷的画,画得多,画得像,以致于国际媒体都纷纷来采访这中国深圳的“梵谷”。没几年,荒村已经变成画家一条街。梵谷的画,人人能画,从这里批发到香港的小摊上,和开叉的旗袍、绣着五彩金龙的衬衫、缎料的面纸盒等等“中国风味”礼品混在一起,卖给观光客。
⑷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⑸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⑹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⑺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⑻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⑼我赶忙上网去看梵谷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⑽梵谷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⑾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⑿三十七岁的梵谷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谷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⒀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⒁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
13.作者在第⑸段中提到,“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爱上《星夜》的过程。(4分)
⑴住在海边看日落月出的时候,我发现了天空中很特别的一颗星。

⑶上网查看梵谷的《星夜》后,“我”确认他画的就是我所见的金星。

14.仔细品读下面语句,说说这段话是怎样传达出作者心情的?(4分)
《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谷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15.文章中两次提到“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作者不能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6.作者在文章结尾 为什么要“换一个问法”?科学家复制的“眼泪”到底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请结合本文的写作意图说明你的理由。(6分)

六、综合性学习(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9题。
某班级开展 以“电子产品对在校学生学习的影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某小组准备对老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所在的小组可以从另外的哪个方面开展本次活动?(2分)
18.下面是某小组成员对老师和同学调查问卷统计表,分析表格后你得出的结论有:(4分)
“电子产品对在校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统计表
严重 较大 一般 没有
老师 60% 27% 11% 2%
学生 22% 47% 19% 12%
结论① ;
结论② 。
19.为了减少手机上网、游戏、作弊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某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mp4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你家长很支持学校的这项规定,你想对家长说的话是:
。(2分)
七、作文(50分)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好的习惯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一个人巨大的潜能。
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以“习惯的力量”为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展开余下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A(文章没有涉及“师傅”与“师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6、A(B、“师傅”称呼从指学习上老师演变成专指帝王的老师。C、从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D、“师父”含义比“师傅”更加宽泛一些。)
7、B(称呼陌生人应为“师傅”。)
8.B 9.D 10.C
11.因此黄庭坚自己曾经说:“领悟草书的方法是在涪陵,遗憾的是来不及再见到钱穆父了。(故、尝、恨。)
12.(1)千里共婵娟(2)海上生明月(3)赢得生前身后名(4)自古以来,人的一生谁没有死去的时候呢?我希望留下一片赤诚忠心映照在史册之上。 坚贞不屈,以死报国
13、(2)和天文学家在阳台看夕阳的时候,我知道了海面上最亮的星是金星。(2分)(4)阅读了梵谷给兄弟的信之后,明白了梵谷的痛苦而热情的内心世界。(2分)
14、这段文字把油画《星夜》比喻为梵谷灵魂出走的地图,通过对油画内容的具体细致的描绘,写出了梵谷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与对生活的热爱,(2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梵谷的赞赏和敬佩之情。(2分)
15、第一次是因为复制油画油彩气味呛鼻,材质低劣。(2分)第一次是因为复制油画没有能够体现作品作者的灵魂和内心世界。(2分)
16、“换一个问法”的目的是运用同类事物的比较,使说理更易于读者理解接受。(2分)科学家复制的“眼泪”不能被称做“眼泪”,因为“眼泪”中包含了喜怒哀乐的感情。(2分)结合本文写作的意图来看,复制的作品只能复制结构、色彩等外在的形似的东西,作品中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是无法被复制的。(2分)
17、2分。示例:抽样分析、宣传活动、搜集材料、主题班会等。
18、结论①老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电子产品对在校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结论②与学生相比,老师认为电子产品对在校学生学习的影响的程度更严重。(共4分,每个要点2分) (221.232.157.86)
标签:鄂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毕业试卷
相关:关于“武汉中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