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0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0]
湖南省隆回二中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省隆回二中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制卷:湖南省隆回二中语文教研组
2013.11.28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煊赫(xuǎn) 躯壳(qiào) 颤巍巍(chàn ) 岿然不动(guī)
B.泡桐(pào) 妊娠(shēn) 鸭绿江(lǜ) 稍纵即逝(jí)
C.讣告(pù) 喷香(pèn) 创可贴(chuāng) 毋庸置疑(wù)
D.怪癖(pǐ) 鬈发(quán ) 白桦林(huà) 怙恶不悛(quān)
答案:D (A项 煊赫(xuān)岿然不动(kuī); B项 泡(pāo)桐,鸭绿(lù)江; C项 讣告(fù) 毋庸置疑wú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维吾尔语称“库洪”,源于突厥语“卡波”,意思即“甜瓜”。味甘如蜜,奇香袭人,饮誉国内外。
B.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是我国五岳之一,道教主流全真派胜地。位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境内,海拔1300.2米。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
 C.毕淑敏:“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手挑选。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零零总总, 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D.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答案:D (A.哈密瓜(哈密是地名) B.全真派圣地 C.林林总总)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当然我们不能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到在中国
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B.就日本政客的不负责任言论,我外交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多次严正申明:钓鱼岛是
中国的固有领土,我们有决心、更有能力应对外来的一切挑衅。
C.“青春无限,拼搏三年”,隆回二中留下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教学楼里的书声,体
育馆里的誓言,晨跑路上的口号……这些曾经的雪泥鸿爪般的痕迹会伴我一生。
D.房价调控总是在需求上打转转,一边号召大家租房,一边抑制多套住房,殊不知两者
是互相矛盾的,以至于在需求上所做的调控文章难免扬汤止沸……
答案: D(A.“芸芸众生”与“所有”重复。 B.“严正申明”应改为“严正声明”,
“严正声明”指态度庄严措辞严厉地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重在公开宣布,以让公众知道;“申明”是“郑重说明”的意思,重在说明,以说服对方。 C指鸿雁在泥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与“痕迹”重复。 D.扬汤止沸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D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D.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B (A项搭配不当,“学习”与“素养”不能搭配;C项“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概念交叉, “看作”和“是”语意重复,应去掉“是”; D项成分残缺,“那些环境……”前应加上“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 ① 状态之中。“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 ② 的对立。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 ③ 。
A.①被包容的、可独立的 ②“悲剧”和“喜剧” ③“荒诞”
B.①被包容的、可独立的 ②“悲剧”和“正剧” ③“和谐”
 C.①被排斥的、非独立的 ②“悲剧”和“喜剧” ③“荒诞”
 D.①被排斥的、非独立的 ②“悲剧”和“正剧” ③“和谐”
  答案:C(根据语意照应一致,“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照应后文的“从属性的地位”,“‘悲剧’和‘喜剧’”照应“对立”,“丑”照应“荒诞”,“和谐”只能同“美”照应。)
二、文言文阅读(25分。其中,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6分.共两小题,每小题3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廉颇闻,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答案:D(D.两个“也”都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 A.物主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祈勉,千万,一定;B.介词,依据、根据/介词,经过、通过; C.介词,比/介词,在。)
7. 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技经肯綮之未尝
C.惟兄嫂是依 D.故不我若也
答案:A(A为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B. 即是宾语前置句又是谓语省略句:“未尝(触碰)技经肯綮。”译: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C.惟兄嫂是依=惟依兄嫂;D.故不我若也=故不若我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易》称“《遯(dùn同“遁” )》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
译文:《易经》说:‚《遁卦》的含义大得很呀!‛又说:‚不侍奉王侯大人,保留高尚的名节。‛因此尧帝以天为法则,不能使巢父、许由接受他的王位;周武王可算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了,最终只能成全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清白名声。自此以后,隐逸之风流传更盛,多数人的行迹大体相同,而各自隐逸的动机就大不一样。
逢(páng)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译文: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这时王莽杀了自己的儿子宇,逢萌对友人说:‚三纲断绝了!不离开,祸将连累别人。‛立即解下帽子挂在东都城门,回来后,将家属迁往海滨,客居在辽东。逢萌素来明白阴阳之术,知道王莽不久将败,于是头戴瓦盆,在市上哭道:‚新呀新呀!‛于是就躲藏起来。等到光武即位,便往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都被他的德行感化。
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
译文:北海太守素听说他的高尚品德,派吏去拜见行礼,逢萌不答礼。太守怀恨在心而派人去逮捕他。吏叩头道:‚子康是大贤人,天下都闻名,他所在之处,人们敬之如父,去,一定抓不到,只是自取毁辱。‛太守发怒,将吏关在牢中,再派别人前往。那人走到劳山,人们果然联合起来用兵弩捍卫,吏被伤流血,跑了回来。后来朝廷用诏书召逢萌,萌托以年太老,迷失道路的东西方向,并对使者说: ‚朝廷召我的原因,以为我对政治有益处,我连方向都不知道,怎能济时呢?‛立即就便车回家。连续征召都不出来,以寿终。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
译文: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家产千金。少时死了父亲,被族人所养,可是遇之不以礼,到了长大,又不还其财产。周党到乡县打官司,主人才归还给他。不久,他把家财散与宗族,家中奴婢全部遣散,于是到长安游学。起初,乡佐曾经当着众人侮辱周党,周党久记在心。后来读《春秋》,懂得复仇的意思,便停讲而回,通知乡佐,定日期相斗。既交锋,而周党被乡佐所伤,困顿了。乡佐服其义气,用车子送他回家养伤,数日才复活,已醒就离去。从此束身修志,州里称赞他品格高尚。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展开余下试题译文:等到王莽篡位,周党托病杜门不出。以后贼暴纵横,残灭郡县,只有到了广武,经过城门也不进来。建武年间,召周党作议郎,因病离职,于是送妻子居渑池。又被召,不得已,便穿短布单衣,谷皮绡头,待见尚书。等到光武引见,周党伏地而谒见,自己陈述愿守所志,帝才许可了。博士范升奏毁周党,诏书写道‚:自古以来明王圣主一定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的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的俸禄,也是各有志向。赐帛四十匹。‛周党便隐居在渑池,著书上下篇而死去。邑人认为贤人而建祠纪念。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
译文: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性清高,从来没用名片问候过别人。建武末年,沛王刘辅等五王住在北宫,都好宾客,再次派人请井丹,不能请来。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的弟弟,凭借外戚贵盛的地位,于是骗说五王,求用千万钱,相约能把井丹请来,而另外使人在半路抢劫他。
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
译文:井丹不得已,已经来到,阴就故意准备麦饭葱叶等食物,井丹推去不就,说道:‚认为君侯能够供给甘美的食物,所以来访,怎么这样菲薄呢?‛于是另设盛馔,才进食。等到阴就起身,左右的人推进一辇车,井丹笑道:‚我听说夏桀曾用人驾车,难道就是这个吗?‛坐中宾客都变了颜色。阴就不得已而叫人把辇车换掉。自此井丹隐居闭门不与人们交往,以寿终。
(摘编自《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遣吏奉谒致礼 奉谒:拜见
B.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 杜: 关闭
C. 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 宾: 归顺
D. 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 过: 经过
答案:D (过:拜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 汝殁以六月二日
C.少孤,为宗人所养 吾属今为之虏矣!
D.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答案:C (C项“为”都是表被动,A项:动词,到/代词,我; B项:介词,用/介词,在;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
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很不满。
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
答案:C (周党是直接向光武帝陈述自己的志向而不是委婉拒绝,同时面对光武帝的多次征召并不是每次都委婉拒绝,光武帝对此并非不满,而是理解。)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3分)
译文:他回来后,带领家属迁往海滨,在辽东客居。
【关键词:将,浮海,客于辽东(状语后置)。】

(2) 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3分)
译文:于是骗说五王,求用千万钱,相约能把井丹请来,而另外使人在半路抢劫他。
【关键词:诡说,致丹,别,要劫。】

(3) 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4分)
译文:朝廷征召我的原因,认为我对政事有益处,(我)连方向都不知道,怎能救时呢?
【关键词:所以,有益于政(状语后置),方面,济。】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喜李翰①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②。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注释】①李翰:散文家。官至左补阙、翰林学士。②吴台:谓苏州,苏州有姑苏台。
(1)赏析本诗颔联“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表现了诗人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答:友人李翰的形象特点是:①四海泛舟,浪迹天涯;②万里来访,重视友情;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④了无心计,物我相融。(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  ___  __,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鹤汀凫渚,_  __ _ __;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3)_  ___   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_  __ _ 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5)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
答案:(1)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穷岛屿之萦回(3)斜阳草树(4)仰观宇宙之大(5)只是当时已惘然(6)水随天去秋无际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展开余下试题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C.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答案:C(C武断,“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两者之间“相联系”。)
15.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C.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答案:B(A.“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C.绝对化。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D.因果推断不成立。)
16.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在第一段找信息)。或:“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在第四段找信息)。
②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在第五段找信息)。
③把文化领域“重心下移”的趋势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在第七段找信息)。(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隆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