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291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1]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烙印(nào) 威慑(sè) 炫耀(xuàn) 销声匿迹(xiāo)
B.孕育(rùn) 蕴藉(jí) 茗烟(mín) 锱铢必较(zhī)
C.酝酿(yùn) 岑寂(céng) 攻讦(jié) 昙花一现(tán)
D.钳制(qián) 付梓(zhǐ) 烹饪(pēn) 一蹴而就(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声响)
B.对儿童来说,到麦当劳吃东西是最高兴、最值得向伙伴们炫耀的事情。(夸耀)
C.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黄花菜)
D.做买卖都“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直木)
3.下列各句中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中国百姓家庭日长使用的笤帚到了西方社会往往变成挂在墙上的艺术品。
B.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比较不可。
C.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D.及至时过景迁,有的播迁他帮,重震雄风;也有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4.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
A.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相平衡。
B.夏天的南京城真是一个火热的季节。
C.整个考场鸦雀无声,就你还在那里小声嘀咕。
D.所以我很怀疑韩愈对“推敲”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写作时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B.一提起他,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
C.这一次,老师表扬了她的作文,她便悠悠然,飘飘然,孤芳自赏起来。
D.尽管他家的那只瓷花瓶缺了一大块,但他还是抱残守缺,不肯丢弃。
6.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B.“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C.你在阅读或写作时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D.“全球化”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黑夜里 唱出的歌声。
7. 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
B.传统……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层。
C.这和20世纪初源于西方的中山装被视作革命的象征有其相似之处。
D.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
8.将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
②“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
③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④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浏览完整试题
9. 下列各组文学常识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选自《南昆八村》。
B.“才高八斗”源自南北朝时期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所言。 C.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D.《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作者是庞朴,《沉思录》是其主要著作之一。
10.对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A.“三个”过去“均指的是“传统”。
B.“懂得了一个真理”就是中国人尚未明白“过去”的意义。
C.“社会实验”指仁人志士从洋务运动直至社会主义革命的救亡图存运动。
D.“一个多世纪”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念去去、千里烟波, 。
4. ,惟有饮者留其名。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7.孔子,名 ,字 , 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 体的散文集。
三、 阅读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
①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④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 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⑥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1.给上述文段加一个小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 B.财富与包袱
C.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D.文化传统
2.对文段内容理解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以比较的方法界定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
B.第③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第④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人们的灵魂归宿。
D.第⑤—⑥段分析传统文化的变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第④段句子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约束 管理 牵制 调配 管制 放置
B.压制 支使 管理 钳制 控制 安置
C.控制 支持 压制 指使 规划 搁置
D.制约 支配 控制 左右 规定 悬置
4.对上述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正反论证 B.举例论证
C.层递论证 D.比喻论证
(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展开余下试题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用,做)
B. 加之以师旅。(连词,而)
C.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前一个是介词,因为;后一个是动词,认为)
D.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动词,来)
6.对下列说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论语•先进》,标题是编者加的。
B.《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属于先秦语录体散文。
C.“莫春”中的“莫”通“暮”,指晚春,是阴历三月份。
D.由“春服”“沐”“风”这些词语推知,当时的天气应该是很炎热的。
7.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个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B.孔子对子路有治理“千乘之国”的说法“哂之”,这是不以为然的嘲笑。
C.文中孔子谦和,子路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谨慎,曾皙雍容飘洒。
D.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景,是儒家向往的“礼治”社会景象与最高境界。
8.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归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弟子言志,不能反映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孔子的教育方法。
B.第1自然段,孔子向学生问志。温和自谦,问话高明。
C.第2~12自然段,写学生述志。侃侃而谈,畅所欲言。
D.第13~16自然段,写孔子评志。逐个评价,态度谦和。
四、诗歌欣赏(每空3分,共12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的上阕写了孙权、刘裕两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最后三句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五、基础知识综合运用(每空1分,共11分)
一斤菠菜卖给谁
①话说从前有位菜农,一天挑着两蒌子疏菜到清和桥上做买卖。由于他态度合气,价钱便宜,加上菜也新鲜干净,他的菜卖得很好。
②这时,又来了三位客户:一位是个和尚,一位是个举人,一位是尼姑。菜农的菜蒌子里仅剩下一斤菠菜了,三人都要买。卖给谁呢?此时,菜农临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请三人分别以“清”“和”“桥”为题,各做一首诗。谁的诗好,这一斤菠菜就卖给谁。
③三人一听, (踌躇满志 踌躇不决 踌躇不前)。
④和尚抢先说:“清,有水是个清,无水也是青。青字加争是个静。清清静静我不爱,我爱豆腐炒菠菜。”
⑤举人接着说:“和,有口是个和,无口也是禾。禾字加斗是个科。科举我不爱,我爱猪肉炒菠菜。”
⑥尼姑最后说:“桥,有木是个桥,无木也是乔。乔字加女是个娇。娇娇小女我不爱,我爱菠菜炒菠菜。”
⑦菜农一听,乐了,马上把菠菜卖给了尼姑。和尚和巨人不服气地质问:“为啥不卖给我们?”
⑧菜农指着他们说,“你和尚有豆腐吃,你举人有肉吃,这菠菜只能卖给尼姑了”。
⑨和尚和巨人听后 (哑口无言 哑然失笑 哑然失色), (无可奈何 自讨没趣 风风火火)地离开了菜农。
1.请在第①、②自然段里找出四个错别字,写在下列横线上并加以改正。
(1) (2) (3) (4)
2.请找出第⑧段里的两处错误标点,将所在句子写在下列横线上并加以改正。
(1) 应改为
(2) 应改为
3.请从文中的三个括号里各选出一个成语一次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 (2) (3)
六、写作(30分)
街头,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请以“街头一幕”为题作文。
要求:(1)叙事完整。
(2)有较具体的场面描写。
(3)所写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或教育意义。
(4)不少于600字。
高一语文(下)期末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D D D C D A 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似曾相识燕归来 2.问君能有几多愁? 3.暮霭沉沉楚天阔。4.古来圣贤皆寂寞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粪土当年万户侯 7.丘,仲尼,春秋,儒,语录
三、 阅读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D B B D B A
四、诗歌欣赏(每空3分,共12分)
1.孙权、刘裕都是杰出的英雄人物,寄托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一片赤诚。
2.比喻、夸张。使对英雄气概的描写形象化、生动化。
3.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意在告诫执政者不要仓促北伐,以致丧师辱国。
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作者目睹国破家亡悲痛的心情。
4.渴望得到任用,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收复失地。
五、基础知识综合运用(每空1分,共11分)
1.蒌—篓,疏—蔬,合—和,临—灵
2.(1)菜农指着他们说,——菜农指着他们说:
(2)“你和尚有豆腐吃,你举人有肉吃。这菠菜只能卖给尼姑了”。——“你和尚有豆腐吃,你举人有肉吃。这菠菜只能卖给尼姑了。”
3.踌躇满志、哑口无言、无可奈何。
六、写作(30分)
略 (61.177.125.78)
上一篇:
福建泰宁一中2014届高三试卷语文试卷
下一篇:
实验区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次月考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一语文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