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514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14]
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
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
2014湖北省宜昌市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啜( ) 逝( ) 故( ) 乃( )
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
8.【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分)
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11.【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分)
12.【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1分)
13.【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2分)
14.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2分)
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
6.(4分)啜:饮,喝; 逝:游开,游走,离去; 故:先前,原来; 乃:于是,就,便
7. (2分)A.之 B.其 C.以 D.而
8.(2分)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鳞竞跃”“呷浪之鳞”(代指鱼);“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
9.(2分)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一处1分)
10.(3分)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正确、通畅得1分,重点关注“及”“去”“逝”“几何”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11.(2分)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12.(1分)名利


浏览完整试题13.(2分)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
14.(2分)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2014湖北株洲市(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二)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25.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 ,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三、文言诗文阅读(共16分,每小题2分)
(一)20.①邀请或通“邀”(1分) ②竟然(1分)
21.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
22.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1点1分 ,答出2点即可)
(二)23.①只(1分) ②树立(竖立)(1分)
24.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2分)
25.廉政(廉洁)(1分) 勤政(务实,做实事)(1分)
(三)26.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意思对即可)(2分)
郑重说明: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
2014辽宁省丹东市(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 、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肉食者鄙 ⑵神弗福也
⑶而齐不听 ⑷苏秦谓齐王曰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 【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三、阅读理解(共60分)
(一)文言文(共10分)
19.⑴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每词1分,共4分)
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分)
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2014重庆市(二)阅读《三峡》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 (2)夏水襄陵( )
(3)不以疾也( ) (4)属引凄异 ( )
9.(1)“阙”通“缺”,空缺;(2)襄:漫上;(3)疾:快;(4)引,延长。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1.A
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 。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4分)
广告语:
12.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展开余下试题2014上海市(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8.甲文选自课文《 》;乙文选自《论语》,它是 家经典。(2分)
9.甲文与乙文第 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8.(2分)为学(1分) 儒(1分)
9.(6分)第一空:②(3分) 第二空(3分)评分量表:
分值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3 内容概括准确。 (1)思学结合 (2)学与思的关系
(3)坚持不懈 (4)持之以恒
2 内容概括不够准确。 (1)学与思 (2)学习需要思考(3)思考还要学习 (4)学习态度 (5)学习方法
0 内容概括错误,或没有作答。 (1)学 (2)思
10.(4分)(1)喜爱(2分) (2)生病(2分)
11.(2分)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12.(3分)第一空:百姓徙避(百姓避之)(1分) 第二空(2分)评分量表:
分值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2 情节概括准确。 宫卫问故
1 情节概括不够准确。 (1)或问之 (2)宫卫问之
0 情节概括错误,或没有作答。 (1)宿卫不知 (2)王子病也 (3)子何以知之
13.(3分)B (3分) C(2分)
2014年十堰市(一)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1.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22.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12分)19.(3分)C 20.(3分)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抓住“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21.(3分)D
22.(3分)答案示例:(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 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从上述任一方面作答即可,其他合理的说法也可。有具体内容给1分,针对内容简析给2分。只有内容或简析以及内容、简析不对应不给分;简析不简洁、不明确给1分。)
2014年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展开余下试题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9、B
11、D
10、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12、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014四川达州市(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15分)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2014年四川省乐山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①,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②,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③,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④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 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缡:
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6.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7.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 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26分 )
注意事项:
1.考生使用0.5mm黑色墨汁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卷共五个大题,有15个小题,共126分。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 (22分)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诫兄子严、敦书 》) (3分)

②牺牲玉帛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4年全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