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930 2015-01-23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30]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
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阅读2015-1-20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这节文字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法,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
3、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节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节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 橞砐忌瘛
D.逆境才能成才。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啊。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浏览完整试题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秬 z友)槚9バ谋秆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膧 B鉰X嗨埔病N槐霸蜃阈撸偈⒃蚪摹N睾簦∈Φ乐桓纯芍樱∥滓嚼质Π俟ぶ耍硬怀荩衿渲悄朔床荒芗埃淇晒忠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 B.⑤⑥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
1、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B.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白居易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自余为僇人B.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D.悠悠乎与颢气俱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则凡数州之土壤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游于是乎始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D.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4、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入深林,穷回溪【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使动,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
D.故为之文以志【名作动,意思是“写文章”】
5、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吾从而师之 D.因坐法华西亭
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醉则更相枕以卧/故为之文以志 B.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土娄为类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穷山之高而上 D.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7、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觉而起,起而归
8、选出下列对“而”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则施施而行 ②漫漫而游 ③到则披草而坐 ④倾壶而醉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⑥觉而起,起而归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攀援而登 ⑨箕踞而遨
展开余下试题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⑧ D.⑥⑦⑨
9、选出下列对“乎”字的用法归类不正确的一项( )
①悠悠乎与颢气俱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游于是乎始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生乎吾前 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⑦其皆出于此乎 ⑧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⑨而又何羡乎 ⑩相与枕藉乎舟中 1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2知不可乎骤得
A.①⑥⑧ B.②⑦⑨ C.③④12 D.⑤⑩11
赤壁赋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鞓MX)酎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
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弊在赂秦(luō) ②率赂秦耶(shuài) 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谗诛(jì) ⑥日削月割(xuē)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5、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
6、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7、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8、“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9、“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语出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六国论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
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 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12、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劝学
参考答案:1.D(例句和A、B、C三句都是定语后置) 2.①排比②对偶③对比 3.B 4.C
参考答案:
1.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2.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3.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4.(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师说
1、A项,“师道”,从师的风尚;B项,“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D项,“经传”,经文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C
2、D项,称代“曰师曰弟子”的士大夫。答案:D
3、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②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⑤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⑥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只有①③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 答案:A
4、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答案:C
始得西山宴游记
1—9 B B D B B D D B C
赤壁赋
1:B 2:C 3: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4: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5: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6:C(不是“埋下伏笔”。) 7:甲:曹操 乙:孔子
阿房宫赋
1、解析其他都为助词,的。答案B 2、解析其它都为判断句的标志。答案D
3、答案
上一篇:
山东省济宁市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湖南东安职专职高一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高一语文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