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489 2015-02-13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9]
八年级上册第29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29 湖心亭看雪
学生使用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难点)
【知识链接】
1.介绍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青山环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官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测定性评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是日更定( ) 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铺毡对坐( )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
喃喃( ) 一芥( )
2.解释加点词。
是( )日更( ) 定( ) 拥毳衣炉( ) 雾凇( )沆砀( ) 上下一白( )一芥(jiè)( )焉得( )更( )有此人 客此( ) 及( )下船 喃喃( ) 余拏一小舟( )湖中人鸟声俱绝( )
一词多义: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一:余拿一小船( ) 上下一白( )
词类活用: 客此 ; 一芥草民
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 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① 。② 。
③ 。④ 。
二、整体感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
2.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本文写景有何特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
《湖心亭看雪》课堂练习
姓名 学号 得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浏览完整试题
1.填空:张岱,字___ 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 ___(籍贯)人。有著作《___ ____》和《____ ____》等。
2.分析文中加点的“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3.(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
《湖心亭看雪》测定性评价参考答案:
一、1.chóng zhēn;gēng;cuì; sōng;hàng;dàng;zhān;gèng;qiǎng;nán;nán;jiè 2.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拿;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一白:全白。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更:还。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到……的时候。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撑、划。俱:都。一词多义:消失;消失;隔绝;极;数词,一;全。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名词,指客居;名词,小草;在文中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3.张岱4.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1.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地点: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事情: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
2.“霧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画家不用颜色渲染,只用墨线勾描来展现形象,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鲁迅先生曾将这种写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看雪》形成性测试参考答案:
1.字宗子,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3.(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4.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5.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29 湖心亭看雪
教师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并复述课文梗概。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
【授课班级】初二(2)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多媒体显示雪景及西湖雪景)(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 走近作者
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适时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导学案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 )日更( ) 定( ) 拥毳衣炉( ) 雾凇( )沆砀( ) 上下一白( )一芥(jiè)( )焉得( )更( )有此人 客此( ) 及( )下船 喃喃( ) 余拏一小舟( )湖中人鸟声俱绝( )
一词多义: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一:余拿一小船( ) 上下一白( )
四、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
1.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事件——看雪、还看人
五、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课文重点是“看雪”,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用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六、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
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
(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看作者笔法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喜乐强饮。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七、巩固与拓展。
1.请同学们观赏简笔画,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丽。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描画一个人。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29 湖心亭看雪
学生使用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难点)
【知识链接】
1.介绍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青山环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官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测定性评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是日更定( ) 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铺毡对坐( )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
喃喃( ) 一芥( )
2.解释加点词。
是( )日更( ) 定( ) 拥毳衣炉( ) 雾凇( )沆砀( ) 上下一白( )一芥(jiè)( )焉得( )更( )有此人 客此( ) 及( )下船 喃喃( ) 余拏一小舟( )湖中人鸟声俱绝( )
一词多义: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一:余拿一小船( ) 上下一白( )
词类活用: 客此 ; 一芥草民
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 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① 。② 。
③ 。④ 。
二、整体感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
2.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本文写景有何特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
《湖心亭看雪》课堂练习
姓名 学号 得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填空:张岱,字___ 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 ___(籍贯)人。有著作《___ ____》和《____ ____》等。
2.分析文中加点的“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3.(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
展开余下试题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
《湖心亭看雪》测定性评价参考答案:
一、1.chóng zhēn;gēng;cuì; sōng;hàng;dàng;zhān;gèng;qiǎng;nán;nán;jiè 2.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拿;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一白:全白。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更:还。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到……的时候。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撑、划。俱:都。一词多义:消失;消失;隔绝;极;数词,一;全。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名词,指客居;名词,小草;在文中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3.张岱4.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1.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地点: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事情: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
2.“霧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画家不用颜色渲染,只用墨线勾描来展现形象,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鲁迅先生曾将这种写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看雪》形成性测试参考答案:
1.字宗子,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3.(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4.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5.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29 湖心亭看雪
教师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并复述课文梗概。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
【授课班级】初二(2)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多媒体显示雪景及西湖雪景)(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 走近作者
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适时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导学案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 )日更( ) 定( ) 拥毳衣炉( ) 雾凇( )沆砀( ) 上下一白( )一芥(jiè)( )焉得( )更( )有此人 客此( ) 及( )下船 喃喃( ) 余拏一小舟( )湖中人鸟声俱绝( )
一词多义: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一:余拿一小船( ) 上下一白( )
四、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
上一篇:
八年级上册第19课导学案
下一篇:
2014山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附范文)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八年级上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