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97  2015-04-2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7]
【名师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2015届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卷
【名师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2015届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蜷(quán)缩 着(zháo)落 粗糙(cāo) 长歌当(dàng)哭
B.譬(pì)如 威吓 (hè) 木讷 (nè) 少不更(gēng)事
C.炫(xuàn)酷 翌(yì)年 看(kān)守 装模(mó)作样
D.哺(fǔ)育 戏谑 (xuè) 濒(bīn)临 畏葸(xǐ)不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B 解析:A“着”zhuó , C“模”mú ,D “哺”bǔ。
【思路点拨】完成本题需要平时的积累。一是积累语文教材注释中注音的汉字,如A项,长歌当(dàng)哭,二是积累平时训练的试卷中注音的汉字,三是积累平时阅读中读错字,特别是多音字,如:着(zhuó)落,装模(mú)作样。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磐石 葱笼 平心而论 有志者事竟成
B. 惊愕 表率 揠苗助长 万变不离其中
C. 机缘 申辩 不径而走 坐收渔人之利
D. 妥帖 株连 浮想联翩 吉人自有天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D 解析:A“笼”应为“茏”,B“中”应为“宗”,C“径”应为“胫”。
【思路点拨】完成本题需要①注意形近音异字和留心同音字。答题时不要“一瞥而过”,要看清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在细微处下功夫,字字落实。如葱笼(茏)不径而走(胫);②注意读准字音法、区分字义法的灵活运用。万变不离其中(宗),注意“宗”的字义,宗旨、目的,而“中”没这个意思。当然平时积累很重要,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建立错字档案,另外做题时要仔细审题,看清是选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可结合词义和适当运用联想进行比较,注意运用好排除法等。
【题文】D0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放眼望去,那些鸟儿在高处 着,最后都飞向了远方,徒留下
天空中 淡淡的蓝色,还有秋后田野的空旷和寂寥。
②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
,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 人生经验和阅读
滋养的有效途径。
A. 盘绕 一抹 殊途同归 汲取
B. 盘绕 一丝 不期而遇 获取
C. 盘桓 一抹 不期而遇 汲取
D. 盘桓 一丝 殊途同归 获取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C 解析:盘桓:逗留,徘徊;盘绕:围绕在别的东西上面。一抹:多用于形容云霞、阳光等;一丝:形容极小或很小。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殊途同归: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汲取:吸取经验、营养;获取:取得,猎取。
【思路点拨】完成本题需要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如“盘桓” 逗留,徘徊;“盘绕” 围绕在别的东西上面。


浏览完整试题【题文】E0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的直接动因,是由于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一项得到高层重视的建议。
B.科技革命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只有那些抓住技术革命战略机遇并迅速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国家或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C. 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18日表示,根据统一安排,中国海军将加强搜索力度和搜寻范围,组成两支舰艇编队分赴相关水域搜寻马航失联航班。
D.打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手机和电视的屏幕互动,显示出自控窗帘、灯光、空气净化器、热水系统、咖啡机、面包机等家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B 解析:A成分赘余,删除“由于”;C“加强……搜寻范围”搭配不当,D不合逻辑,“自控窗帘”“灯光”“热水系统”等不属于家用电器。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题文】L0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意思是说不做不该做的,不要不该要的,这样就可以了。在孟子看来,“为”与“不为”、“欲”与“不欲”的标准在于“义”,一切行为都要从“义”出发。
B. 鲁迅善于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阿Q正传》中,阿Q被打后说是“儿子打老子”,或被打后说自己是“虫豸”等一系列细节,就鲜明地表现出阿Q这个人物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的性格特征。
C.《哈姆莱特》中,先王的鬼魂即老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物”,先后在剧本第一幕和第三幕中出现。和其他人物相比,“鬼魂”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却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D. 契诃夫与海明威虽然分属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们都追求朴实、简练的风格,契诃夫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海明威的作品则形成了“电报式风格”。《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是前者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在桥边》则是后者的代表作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理解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D 解析:《在桥边》的作者是德国作家伯尔。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我们要做到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吕若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
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当然,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2014年4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6.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B.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C.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
D.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B项,从第三段看,“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是“后半个世纪”发生的事件;C项,从第四段看,“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等描绘的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D项,从第五段看,“似乎又回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有误,原文为“但并非回到原点”。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Q思想激进,将祠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C. “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D. 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评。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从第二段“……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看,阿Q不可能是思想激进的人。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B. 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
C. 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的。
D. 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从第一段“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来看,“展示了祠堂文化的全貌”“充分了解”等分析有误;B项,理解有误,“他们”主要指写实的作家,不是指全体文学家,且原文第三段为“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笑的剧目”;C项,原文是“未必没有”,用“仍有”显得武断,“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和“共同的文化基因”不能并列)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眉山远景楼记
苏 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注】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选自《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注】耦:二人并肩而耕。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事而会之 会:汇总算账
B.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 因:就着,顺着
C.轼之去乡久矣 去:离开
D.独能累世而不迁 迁:迁徙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解析】D 解析:迁:改变,变化。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具体表现眉州风气的一组是
①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②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③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 ④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
⑤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
⑥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解析】B 解析:①③④⑤均表现眉州的风气。②为外面的人对眉州的批评。⑥为黎太守的行为。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应家乡百姓之请写的一篇记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眉州地区的民情风俗和社会风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
B.眉州地区的士民在尊重经学的同时,非常讲究门第和出身,尤其是大家族特别强调门阀,如果不是权势相当,即便对方再有钱,也不与对方结为婚姻。
C.眉州民风醇厚,老百姓尊重父母官,同时又极具智慧,每一任地方官到任的时候,老百姓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观察了解官员的为人。
D.作者笔下的黎太守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心系百姓、宽以御民的形象颇具古代贤臣的风范,作者在黎太守身上也寄寓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强调门阀”“权势相当”有误。眉州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 。(3分)
⑵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3分)
⑶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过了七月十五(或译为“到了七月十六”),稻谷收割了而杂草衰败,(这时)就收起鼓,打开钟漏(不再击鼓或计时了)。(2)如果州守、县令不按照为政之道(来施政),(百姓)就会同他讲道理(并)拿出法令条文来批评、责备他。(3)在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时,(百姓)都不愿让他离去,争相挽留他,朝廷没有拒绝(违背)眉州百姓的请求。
解析:(1)译出句子大意给分,“既望”、“艾”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以”、“讥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3)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代”、“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经学,重视宗族;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府而敬畏法令;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
当初朝廷是以诗词歌赋为科举考试内容来选取士人,而天圣年以前,各地的学者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以西汉时的文章为典范。那时候,别郡的士子都认为他们的做法泥古不化。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捧着经书带着笔墨,所写的公牍文字,都很有古文遗风。而大家族和显贵之人,是以读经书来推重门第,比较优劣,都有一定的品评,当地人称之为江乡。不是这些宗族中的人,尽管地位很高并且富有,人们也不会与他们结为婚姻。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为他们画像敬奉,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富有商人和普通百姓,经常诸备一些好东西单独收藏起来,以满足官吏的求取。家家都收藏有国家律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
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完工后统一算帐。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过了七月十五,稻谷收割了而杂草衰败,(这时)就收起鼓,打开钟漏(不再击鼓和计时了)。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来祭祀神农氏,然后欢乐饮食,酒足饭饱后离去,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因此那里的民众都很有聪明才智,他们致力于根本(农桑),努力劳作,容易管量却难以制服。州守、县令刚到任的时候,人们往往要观察他的言论和行为,从各方面了解他的为人。对那些清正廉明而有才能的人,就不再用其他的事来试探他,百姓也就日日平安无事。如果州守县令不按照为政之道(来施政),(百姓)就会同他讲理(并)搬出法令条文来指责、驳斥他。所以不了解此地民情的人认为这里的民众难以治理。
当今的知州黎侯,字希声,是我先父的朋友。他处事简约为人斯文,刚直而仁义,遇事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在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时,(百姓)都不愿让他离去,争相挽留他,朝廷没有拒绝(违背)眉州百姓的请求。黎候在眉州又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于是官民相安无事。黎侯就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逗留。我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有书信往来,没有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黎知州和这座楼)写篇记。
唉!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虽然依稀能够想像得出它的样貌,却不能够介绍得很详细。然而家乡的人们之所以乐于见到这座楼的建成并且要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名师解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