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47  2015-05-0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7]
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 6题。(17分)
修养高于知识
 
  ①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常听到有人讲,现在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保卫汉字、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也时有出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②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功能至上,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由繁向简。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另外,现代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人是趋利避害的,有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天性中的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③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笔高过电脑。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率,使用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很不方便。毛笔先被钢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完全被取代后,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④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⑤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记,如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比不过电脑。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⑥今天,我们获得一般准确稳定知识的方式已极为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则人人无所不知了。那么人是不是不需再学习?当然不是,人们更需要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知识与修养的关系。中国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主要指的不是储备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把知识升华到精神层面。网络时代,如果知识不向精神层面升华,或者我们学习知识而不追求修养,则一切知识的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
  ⑦今后,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网络时代,那种单纯考查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记忆再好,也只是一种奇特现象,令人尊敬,但不足以让人崇敬了,因为这种单纯的记忆有了更便捷的替代品,而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独特丰富。


浏览完整试题  ⑧因而,网络时代,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读书更多时候是专门陶冶情操的方式,这时候有电脑,但我们也还是要捧起书本来,因为这样才有仪式感。电脑时代,单纯炫耀知识的时代已经远去,考验修养的时代到来了。
  
1.第①段中加点词“根本”,能否换成“巨大”?请简析。(3分)
2.第②段从□□和□□两方面对“由繁向简”这一社会生活铁律进行了阐释。(2分)
3.下列有关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不以单纯知识积累为目的。
B.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极为便捷,对学习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
C.读书将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考查。
D.人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显现个人的修养。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 D.①③②④⑤
5.第⑥段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用意是 。(2分)
6.第⑤段与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森林里的阳光

(1)我很幸运,我的楼下就有一片森林。
(2)一天早晨,我去林子里散步,阳光柔和而温暖。忽然,我看到树枝上有几只鸟儿在叽叽喳喳歌唱。它们面朝太阳,昂头挺胸,唱得是那样响亮投入,那样虔诚真情,那样痴迷陶醉……很显然,它们是在迎接太阳,感谢太阳;是在早晨向太阳问好呢!
(3)这样的情形,只要你留意,在有阳光的森林里经常能看到,因为阳光是鸟儿生命的希望。据说,夜莺非常需要从阳光中获得灵感,只要有阳光,就足以使它不断鸣唱。如果把它关在暗处,一旦让它重返阳光,它会欣喜若狂地大唱特唱。而云雀看到太阳升起,更会激动得冲出森林,唱着飞向太阳,把快乐带上蓝天。
(4)“鸟如此,人亦如此,这是万物的感受。”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米什莱在《大自然的诗》里说得好,“印度古老的吠陀的每一行都是在歌颂阳光。”“印度人以为,凡是动物,尤其是最有智慧的,比如大象在创造生命时,会向太阳致敬,会在晨曦微露时向它致谢,它们会在内心唱一首感恩歌。”
(5)大象们在内心默默感恩,而鸟儿们是唱出来的。所以那几只鸟儿唱得如此热情洋溢;所以每天晨曦微露时,我都能听到森林里的鸟儿开始集体大合唱,那是迎接太阳的隆重仪式;千百只鸟儿,面向东方,此起彼伏地歌唱,唱得轰轰烈烈,唱得森林震动,唱得阳光摇晃……
(6)于是,森林歌唱起来,森林的阳光也歌唱起来……
   二
  (7)我喜欢幽深茂密的森林,喜欢绿意葱茏的森林,但我更喜欢阳光中的森林!
  (8)阳光中的森林更通透更明亮,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森林中的阳光更温柔更多情,不温不火,恰如其分。我说不清是森林成就了阳光,还是阳光成就了森林。但我知道,森林里的阳光是经森林滤过的;经森林滤过的阳光,变无形为有形,一缕缕,一丝丝,像姑娘长长的金发,更像一张金色的网,倾泻而下,触手可及……
  (9)几个小孩在森林里玩,他们肯定是被这美妙的阳光迷住了,忍不住纷纷伸手去抓,去捕捉;嘻嘻哈哈,又蹦又跳。他们捉住了阳光,捏在手心里,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松开手指瞧:啊,阳光逃走啦!于是再伸手去抓,去捕捉……
  (10)一群鸟儿羡慕地看着孩子们,似乎有点不服气。它们突然从树枝上飞下来,在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里穿梭往来,是在向孩子们宣战:看谁能把阳光剪断?可它们剪来剪去剪不断,阳光依然一缕缕一丝丝,引来孩子们一阵嘲笑……
(11)捕捉也好,剪断也好,那都是游戏,不必计较。值得高兴的是,森林的阳光里,回荡着鸟儿的叽叽喳喳、孩子们的欢笑……

  (12)森林的阳光是魔术师,那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就像一支支法力无边的魔杖,会指挥森林表演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瞪口呆的魔术——
  (13)魔杖点到绿叶,绿叶更绿;点到黄叶,黄叶更黄。魔杖点到花朵,花朵开得格外娇艳芳香。魔杖点到树干,树干的一面亮,另一面却暗,就像一张反差强烈的阴阳脸。许多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墙角、路边、草丛、树下……只要魔杖出现,那里就成了迷人的风景;即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精彩表现;就连一块晒热的石头,也变得热情洋溢、笑容可掬……
  (14)有一次,我走过林间的大草坪,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青草地上,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巫婆,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美人鱼……风一吹,一幕幕有趣的童话剧就开场了——森林的阳光,这支魔杖,就是它们的总导演。
  (15)还有一次,我走过一棵枫树,看到两片枫叶被魔杖点得玲珑剔透、鲜红透亮。我喜不自禁,看了又看。待我不舍地走了几步,回头再去看时,那两片红叶却已经不见踪影。我知道,魔杖又把它们变回了原形,它们正掩藏在叶丛里,笑我呢……
  (16)那一支支魔杖,让森林变化无穷、精彩纷呈;让森林生动起来,热闹起来。森林于是就有了灵气,有了变化,有了丰富想象……在这样的森林里散步,实在是无比惬意,心情大好;如果端起相机,还能把这些稍纵即逝、不可多得的变幻,定格成永久的图画!
   四
(17)这时天色已晚,太阳落到森林边缘的时候,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很快地,给森林镶上了一道金边;渐渐地,又把整个森林染红。它用红光在青草地上写字:生命——成长。啊,生命靠太阳,成长靠太阳,难怪歌德在临终时还呼喊:“阳光!再来点阳光!”
(18)而这时,太阳即将离去……
(19)我看到鸟儿们都齐刷刷飞到了树枝最高处,静静地,深情地,不舍地看着夕阳……它们肯定是希望夕阳慢点走,再多待一会儿吧。那只黑猫已经躺着晒了很久的太阳,这时突然站立,面朝夕阳,痴痴相望。它是在内心默默感恩呢?还是在默念:亲爱的太阳,请明天再来此地,我会等你……


展开余下试题7.第(8)段画线句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8.根据文意,在方框内填入小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段落 一 二 三 四
小标题 游戏 魔术师 呼喊与默念
9.对第(10)段的描写加以赏析。(3分)
10.下列对第(13)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在语义上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
B.“不显眼的地方”与“迷人的风景”构成对比,表现阳光的魔力。
C.“即便……也会……”、“就连……也变得……”理性语言聚焦一草一石的生动变化。
D.两处省略号引发联想,前者强调“不显眼”处多,后者突出“石头”变化的丰富。
11.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对全文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3分)
12.概括 “阳光”的意蕴,并分析写作意图。(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余嘉其能行古道, 。 (韩愈《师说》)
(4) ,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5)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
(7) ,化为绕指柔。 (刘琨《重赠卢谌》)
(8) ,得养人术。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14.本诗的题材是 。(1分)
15.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16.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 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
② 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
③ 宇等复晓譬之。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楇①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④ 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敛。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长子寿,服竟为邹平侯相。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旧茔焉。
(选自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楇 :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分当效死 (2)苟背恩德 (3)此义士死节 (4)服竟为邹平侯相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历访英俊大人 B.问以策谋 C.仕州从事 D.苟背恩德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20. 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3分)
21.作者把温序放在“独行列传”里,从上文中概括这一归类的原因。(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论 习
曾巩
①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 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 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
④ 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22.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欤 B.夫 C.哉 D.焉
25.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26.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二 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生总有痛苦和快乐。有人认为:逃离痛苦才能得到快乐;也有人认为:逃离痛苦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快乐。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 阅读 (80分)
(一)(17分)
1.(3分)不能。“根本”指事物的本质,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网络取代书籍,国学修养削弱;“巨大”不能表现彻底的改变。(或能。“巨大”指极其大,该词足以描述当今社会获取知识方式变革带来的冲击;但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仍然存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甚至随着对修养的追求,读书更具有庄重感。)
2.(2分) 内涵 原因
3.(3分)A 【或者C(2分)】
4.(3分)B
5.(2分)阐明知识和修养的关系,突出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上升到精神气质。
6.(4分)不矛盾。第⑤段画线句谈论的是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判断在变革,知识的意义在于创新,而第⑧段画线句强调的是追求知识的目标在于显示个人修养;作者有意的区分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第⑤段重在谈追求知识的意义,第⑧段重在谈追求知识达到的境界,谈论的着力点相同;所以前后不矛盾,丰富了论证层次,使论述更严谨。
(矛盾。第⑤段画线句明确告诉人们创新是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第⑧段画线句“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是冲突的;也就是说追求知识的目标既是“创新”又是“修养”;而这两者的关系全文只字未提;所以前后矛盾,论述不够严谨。)


展开余下试题(二)(20分)
7.(3分)该句将森林过滤后的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形状比作“姑娘长长的金发”,不仅突出了阳光的色彩而且描摹了阳光细长、密集的质感;特别是比作“一张金色的网”既突显森林阳光构成的整体形态,又生动传神的把无形的光变得有形,可感知、可触摸;表达了对阳光的喜爱之情。
8.(4分)歌唱 理由:在结构上,“歌唱”一词反复出现,贯穿第一部分;在内容上,先描写鸟儿以歌唱的方式迎接太阳,接着突出描绘夜莺、云雀的歌唱,进而引用名言写出万物感恩的歌唱,最后描写鸟儿集体大合唱,也感动着森林、阳光随之歌唱起来。第一部分紧紧围绕“歌唱”这一具体的行为展开;在情感上,“歌唱”为全文奠定了真挚热切的情感基调;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鸟儿们、森林和阳光的“歌唱”,突现大自然万物融合的盛况。
9.(3分)该段描绘了鸟儿与孩子们上下两个群体,在阳光下嬉闹的场景,通过拟人的手法生动展示了鸟儿在阳光里的穿梭,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特别是一个“剪”字传神描摹出了鸟儿在阳光里飞舞的倩影,富有动态的美感;反衬出孩子们在阳光下的快乐。
10. (3分)A
11.(3分)以时间先后的自然推进为关联;由物及人地推演;对阳光的情感逐渐强化的变化过程。
12.(4分)阳光是柔和温暖的,是鸟儿希望的象征,是生命创造的象征,是欢乐的象征,是万物成长的象征;作者描写万物对阳光的渴求和依恋,抒发对阳光普照大地带来生命、欢乐和成长的礼赞。
(三)(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6分) (1) 树犹如此 (2) 峰峦如聚 (3) 作《师说》以贻之 (4) 今夜鄜州月
(5) 浅草才能没马蹄 (6)草上之风必偃 (7)何意百炼钢 (8) 吾问养树
(四)(8分)
14.(1分)送别
15.(3分) D
16.(4分)前三联想象友人到吴地的所闻所见,尾联“遥知”一转,变换为对友人情感的猜测,写友人在吴地思念家乡,余味悠长。“未眠”、“乡思”的愁怨与前三联极尽笔墨描绘吴地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的轻快笔调构成反差,引人遐想,既突出了游子必然思乡的深情,又暗含我在家乡的守望和祝福,情感的表达曲折丰富。
(五)(17分)
17.(4分)(1)按职责(2)苟且(或随意、轻率)(3)为……死 (4)完毕(或结束)
18.(2分) A(或者C)
19.(5分)温序接过剑,在嘴里衔着胡须,环视周围的人说:“既然被贼所逼迫杀害,不要让土弄脏我的胡须。”就伏剑而死。
20.(3分)“大怒”、“叱”、“楇”、“杀”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和“‘虏何敢迫胁汉将!’”的语言描写,突出温序面对叛贼的怒不可遏的激愤斥责,表现了温序的勇敢无畏的豪情,体现温序的爱国思想以及保持气节的风骨。
21.(3分)温序的节操和言行卓绝当世。拜访英俊之人,问以策谋,然而温序更具奇异之才;坚守节操,生死不惧;思念家乡,即使托梦也要回归故里。
(五)参考译文:
温序字次房,是太原祁县人。出任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率兵平定北州,到达太原,遍访英俊之人,向他们请问策谋。弓里戍见了温序,认为他有奇才,上疏举荐温序,于是朝廷征他任侍御史,迁升武陵都尉,后因病免官。
建武六年,授温序为谒者,升为护羌校尉。温序巡视部属到襄武,被隗嚣别将苟宇拘劫。苟宇对温序说:“你如果同我合作,天下是可以得手的。”温序说:“我受国家重任,按职责应当效死命,大义所在,决不能贪生怕死,苟且背叛朝廷的恩德。”
苟宇等人又劝说他。温序一向有气力,大怒,大声对苟宇等人喝道:“丑虏哪敢胁迫汉将!”就用节击杀了几个人。贼人多,争着要杀温序。苟宇止住他们说:“这是义士为节而死,可以给他一把剑。”温序接过剑,在嘴里衔着胡须,环视周围的人说:“既然被贼所逼迫杀害,不要让土弄脏我的胡须。”就伏剑而死。
温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收尸归葬。光武听说了很爱惜他,命令王忠送丧到洛阳,赐城旁之地为温序的坟地,送丧仪谷一千斛、缣五百匹,提拔温序的三个儿子为郎中。长子温寿,服丧完毕后,任邹平侯相。温寿梦见父亲告诉他说:“长期在外作客,思念家乡。”温寿就弃官,上书请求回家安葬他父亲。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把他父亲的棺柩送回了家乡的旧坟地。
(选自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
(六)(12分)
22.(1分)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
23.(3分)作者假设出现了“少习也不正”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施加外部影响使之归正,进而提出“择人”主张。通过假设推进了论述的层次,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24.(2分)A(2分)
25.(2分)C
26.(4分)国家安定和动乱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决定于他学习的内容。作者把国家治理的根本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立论有失偏颇,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提出超越时代的高见;但是这一观点强调了国君后天学习的重要,指出了学习的内容和途径,从这个意义讲,具有进步性;同时,这一观点也暗含了“上行下效”的警戒,具有现实意义。
(六)参考译文:
国家安定和动乱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
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也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才能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互相连接,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如果还是想不明白,就进一步讲清道理,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不也是刻苦并且勤勉的吗?
但是对于国君所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朝夕不曾在一起,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但是不能帮助他做,国君这样做不对,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一天天的更加顽固,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黄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