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58  2015-11-0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8]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刘泽华
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
  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由于人们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假”。因此,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只有揭示历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本质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揭示出来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活了租佃者。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从苏轼的言辞看,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苏轼的看法具有反潮流性,非常了不起。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佃户是“食于富人”的。尽管有思想家对恶劣的地主进行过挞伐,但主、佃是谁养活谁?多数人认为佃户是被地主养活、靠地主而得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认定是地主剥削佃户,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这才真正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本质性连续就是规律,而不论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如何做到“通古今之变”?比如,当前我们常听到关于社会不公的声音。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不公问题,需要历史地考察。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使许多历史中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也关涉规律和命运。其实,像社会不公这类问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需要史学参与解析。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但实际上我们的史学还没有顶上来,功能还亟待全面发挥。
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当今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


浏览完整试题[《 人民日报 》2015-08-27]
1.下列关于“探求历史规律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胆去揭示历史之“真”。
B.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抽象,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C.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
D.探求历史规律问题,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关于社会不公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著作的记述本身就有“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所以不可信。
B.后人因对历史的认识有立场、观念的差别,故求“真”是不容易的事。
C.只有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才有可能探寻历史规律、探讨历史命运。   
D.有时,人们会由于利益纠葛而掩饰、扭曲历史,不敢面对历史的真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等“以史明道”的论述,说明我国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经世致用”。
B.苏轼对历史上租佃关系的认识和吕陶一样,而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才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C.不论历史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都是有规律的,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D.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对当今我们面临的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问题,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衍,字著,深州安平人。父伦,字叙。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终不屈,乃许还。
  衍,天宝末擢明经,调富平尉。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敝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伦怒,召衍,将袒而鞭之,衍涕泣无所陈。伦弟殷趋白:“衍所禀举送夫人所,尚何云!”伦悟,繇是谮无入。调清源令,劝民力田,怀附流亡,观察使马燧表其能,徙美原。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
历苏、虢二州。虢居陕、华间,而赋数倍入,衍白太重。裴延龄领度支,方聚敛,私谓衍:“前刺史无发明,公当止。”衍不听,复奏:“州部多岩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臣见长吏之患,在因循不以闻。不患陛下不忧恤也,患申请不实;不患朝廷不矜贷也。陛下拔臣大州,宁欲视民困而顾望不言哉?”德宗公其言,为诏度支减赋。迁宣歙池观察使,简静为百姓所怀。幕府奏聘皆有名士,后多显于时。卒,年六十九,赠工部尚书。
衍俭约畏法,室无妾媵,禄稍周于亲族,葬埋嫁娶,倚以济者数十家。及卒,不能蕆丧,表诸朝,赐赙帛三百段,米粟称之。  
先是,天下以进奉结主恩,州藏耗竭,韦皋、刘赞、裴肃为之倡。赞死,衍代之。旧贡金锡凡十八品,皆倍直市于州,民匮,多逃去,衍至,蠲革之。居十年,啬用度,府库充衍。及穆赞代州,以钱四十万缗假民赋,故虽旱,人不流捐,由衍蓄积有素也。路应为观察使,以衍有惠在民,言状。元和元年,诏书褒美,谥曰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B.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C.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D.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衍忠孝两全,名动天下。崔衍对自己的继母以德报怨;任宣歙池观察使时,政务简便,被百姓怀念;死后朝廷加封他为工部尚书。
B.崔衍为民请命,直言敢谏。崔衍奏报虢州赋税太重,请求减免赋税;裴延龄劝崔衍不要没事找事,崔衍依然上书皇帝,陈述本州民众的困窘。
C.崔衍奖掖人才,勤政爱民。他所选择的属下官员,多为名流;宣州发生旱灾,他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百姓交税, 因此宣州人不至于流散。
D.崔衍严于律己、家风严整。崔衍不仅室无妾媵,而且亲族数十家的葬埋嫁娶都靠他的俸禄周济,以致他去世后穷得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敝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 (5分)
(2)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8.词中描写了诗人哪几种生活?这种生活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9.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的天性并非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展开余下试题(3)《诗经•卫风•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熟 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小红摇头。“冲一碗焦屑?”小红摇头。“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小红摇头。“那你想吃什么?”“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一定是个白胖小子!”“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选自《长江文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品开头写“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说明王老也不例外,他和小红之间有深厚的情谊。
B.本篇文章以华丽的语言写风土人情,为小说中的人物出场做好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C.小说还以调侃的笔调写了周家南货店的老板——有点不近人情的守财奴,毫无趣味的吝啬鬼,外号“白水窦章”。
D.王老死后,小红坐月子不能来,叫她丈夫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可见小红对王老的孝心和情谊。
E.刘小红婚后回娘家,王老与她的一段对话显得有些不合情理,应该只有父母才能问及,王老这样问有些不合身份。
(2)汪曾祺的小说颇有其师沈从文先生的遗风,具有一种散文化的风格,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语言、情节、人物三方面分析这一特色。(6分)
(3)小说结尾说“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请结合作品分析“香味”有哪些内涵?(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王老,但刻画刘小红的文字偏多,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俩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1942年暑假,卢夫人产期将近,坪石镇没有妇产医院,夫妇俩只得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卢夫人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持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便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年,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为突破难点,卢鹤绂采用了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从1970年至1985年,他留下大量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的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专”则记录专业内容。原来,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展开余下试题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还有,经常唱京剧可增大肺活量,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很有好处。”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在讲到物理学上的概念马鞍点时,卢鹤绂说:“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摘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27期)
相关链接
①卢鹤绂,山东莱州人。核物理学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②卢鹤绂治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为复旦大学校庆80周年题词“格物致知、运用自如”。并解释说,物就是物质,格就是指探讨寻求它的规律性,把客观世界物质现象规律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卢鹤绂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学校本部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无比的敬佩之情。
B、卢鹤绂“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并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因此被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C、卢鹤绂参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论文是对爱因斯坦理论的挑战,最初却被美国《物理学刊》不懂物理学的编辑拒绝刊登。
D、无论在怎样的特殊条件下,卢鹤绂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一生致力于物理基础理论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E、卢鹤绂在科学和人文上均有深厚的积淀。基于此,国内外多所大学在校园里为他树立了铜像,卢鹤绂也成为后人最为敬仰的大师。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卢鹤绂夫妇“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3)卢鹤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促使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4)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有情怀”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 走在机场的彭于晏 ,哪怕身旁的美女助理不时浅笑搭话,彭于晏也只是稍作应答。
② 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 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 巩俐坐下来看模特演绎各种款式的泳衣时, 。事后她接受访问,透露想设计泳衣,因为她本身很喜欢色彩,希望尝试一下。
A.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B.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C.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D.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目不斜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才能汇聚网络正能量,占领主战场,让各种网络谣言、欺诈、色情信息没有立足之处,从而构建起无限生机与正义的中国网络正能量。
B.2015年中国大学就业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清华大学再次卫冕桂冠,北京大学其次。而榜单前十位的高校中,七所位于北京、上海。
C.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从鸵鸟蛋中大量成功提取能与导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强烈结合的抗体。
D.随着香格里拉峰会的结束以及中美高层会谈的展开,南海问题正在降温,有关中美关系的思考正在逐步回归到理性与务实的基调上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孩子们不可能在温室里获得真正的成长。但正如教育学家提醒的, , , , , , 。
①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梦想 ②给孩子们最想要也最适合的教育
③审慎对待他们的精神需求 ④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
⑤必须了解儿童 ⑥家长才能走出“一步不能落下”的焦虑
A.⑤④⑥②①③ B.⑤④①③⑥② C.⑥②①③⑤④ D.⑥②⑤④①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所谓分裂,就是不统一:里边的人想的是外边,外边的人想的是里边;工作要按部就班的人想的是自由自在, ① ;结婚的人想的是不受婚姻的约束,单身的人想的是固定的情感对象; ② ,农村的人想的是到城里见见大世面,等等,这些都是分裂,都是不统一。这些分裂和不统一最根本的是内心本能与社会约束之间的不统一, ③ ,是无意识本能与意识之间的不统一。
17.下面是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会徽,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解读全面,语言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只青蛙听蚂蚁说高楼上有美食,就跟着蚂蚁蹦蹦跳跳上楼,爬到六楼,正好有一扇门开着,看到蚂蚁爬进去,青蛙也跟着进去,却大失所望:所谓美味的食物,只是地板上几粒可怜的剩饭。这时,一阵风吹来,门被关上了,蚂蚁叼起米粒,从容地顺着门缝爬走了,青蛙在黑暗中大喊大叫,却根本没办法出去。不知饿了几天几夜,门终于打开了,奄奄一息的青蛙赶快逃了下来,回头望望高楼,若有所悟地说:“一只聪明的青蛙,绝对不应该盲目上楼,我还是更擅长呆在池塘边捉虫子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15—2016”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