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90 2015-11-1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0]
安徽安庆二中15-16学年高三上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安徽安庆二中15-16学年高三上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邻近的鸟距离它自己的远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类的数量,它们只根据邻近的同类来改变飞行速度和方向,这就能保证整个鸟群朝同一方向飞行。进化为什么选择了“六”或“七”作为神奇的数字?一种解释是“七”是鸟类认知能力的极限,它们无法跟踪七个以上的物体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七”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你也许以为你沟通的个体越多越好,但如果你跟太多人沟通,你会得到太多嘈杂的不准确的信息。这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你搞清楚状况之后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1.下列关于成群的动物遇到紧急情况不会相互碰撞的原因,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蚂蚁、鱼和鸟能够运用信息素在群体中交流,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通过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浏览完整试题
B.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它们都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具有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活动规则不仅仅是局部的互动。
C.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信息,它负责带领整个群体,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
D.鸟类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飞行时能让它们彼此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冬日黄昏罗马马西莫宫上空的椋鸟群特技表演般的飞翔,给科学家研究动物在群体活动中不碰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B.科学家发现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自身两侧的六七只鸟,根据它们来调整飞行。
C.科学家把鸟群的移动做成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运动的鸟群中鸟的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中人群的分布情况很相像。
D.有人认为,沟通的个体并非越多越好,跟太多人沟通会得到很多不准确的信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是“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行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有重要的帮助。
B.欧盟组织多国多学科的科学家和多家机构,进行“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在时尚、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群体行为。
C.有些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够避免碰撞,还能够降低飞行阻力,增加飞行距离,提高飞行效率。
D.伊恩•库森认为,人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因惊慌失措而发生踩踏事件,而成群的动物却不会,是因为人类在群体活动时没有互动规则。
【答案】
1.A
2.C
3.D
【解析】
1.A项将范围扩大。将“蚂蚁运用信息素”的特点与能力说成“蚂蚁、鸟、鱼”具有。
2.C项的说法将文章中特殊性变普遍性。“与人类活动中人群的分布情况很相像”错,“公交车”只是一个特定的场合。
3.D项中的“没有互动规则”错,原文是说人群没有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论述类
【难度系数】3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建武二十年,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二十三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二。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
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茂辄纠案 案:案件。
B. 后与融俱征 征:被征召。
C.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 举:检举,揭发。
D.干犯吏禁 干:触犯,冒犯。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B.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C.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D.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茂凭借儒学在汉哀帝、平帝年间有着显耀的名声,在应对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议郎。
B. 蔡茂为人刚正,不畏权贵。在董宣因为湖阳公主一案被抓又被赦免一事上,他上书进谏,希望光武帝下令责成有关部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以便让执法公正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
C. 蔡茂为官刚正不阿。迁任广汉太守时,阴氏的门客在郡中多有触犯吏禁的,他毫不避讳,进行调查审理。之后还上书光武帝,劝其早起晚睡,要勤于治国。
D.蔡茂在代替戴涉担任司徒一职时,在职任之上清廉俭朴,毫不懈怠。建武二十三年死于位上,死后享有皇帝赐予的荣耀——东园梓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5分)
(2)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5分)
【答案】
4. A
5. B
6.B
7.(1)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 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
(2)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
【解析】
4.案不是案件,而是动词,追究,查办的意思。
5.文言文的断句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断句,先要把有关的文段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在领会文段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断句。根据本段意思正确的是B项。
展开余下试题
6.B项错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是审理骄逸的外戚和放纵的门客的罪行。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1)“兴化”,振兴教化;“善”、“恶”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译为“善言”、“恶人恶事”;“康”、“宁”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富强(安康)”、“使……安宁(安定)”。(2)“直道不顾”为省略句,省略宾语“权贵”;讨奸,讨除奸凶。箠,刑杖,杖刑。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难度系数】4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野水孤舟
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杭州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8.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5分)
9.颈联中的“空”和“坐见”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答案】
8.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1分)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2分)气氛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心的孤寂。(2分)
9. “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2分)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1分)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3分)
【解析】
8.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颔联“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以“孤洲”、“系”渲染了一种环境幽冷,孤寂的氛围,情景相生,诗人以凄冷的环境描写来衬托自己内心的凄苦和孤寂。故答题时,要结合着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9.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从句意可知,“空”“空见”的意思可结合着句意来解释,然后以门前流水这一环境描写来衬托自己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
【知识点】诗歌鉴赏->诗
【难度系数】 4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臾、豗、砯、壑犹。
【知识点】名句默写->诗
【难度系数】1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③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④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⑤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⑥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写一条狗、一只鸟对你长久地凝视,意在表明动物懂得感恩,以此呼吁我们人类也该懂得感恩。
展开余下试题
B.文章运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C.文章结尾”新的语言”是指对生命新的诠释,对生态文化新的认识和感知。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表达上的华丽典雅使文章格外地摇曳多姿。
E.作品角度新颖,把笔触伸向了关注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正因了这个高度,文章才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2)简要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关于”生命”的思考?(6分)
(3)你怎样理解第⑤画线句子”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的深刻含义?(6分)
(4)请结合”你知道”三字赏析本文的结尾。(7分)
【答案】
(1)A、D
(2)从文本的第一段“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第二段“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可以看出人对动物的一点关爱,动物用凝视表达感激;因动物的凝视,自然更让人感到温暖。从第5自然段“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共存共生。
(2)人对动物的一点关爱,动物用凝视表达感激;因动物的凝视,自然更让人感到温暖;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也只是是一种生命的特殊形态;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共存共生。
(3)“你知道”三字结尾简短有力,意味深长;强调了世界是一个集合,人与自然需要和谐而共存,这是你必须知道的;起到强调主旨的作用。
【解析】
(1)A项“以此呼吁我们人类也该懂得感恩”理解错误;D项“华丽典雅”错误,本文语言清新隽永。
(2)从文本的第一段“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第二段“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可以看出人对动物的一点关爱,动物用凝视表达感激;因动物的凝视,自然更让人感到温暖。从第5自然段“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共存共生。
(3)此题的考点是品味语句的含意。答题方法如下:①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入手,找到他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对主要词语的理解。②从所在的语段、相邻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大多出现在文章或语段的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的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③从特殊的位置入手,即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④从修辞手法入手。⑤从文章的主旨入手。⑥从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意思是说人也只是一种生命的特殊形态,人与万物是同样的生命,是平等的。
(4)文本的结尾将“你知道”放在了最后,形成了倒装句式,起到了特殊的强调作用,意在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我们人类知识万物中的一种一份子,应该和其他生物一样和谐共处。
【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难度系数】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 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
上一篇:
北京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试卷高三语文
下一篇:
图强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安庆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