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246 2015-11-20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6]
高二必修五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远离大陆,但是肩负着保卫祖国南海岛屿的重责,这些战士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却对此甘之如饴,毫无怨言。
B.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贾平凹在连篇累牍地发表小说并取得很大成绩之后,又开始散文创作,这些散文也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解析:甘之如饴: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B项,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C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D项,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恰当。
解析: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韩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旨在是加强两国青少年的沟通,促进体育和文化交流,比赛是交流活动的重头戏,但结果并不重要。
B.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与非洲合作,是落实首届全球全民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持非洲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有效的途径。
C.野生东北虎在东方红林区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这和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与否有密切关系,森林资源逐渐得到恢复,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
D.要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典型,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解析:A.成分赘余,删去“旨在是”中的“是”;C.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删去“与否”;D.语序不当,改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答案:B
3.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______①______。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长在石上。______②______;树冠顶部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在风中拖曳着。
A.①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B.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C.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
D.①两过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句衔接型选用句式的能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确定答案。分析题目提供的语境和选项中给出的8个句子可知,“一条石阶小路”领起了①处应填的句子。从主语一致的角度考虑,“枝枝蔓蔓”应紧跟“翠柏”,故应排除A、D两项。然后重点比较B、C两项的第②句话,从句式对应的角度可以看出,B项中“迎风的大旗”和“闪电裂空”句式不照应,且从“树根”“树干”“树冠”的观察顺序可知,应选C项。
答案:C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浏览完整试题
(3)云销雨霁,__________。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老当益壮,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且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周《逍遥游》)
(6)臣无祖母,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解析:这些语句都是本单元中的重要语句,需要背诵,书写时不能出现错别字。
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2)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3)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4)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5)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二、阅读鉴赏(共4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脊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亦往往寓庖于此 寓:聘请
B.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 病:遗憾
C.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通“萦”,萦绕
D.既以名于是义 名:命名
解析:“病”应理解为忧虑、不满。
答案:B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豁然堂”“豁然”的一组是(3分)( )
①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 ②而近俯雉堞,远闻村落 ③每一流瞩,烦虑顿消 ④四蒙以辟,西面凿牖 ⑤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⑥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③⑥
解析:①只是介绍了豁然堂的位置,④⑤表现出豁然堂不够豁然的特点。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站在豁然堂上,方圆近百里,无论是巨大的壮伟场面还是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入眼帘,低头近看可见城墙,眺望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
B.修建之前,豁然堂四面都被遮蔽住,仅西面开了一扇小窗,给人以昏暗闭塞之感。
C.作者由此想到,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如果被私利遮蔽,那么人们就会只知道自己有七尺身躯,即使亲人的疾苦近在眼前,他们也不知道。
D.本文先叙后论,从而得出这样的认识——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全在于能否“却晦而即明”。这表现了作者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
解析:“盲然”应理解为故意装作看不见,不是“不知道”。
答案:C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
(2)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趋于开阔,摆脱了昏暗而接近于明亮。
(3)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但是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几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数不胜数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绕汇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或隐或现,有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分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内,无论是巨大的壮伟场面还是细微的美好景物,无不显现在人们的眼前。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龟龄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一样,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有因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浏览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墙壁遮蔽住,仅西面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那么他就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昏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景色)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部舍弃了闭塞而趋于开阔,摆脱了昏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展开余下试题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遮蔽时,人们只知道自己有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的疾苦就发生在自己眼前,他们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遮蔽人心的东西除去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疾苦不一定发生在自己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没有一件不萦绕在自己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但是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原因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用这一含义命名这座堂,是准备公之于众(与大家共享)的,然后写下了这篇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5分)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擢通政参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 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遵守
解析:属:连接。
答案:C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 )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 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③都是体现王复的战略眼光,④是给事中高斐的行为。
答案: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途,历任兵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做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解析:王复自己要求致仕,汪直没有率领言官弹劾,而是指使言官弹劾。
答案: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河套地区还未安定,难道能仓促恢复?但也应该依据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增减。(关键点:靖,安、安定;复,恢复;然,但是;因,依据)
(2)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关键点:岁,每年;给,供给;成宪,已成的制度;渝,改变)
【参考译文】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对于经营守御宁夏,则上书说:“中路从灵州向南的地区,本来就没有烽火台。东西二路,则营堡之间距离非常遥远,互相情报不通,导致敌人每次入侵都得以深入内地。也请皇帝在宁夏像延绥一样建置墩台,总计五十八座。”
对于经营防御甘肃,上书说:“洪武年间建立东胜卫,它的西面直达宁夏,一路上都设置了烽火台。从永乐初年以后,北方的蒙古强盗远远地逃走,于是边防军转而驻扎在延绥,放弃了黄河沿线不予防守。假如能使这一地区兵强粮足,并且仍然按照祖先的规定,据守黄河,那将是万全之策。现在河套地区还未安定,难道能仓促恢复?但也应该依据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增减。延绥镇的军官和士兵比别的边镇少,不够征调差遣,请皇帝在延绥增加设置两名参将和九千名士兵,使他们驻扎在重要地区,互相援助接应。这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事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复在边境建立的新堡垒,设置的新机构,大多都顺应实际情况。等到他返回北京,言官们却上书皇帝说管理军队不是王复的强项。皇帝于是专门命令白圭代替王复,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做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人,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札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汪直指使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很久以后,去世。
展开余下试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10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①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②树烟。
[注]①越江,即粤江,这里指柳江。②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3.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题目的中心内涵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除了要解说诗歌内容和题目的联系外,还要说明使用了什么手法,如何使用的。最后还要点明基本的思想情感。
答案:首联开篇点题,直接点明别离,描述了兄弟间的别离之情。颈联情景交融,渲染和对照了彼此境遇,表现了自己处境险恶,也遥想行人所去之地,山川阻隔,相见甚难。尾联运用想象手法,说此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表达了无尽的离别之苦。
14.此诗表达了诗人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既然是复杂的,也就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身世遭遇与离别之情的合体,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一体。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倍黯然”三字,既集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三、四两句紧接着伤叹自己的贬谪身世:“一身”,形象地说明身世的孤零,“万死”,沉痛地诉说了遭遇的历尽艰危。“去国六千里”,展示了离开京城的遥远路程;“投荒十二年”,表明了被贬僻荒的漫长岁月。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五、六两句分写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会见到的景色。这两句对偶,一写山,一写水,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用浓墨重彩渲染出了在去留离别间黯然神伤的两种不同境界,烘托出了无尽的离情别恨。结尾两句,写今后的相思之情。
答案: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一、三、四联表达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第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愤懑愁苦之情。
三、表达运用(12分)
15.请用一句话表述造成“啃老”现象的原因。(6分)
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与社会上的其他关系相比,家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的趋势。“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属于一句话概括文意题型。语段共五句话。第一句说“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第二句引用俗语说明这种观念,第三、四句分别从子女与父母角度分析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末句交代这就是家庭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从末句看,中国“啃老”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就在前四句。整合前四句信息,可将这种影响概括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殊影响”。
答案:中国“啃老”现象由传统家庭关系造成。
16.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保留加点词语,变换对象,写两个句子。(6分)
天空的星星常常如地上的人群一般拥挤,地上的人们有时却像天空的星星一样疏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属于开放式仿写题型。先要准确选取具备既相对又有相似关系的陈述对象,如例句中的“天空的星星”和“地上的人们”;仿句应为两个分句,前后词语有交叉和换位,两个分句之间意思形成对照关系;仿句应运用反衬手法,还要准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 ①江河的水常常如世间的人一般平静,世间的人有时却像江河的水一样咆哮。②奔腾的浪花常常如幸福的人们一般欢快,幸福的人们有时却像奔腾的浪花一样浮躁。③水中的月亮常常如地上的事物一般真实,地上的事物有时却像水中的月亮一样虚幻。④辽阔的大海常常如人们的心灵一般平静,人们的心灵有时却像辽阔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⑤深秋的落叶常常如迟暮的人们一般凄凉,迟暮的人们有时却像深秋的落叶一样辉煌。(任选其二)
四、写作(5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觉得一片草叶的功德不亚于星辰的运行。”(惠特曼)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选择对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联系生活,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命题意图】
这是一道思辨型作文题。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考查学生求同存异的审题立意的能力。
【训练侧重点】
可引导学生重点训练对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能力。
【写作提示】
本题属于名言名句类作文题。审题要善于抓住名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名句的含意。这两句名言有个共同点,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句,“草叶”与“星辰”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比喻“微小的生命、小人物、平凡的人”和“名人、伟人”,第二句,“面包”和“水仙”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比喻“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因此又可以说这道作文题其实属于关系型的作文题:第一句要阐述“草叶”与“星辰”的关系,侧重围绕为什么“草叶的功德不亚于星辰的运行”立意;第二句要阐述“面包”与“水仙”的关系,侧重围绕为什么“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立意,既注重物质又注重精神,才能使人生更完美。
【参考例文】
让平凡的生命书写精彩的篇章
一片草叶的功德不亚于星辰的运行,一个平凡人的生命也可以书写出精彩的篇章。
纵使卓琳微如草叶,但她仍旧以其传奇的色彩成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卓琳,一个大家闺秀,携邓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她默默站在一位时代伟人的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渡过劫波,支持伟人创造新时代。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让平凡的生命书写出了精彩的篇章。
她平凡,因为她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总是默默在背后支持着邓小平;她不凡,因为她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事,她的坚韧是伟人身后一生的支撑。她平凡中彰显出伟
上一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下一篇:
2015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高二必修五”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