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04  2016-02-16
标签:请选择教材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原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
命题人: 杨俊红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矫情的“不为影视写作”
关海山
文学创作与影视剧本的创作,在外行看来,根本就是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形式:都是文字写作,都在讲故事;但在内行看来,却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不同事物:创作的理念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文本的结构不同,对运用文字的要求也不相同。
毕竟同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二者还是有着诸多共通之处的,形象地说,这就如一条河的两岸,虽然二者各居一边,但二者之间,还是可以搭建起一架互惠互利的桥梁的。
自从电影、电视诞生以来,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文学作品数目不在少数:从早些年的《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到近些年的《红高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青衣》《秋菊打官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及我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被改编,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电视剧的题材和内容,提高了电影、电视剧的审美层次;另一方面,电影、电视剧的播放,又加速和扩大了文学作品的普及,而对于一些经典或者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电影、电视剧无疑是形象地解剖和展示了原著的精髓,或者是向观众(读者)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原著的可能。说到经济方面,更是电影、电视剧收获了票房、原著增加了书的销量。这样的结果,无论对电影、电视剧一方来说,还是对原著作者一方来说,应该都是满意的,且还不说,一部成功的电影、电视剧,瞬间捧红了导演和男、女主演,也让名气或许不是很大的原著作者一夜之间爆得大名,按现如今时髦的话说就是,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
但是,最近却看到在多部著作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归来》)后,作家严歌苓表示:“自己今后将写些 ‘抗拍性’强的作品,一定不会为了影视写作,想看看凭它自身而非电影、电视,生命力到底有多强。”(见2014年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这话让人听起来耳熟。前些年,山西作家成一就一边把自己的长篇小说《白银谷》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一边发誓,一定要把小说写得让任何人都无法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类似的话,国内一些作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都有过一些大同小异的表述。
如果得不到某些实惠而在一旁发表不屑的言论,那是典型的吃不上葡萄便说葡萄酸;如果已经得到甚至是大量得到了某些实惠,还要觍着脸大放厥词,那就只能说是为了某种心理而故作矫情了。
就拿严歌苓来说吧。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是事实,梦寐以求也好,半推半就也好,总不至于有人软硬兼施逼迫她不得已而为之吧?她的小说我也看了不少,文字倒还通顺,要说文本所传达的思想,那可就不敢恭维了,更不要说故事编排得空穴来风、生硬拙劣了,如果不是电影、电视剧的推波助澜,就她那文学水平,恐怕不会有太多的人去主动关注的。
想出名,可以;想挣钱,也可以,只要行为正当。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弄得好像谁上杆子非要把好处往你怀里塞似的,完了自己还要站出来辟谣。
---材料选自《山西日报》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文学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的关系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二者对文字运用的要求不同,表现形式、创作理念不同,文本结构也不同,因而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不同事物。
B.正如河的两岸,虽各居一边,但可以搭建起互惠互利的桥梁,文学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同属文学作品创作,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可以相得益彰。
C.二者虽然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文本结构和对运用文字的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毕竟同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形式。
D.以文学作品的视野来看,二者不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形式,而是属于同一范畴的两种独立存在的不同事物。
2.下列对原文行文思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上有立有驳,先立后驳,立自己观点,驳对方态度,立为驳张本,驳为立鹄的。立驳结合使得文章显得犀利而有说服力。
B.文章开门见山,开头两段即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即文学创作与影视剧本的创作是各自独立存在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的的两种不同事物,可以互惠互利。
C.文章第三段是前两段观点的例证。列举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成功范例,印证了前两段关于文学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关系的观点。
D.第四段起文章笔锋一转,由立而驳。举例由点到面,竖起靶子,批驳语言犀利,鞭辟入里,重点批判了一些既得利益的作家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矫情姿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电视诞生以来,不少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二者在题材内容、审美层次、普及度乃至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达到了互惠互利的效果。
B.文学作品如果被改编为影视剧,后者就可以形象地分析和表现原著的精髓,也可能促使观众(读者)从不同角度对原著进行解读。
C. 不能说所有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都是成功的,正是看到这一点,作家严歌苓和成一表示不再为影视写作,要写具有“抗拍性”的作品。
D.严歌苓的小说文字还算通顺,但传达的思想和故事编排都不怎么样,可能只有依靠影视剧的助推,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去主动关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衙,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书·曾巩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冠:刚刚成年。
B.实欲携贰其徒 携贰: 离心,有二心
D.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工作:以……为工作
D.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文学:文学作品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
B.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
C.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
D.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生性机警,聪慧敏捷。他少年早慧,读书作文都很敏捷;成年后文章颇得欧阳修赏识,为官视政能敏锐发现问题并巧妙解决问题,从而造福一方百姓。
B.曾巩痛恨奸邪,务于除盗。齐州任上,他法办了富甲一方的地方恶霸曲堤周氏之子;发动组织百姓互相援助并采用离间分化之计,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强盗的猖獗,维护了辖区治安。
C.曾巩转益多师,文章冠绝。他写文章学习借鉴司马迁和韩愈,以《六经》为本而广泛涉猎,并且越写越好,文章成就冠绝一时。
D.曾巩善于察人,直言不讳。他曾把当时名声不大的王安石引荐给欧阳修,但对得志后的王安石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王安石敢于有所作为却不肯改过的评价,得到了神宗的肯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答: 。
(2)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长歌续短歌①
李贺②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③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展开余下试题 凄凄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①诗题《长歌续短歌》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化出,长歌或短歌都是悲歌,宜于抒发悲愤哀伤的感情。
②李贺:中唐诗人,颇有才华,有济世之志,然受打击排挤而屡试不第。
③秦王,谓宪宗也,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
8.“破”“断”二字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首两句对整首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杜牧评李贺诗曰:“盖《骚》之苗裔。”,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都与《离骚》很相似。结合诗歌后六句,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坡居士在夜游承天寺后得出的哲理性感慨是“ , , ”。
(2)王观《次北固山下》用点面结合的手法造境的名句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调弦校音后连贯娴熟的弹奏动作的句子是“ ”。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电 脑
胡 炎
 
  所长老孟终于忍不住闯进了局长办公室:“马局,我代表研究所全体业务人员强烈要求,给我们配备一台电脑。” 
  局长正在翻着一张报纸,抬头看见老孟风风火火的样子,微微一笑:“慢慢说,坐、坐。” 
  老孟一副凛然不恭的做派,两条麻秆细腿纹丝不动:“今天你不给个爽脆话,我就站这儿不走了!”
  局长仍笑,从高档烟盒子里夹出支烟,潇洒地抛出条弧线,不偏不倚,正中老孟上腹部。 
  老孟下意识地伸出手,接了,瞟了眼烟丝,点上火。一口浓雾徐徐吐出,老孟的腿也软了,退两步,两瓣瘦腚就陷进了高档皮沙发。 
  “味道咋样?不错吧?”局长眯着眼,问得从容。 
  “烟是烟,电脑是电脑,两回事。”老孟的意志并未被这支小烟卷瓦解。 
  老孟是局里的元老,在老天爷跟前说话照样底气十足。老孟研究音乐考古,尤其在宗教音乐方面颇有造诣,拿过不少奖。老孟还有过被打成右派的光荣记录,大小单位干过十几个,前些年还是局里的科长,后来调整到了研究所,发挥专长。
  局长站起身,拎了个一次性纸杯:“我这儿有好茶叶,老孟你尝尝。” 
  老孟的眼神瞟向了桌上的茶叶盒。这茶比烟贵。老孟假咳了一声,说:“尝尝就尝尝。” 
  茶香入鼻,撩得老孟想晕。老孟细细地呷了一口,品得五脏六腑一派清爽。局长又问:“味道咋样?不错吧?” 
  “嗯,不错。”老孟有些许沉醉,旋即回过味来,义正词严,“茶是茶,电脑是电脑,别打岔。”
  局长也抽上烟,嘿嘿笑出声,说:“我说老孟呀,研究所财务独立,你又是研究所的头,配不配不都在你嘛。” 
  老孟一听就来火:“钱呢?研究所十来个业务尖子,挤两间办公室,平时连个采风考察的经费都没有,你们倒是国内国外跑得欢。每年的工作总结,局里都要靠我们的成果给自己贴金,可光让毛驴拉磨,卸了套还不给草料吃,这合理吗?做人都得拍拍良心不是?我们就要一台电脑,这要求不算过分吧?” 
  局长只是笑,一点也不恼。待老孟说完,一支香烟又抛过来,说:“不过分,一点也不过分。不过局里这么多二级机构,给谁不给谁呢?这个家不好当啊!你们这些独立单位,要想办法造血嘛,不能还是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对不对?” 
  “那好啊,把一楼的门面给我们一间,我们保证不向局里伸手。”老孟赌气道。 
  “开玩笑了吧?”局长靠在靠背上,“那还不天下大乱啊?” 
  老孟把茶杯墩在茶几上,呼一下站起来:“你让我们拿什么造血?我们是基础理论研究,又不是搞茶叶蛋的,国家应该扶持。再说,配备一台电脑是工作需要,成果多了不还是局里的成绩?哪像你们,每个科室都有电脑,装备精良,不干正事,没事瞎玩,看着都让人来气!” 
  局长这下不笑了,脸一下拉了尺把长,说:“老孟你说话可得负责任,机关管理这么大一个系统,不实现办公自动化怎么行?谁有空瞎玩?” 
  老孟看局长唬起了脸,就越发较起了真:“别的不说,老干部科的小袁科长,天天在网上斗地主,打游戏,有时连电话都懒得接,你整天猫在局长室里,能知道吗?”
  局长给说得有点心虚,面部肌肉又松弛下来,说:“一旦查证,严肃批评!老孟,你是局里的老人,欢迎你多监督,多举报。下一步,全局要搞一次大活动,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老孟顺水推舟:“好,太好了!马局,那就先把我们的电脑落实了吧?” 
  局长想了想,认真地说:“这样,你先打个报告,党组研究一下,按程序办事。” 
  老孟兴奋得涨红了脸,一阵风刮下了楼梯。 
  就在老孟把报告打上之后,老孟惊奇地发现那些科室的中层干部都不怎么理他了,要么绕个道避开,要么看见他就关门,实在躲不过去就不阴不阳地笑一下,尤其那个小袁,见了他干脆就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了,而在过去,谁敢这样待他这个三朝元老? 
  好在老孟操心的是电脑,也没把周围的反应当回事。只是报告打了许久还是没动静。老孟催了—次又一次,要么是党组意见不一致,还需研究;要么是正在配合市里的工作,顾不上,缓缓再议……到了后来,局里“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文件一个挨一个,发动、宣传、学习、讨论、自查、自纠……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老孟也得组织全所人员学习讨论,写心得体会。再然后,局里成了全市的典型,活动被市委向各级、各单位推广,局长也风风光光地到处作报告,仕途上再上层楼是指日可待了…… 
  这天,老孟突然听说了一个爆炸消息,局里又换电脑了,最新品牌。老孟二话没说跑到局长室,上气不接下气说:“马局,把你们打下的电脑,给我们一台吧?” 
  局长手一摊,说:“哎呀,你咋不早说呢?刚处理给了二手电脑商,每台300元!”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作品以客观冷静的笔调,通过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讲述了所长老孟向局里申请电脑失败的过程,反映了机关中普遍存在的一把手与基层各有所难的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
B.“一口浓雾徐徐吐出,老孟的腿也软了,退两步,两瓣瘦腚就陷进了高档皮沙发。”“老孟有些许沉醉”这两处描写表明局长“糖衣炮弹”攻击已初步凑效。
C.“老孟兴奋得涨红了脸,一阵风刮下了楼梯。”说明老孟对电脑申请的事满怀期待,这恰与小说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讽刺性。 
D.科室中层干部不怎么搭理老孟,是因为老孟在局长那里告了他们的状;而老孟“惊奇”的是因为他不相信局长竟会把自己举报科室工作作风的事抖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E、文中局长作为某些机关干部群体的缩影,在情节推进中表现出了不动声色却老谋深算的善于“柔道”的形象特征,与老孟成强烈反差,二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品中老孟的形象特点。(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老孟申请电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往往希冀借助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来反映生活干预生活,请结合文本及你所了解的生活实际简要谈谈局长这一形象的现实批判意义。(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光亚:科学巨星陨落
李珊珊
朱光亚先生的灵堂前,儿子朱明远回忆起一件往事。少时的他和大院里的小伙伴聊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人能答出来。大伙思量: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核试验,爸爸妈妈们都不在北京?“一验证,果然都在出差,都去了西北地区。确认了这一事实,大家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好长时间。”
朱光亚去世的那天夜里,“朱光亚星”在天际依稀可见。
1924年的冬天,朱光亚出生在宜昌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家。3岁那年,全家人随父亲搬到武汉南京路一栋有小木格窗子的红砖小楼里。家里没有电灯,两个哥哥总是羡慕他在夜幕降临前就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工工整整地完成。他几乎从不出错。
好景不长,中学时,在躲避战乱的间隙坚持学习就变成了朱光亚生活的一部分。从武汉一路辗转,最终,他从昆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并留校担任了助教。
大学毕业那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终结了那场战争。蒋介石听取几位华人物理学家意见,决定支持一批一流的青年科技人才赴美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国内知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为这项计划精心挑选了自己的两个学生——朱光亚和李政道,前者是年轻的物理系助教,后者是物理系大二学生。
根据回忆,一开始,深受西南联大“左翼思想”影响的朱光亚得知是国民党政府选派他去美国,曾想拒绝。他始终认为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是中国战乱的根源。后经大哥劝阻,他才打定主意,“不考虑那么多,机会难得,各取所需,反正是先学技术嘛。”
1946年,朱光亚赴美,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很快,他发现外国人根本接近不了与原子弹有关的科研资料。一个月后,他转学去了吴大猷任教的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的博士学位——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密大的物理系,同学们都知道实验核物理专业的朱光亚是“做起实验来很拼命的人”。实验之外,他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同样惊人。1949年年底,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广大留学生回国,他说:“学工的回去参加炼钢,筑路,建桥梁修河道的工作;学农的,回去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学医的,回去办医院,设诊所,训练卫生干部;学社会科学的,那就更该早点回去了,新中国需要改造社会环境的干部,由小说大,农村调查,合作社,工人福利,工业管理……”
1950年2月底,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救济金后,朱光亚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那年他25岁,成为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的一名副教授。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
如果说初回国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要让这个年轻人忘记了原子弹之梦,朝鲜战争则再一次提醒他,大国掌握超级武器的重要性——1952年,朱光亚被选作板门店谈判的翻译,亲眼见到美方谈判代表的嚣张。当时,虽然在常规战场上已经开始失利,但因为有核武器作底牌,美方代表仍非常强硬,谈判异常艰难。
1959年,一位二机部领导把朱光亚请到办公室,邀请他“到核武器研究所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很多年后,钱三强解释了当年举荐只有三十多岁,“资历不那么深,名气不那么大”的朱光亚进入第一颗原子弹研发计划组织与领导队伍的原因: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判断力;有组织观念和科学组织能力;能团结人;年富力强,精力旺盛——这是当年参与原子弹研发工作的那批年轻人的普遍特征。
当时那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中国科学家深信,只有原子弹才能为中国赢得在大国政治力量博弈中的公平席位。他们利用仅有的基础科学储备,和当时能做到的最俭省的方式,把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发挥到了极致。
1964年,中国第一次核爆炸成功,令国际社会大为震惊——中国人的第一次核试验,没有选择钚弹,而是选择了更有难度的铀弹。
技术工作之外,朱光亚对世界核军备的形势具有惊人的直觉。早在1963年,他就分析指出,大国“核试验的停与否,主要是根据其核武器发展的需要来决定”。20世纪80年代,他与邓稼先等几位前辈就意识到,美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已接近理论极限,很可能会加快军控谈判进程,促成国际上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而此时,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他们提出,必须加快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步伐——这个倡议,邓稼先提了一次,几年后,朱光亚又提了一次。两次建议带来的两次加快,使得我国在1996年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完成了必要的核试验,突破了先进核武器的关键技术,惊险地搭上了末班车。
所有这些,都是很多年后大家才知道的。
(摘编自《南方人物刊》) 
  相关链接
1、朱光亚(1924年-2011年),湖北武汉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1942年夏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2011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摘自《百度百科》
2、朱光亚:“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让我们回去把我
标签:请选择教材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普通高等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