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937 2016-03-18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7]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出题人: 审核: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征服与绥靖——文明扩展的观察与比较
征服是文明扩展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征服行动而实现的。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看,征服其实就是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
欧洲史至少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都是一部以征服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君主都无一例外具有“征服的嗜好”?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说:“政治的行动和动机的根本政治特征可以归结为敌与友。”这句话移用到形容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征服者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友,另一种是敌。“友”意味着同一地缘政治实体内的公民、臣民、顺民;“敌”则意味着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敌与我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一边是我国我族的世界,另一边是异国异族的世界。敌我关系构成了这个征服者世界的基本格局。征服者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一既是现实也为自己的预设所加强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就是历代征服者生活的主轴,他们从这种代代相传的高级游戏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欧洲社会的传世美德如冒险犯难、勇敢顽强、向往荣誉、视名誉高于生命等,毫无疑问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敌我对峙意识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他人既然如此充满敌意,世界既然如此凶险,生存之道则只有挥刀舞剑。正如公元前508 年,罗马贵族加伊乌斯·穆思乌斯在献俘仪式上对着伊特鲁西亚俘虏说的那样,“我是罗马公民……我是你们的敌人,作为你们的敌人,我将要杀死你们;我可以去死就像我一如既往去厮杀那样:去死和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这就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穆思乌斯对罗马人生活之道的诠释真是将罗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人的野兽本性,或者说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罗马的道德观,无论勇敢、忍耐、冒险,还是无畏、节制,皆与敌我对峙的理念有关。罗马人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残酷的丛林世界,舍此不能竞争求存。罗马的政客西塞罗反对凯撒独裁,但他依然可以走向元老院向元老们呼吁,请求他们表彰凯撒征服高卢。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用今天的术语说,叫做“双重标准”。他不是一般地反对独裁,他只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但拥护且赞扬凯撒独裁周边民族。今天超级大国盛行“双重标准”,其始祖正是纪元之交的西塞罗。在西塞罗眼里,既然敌我泾渭分明,那对我和对敌,处置方式应有不同。对内秉持法治,对外则必须独裁凶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思考文明的扩展就不能不重视征服和殖民带来的巨大效应。它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虽有可议之处,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马基雅维里比我们更早观察到这一点,他说:“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由秉持这“人之常情”的人组成的国家更不能脱离这特征。可以想见,当他们不幸地身处一个有限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争夺。马其顿人、罗马人,然后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马基雅维里所说的“人之常情”,并把它铭刻在心,成为文化理念。所以,至今为止,世界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全是由他们发动的。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欧洲君主“征服的嗜好”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欧洲君主认为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不去征服敌国,就会被敌国征服。
B.在征服者心中,世界的基本格局是敌我关系。这种预设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异国异族的敌意。在凶险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就是征服。C.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种类似于高级游戏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征服者生活的主轴,君主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D.“去死和去厮杀”是欧洲君主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征服是文明扩展的唯一方式。它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使先进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得以传播。
B.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敌与友”。这一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臣民秉持法治,施行仁政;对异国异族人则独裁凶猛,施行暴政。
C.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是“双重标准”:他一方面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另一方面拥护凯撒独裁周边民族,支持凯撒对高卢的征服。
D.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在人类文明的扩展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手段征服邻国。
B.征服这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蛮横的暴力和惊人的杀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C.无论是罗马的凯撒征服高卢,沙皇俄国侵占中国海参崴,还是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都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张领土。
D.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中国秉持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会取代欧洲的征服文化,发动更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与官职
B.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固止之曰 固:坚决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5分)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满庭芳 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展开余下试题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传说中让金主完颜亮垂涎三尺的《望海潮》中杭州美景句子是: , , 。
10(2)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声声慢》中与之意境相近的句子是: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学科网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学科网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2、解释两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1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 。 , , , ,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
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18、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
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6分)
19、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8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 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 ②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 ③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 ④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
五、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一答案
一、
1.D解析:“去厮杀”和文中“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意思不同;文中第三段主要阐述的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而不是“欧洲君主”的,选项偷换概念。
2.C解析:A项,“唯一”的表述绝对化;B项,“仁政”“暴政”的说法无中生有;D项,文中第4段中的“可议之处”指还有待商定,不是选项中的“无可争议”。
3.C解析:A项,孔子的意思是反对用武力来使人臣服;B项,第4段说征服“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利弊难以评价;D项,强加因果,不合逻辑。
二、
4.B(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的意思)
5.B例句为定语后置,A判断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
6.D(“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这一说法有误)
7.翻译略
8.①首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②“来日苦无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年岁已高的感慨。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等句,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④“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⑤“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
(写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共5分)
9.①比喻: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表达人生失意坎坷,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感。②想象(虚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表达随缘自适的思想。③拟人: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则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之情。
10(1)重湖叠巘(山字旁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三、
11. 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
12.(1) 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
13.答: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答: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6分)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分)
四、
15.D 解析: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A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在眼前;B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含贬义);C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16.C 解析:A项,否定不当,“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17.C 解析:解题关键是在读懂语段的前提下,按逻辑关系判断。据题干“作品”一词可知②④与其衔接最紧密,④陈述作品内容,②总结作品特点,先介绍内容,再说特点,故④在②前。从事理逻辑又可以确定⑤紧挨④,由此可推知C项正确。
上一篇:
2016年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模拟三
下一篇: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测验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一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