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726 2016-03-30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6]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川省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下期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儒家“五伦”说辨析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展,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有删改)
1、关于“五伦”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五伦”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推崇为人伦准则,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将其视作吃人的旧礼教。
B、“五伦”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体现,与“三纲”有相通性,但在主旨和成说时期方面有一定差异。
C、“五伦”说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包含着人际的温馨、理解和信任,讲究“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对民本主义的表述体现了“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如《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B、“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是“五伦”的精义,正是从这些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
C、无论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父子关系上,抑或夫妇关系上, “五伦”说都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对维护人际关系有一定积极作用。
D、 “五伦”说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因此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阐发的“水舟关系”都体现了民本主义者的“爱民”“利民”思想,唐太宗治理国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B、虽然“五伦”与“三纲”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人伦准则,但“五伦”与”三纲”不同,其精义对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片面的单向要求,或是上对下的专断或是下对上的民主,都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丧失稳定,无法持续发展。
D、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以“五伦”为标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 〜7题。(19分)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B、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C、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D、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5分)
(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8-9题。(11分)
展开余下试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唐】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注】①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
8.请简析“愁心”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9.赏析颔联与颈联写景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的诗词开篇就奠定了感情基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 ”,柳永《雨霖铃》中的“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皆是开篇以景托情,为整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被门客误解后,解释自己之所以不愿意和廉颇争列的原因的两句: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 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6分)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每题3分)
1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__________,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__________,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__________,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白驹过隙
B.物换星移 坚如磐石 昙花一现
C.时过境迁 坚如磐石 白驹过隙
D.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溪地位于南太平洋。这里的夏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一派绮丽的热带风光,被誉为“太平洋上的明珠”和“世界乐园”。
B.酒驾屡禁不止,不少人公然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酒驾的危害认识不足,以及交通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造成的。交通部门既要加强安全宣传,又要加强执法力度。
C.公安部称,近年来,中国公安机关通过国际执法的合作,成功将一批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缉捕回国,这将有效地防止类似的外逃事件不再发生。
D.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期,需要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展开余下试题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大家都知道, ①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② ,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③ 的过程。
16.简要说明下面一幅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不少于30字;标题不超过10个字。(6分)
(1)为本幅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超过10个字)(2分)
(2)这是一幅获奖的漫画,请你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4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羊年春节,微信红包小试身手;猴年春节,各种抢红包已经改变了中国人的过年方式。- 5 -
有人说:“微信红包是世界奇迹,也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显示了互联网商业策划改变现实世界的力量。”仅仅除夕当天,微信红包24小时收发80.8亿次,春晚支付宝“咻一咻”互动总次数高达3245亿次。抢红包似乎衍生出过年的“新风俗”。“抢红包”的参与者已经从一线城市扩展到广大的三四线城市。
也有人忧心地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子女终于回家了,却忙着抢红包!”还有人调侃:“自从有了红包以后,抢红包已经完全摧毁了我的‘价值观’。以前地上掉一毛钱我连看都不看,现在抢到1元我就觉得是一笔巨款,超过5元我就窒息了,超过10元眼眶就湿了……”“抢红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观。
“抢红包”究竟是“新民俗”还是“新隔阂”?对“抢红包”现象,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标题,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川省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下期
高二年级3月月考语文答案
1.C(其他选项均不是含义的阐述)
2.B孟子提出的名论出发点是“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
3.D (“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展”说明我们对“五伦”说应该有继承也应该有发展,而不能完全以其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
4.D
5.B(“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6.D(“无人能比”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意即功臣名将这个时候还健在的只有朱然,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朱然受到的恩宠,而且原文还说“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7.(1)朱然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孙权任用朱然担任余姚长官。后来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恩爱”1分,“擢”1分,“董”1分,句意准确连贯2分)
(2)你身为汉臣,不顾念朝廷恩典、君臣信义,反叛君主,背弃亲友,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我凭什么要(怎么会)见你?
8.“愁心”二字贯穿全诗(1分),首尾二联是情语,直接表达诗人“夜思”“恋旧”无处写“别恨”之“愁心”(2分);中间两联为景语,间接表达身处楚天,孤舟漂泊的“愁心”。(2分)
9霜鬓,潦倒新停.都以虚实结合为主。颔联先虚(梦境)后实(孤舟凉雨),表达独宿怀人之深情;颈联也是先虚(溪水应潮入海)后实(树独叶流),象征诗人留恋都城的情感与孤舟漂泊的处境。(6分)
10.(1)枫叶荻花秋瑟瑟” 寒蝉凄切
(2)艰难苦恨繁浊酒杯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1)C,3分;B,2分;A,1分。(A项错误在于,小说开头并非要强调出生的卑微和苦难;D项错误在于,奶奶和母亲是不一致的,奶奶自然希望“他”过来,但情非得已;E项错误在于,父亲不是线索人物,线索人物是“他”。)
(2)“人影”是小说中婴儿“他”的奶奶(或者是爷爷奶奶)。(2分)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非常疼爱孙子,但因为母亲的缘故却不能正常接触孙子,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向孙子传达爱。(4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根据作品对这个人物所作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及其他相关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比如,根据文本中对环境的描写“(爷爷奶奶)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可知这“人影”是小说中婴儿“他”爷爷或奶奶。从文本描写情节看,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非常疼爱孙子,但母亲却不准他们正常接触孙子,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向孙子传达爱。)
(3)①视角独特:小说中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影”爱抚而成长的故事,从婴儿的角度观察、反映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②讲究“小小说空白与神秘”(或者答“留白”):小说以“人影”为题,并着力塑造了这神秘形象,但直至小说结尾也未交代“人影”是谁,制造了叙事上的空白和神秘,体现了小小说的文体魅力和阅读情趣;③设置悬念,构思精巧:小说中以婴儿视角进行叙述,隐去“人影”的真实身份,悬念迭起,结尾仍然没有解开谜底,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特点1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6分)(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比如,小说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影”爱抚而成长的故事,这说明小说的叙述视角独特;再者,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讲究“留白”:小说的构思精也很精巧,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4)①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婆媳矛盾:父亲在部队不能经常在家,母亲与爷爷奶奶关系淡漠,不让爷爷奶奶接触孙子,并且婆媳矛盾也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②讴歌了那种长辈对晚辈无私、温暖、天然的不求回报的隐忍大爱:文中的“人影”在母亲离开之后给予孙子的疼爱让人动容,但平时却不能真实流露出来,甚至于要刻意伪装,但这种爱温暖了主人公的一生,也浸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③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之爱对抗家庭矛盾的愿望:小说中以婴儿的视角在朦朦胧胧当中写出对于祖辈之爱的回忆和珍惜,表现了追求和谐善良的家庭关系的良好愿望,呼唤家庭关系中逝去的真情、亲情。(一点4分,其中主题2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8分)(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应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切忌架空分析,乱贴标签。拟写小说的主题,一般形式为:先概述小说内容,再分析小说讴歌(或赞颂)了什么,鞭挞(或讽刺屁批评)了什么,揭露(或展示)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什么情况等等。本文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婆媳矛盾;讴歌了长辈对晚辈无私不求回报的大爱;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之爱对抗家庭矛盾的愿望。)
12.D(此题大体内容是传统文化的存在及意义。根据上下文联系
上一篇: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福建省南安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起初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雅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