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53  2016-04-03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3]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下)3月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日益明显,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恶劣的影响。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伴随这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浏览完整试题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被“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传播得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恶劣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 “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yìyǐ):一种禾本科植物。② 啬夫: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5分)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南宋诗歌,完成8~9题。(11分)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①,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②,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楚囚:《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②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展开余下试题8.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
(2)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灯 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样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
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像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都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
“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他掏出枝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
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
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
六根骂:“别丢人现眼!”
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睛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一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
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
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来。”
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
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
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六根自己买了烟,让女人去买月饼、糖块、小鞭炮等东西,目的是迎接中秋晚上在自家门前挂灯笼的村里人,显示自己作为主人的诚意。
B.六根的女人对灯笼的看法与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没钱,儿子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C.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已经不信任他了。
D.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E.小说围绕中秋节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
(2)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标题“灯殇”寓意颇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孩子们给村长送灯的情节,有人为之叫好,也有人认为不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 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展开余下试题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的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的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他对曹魏的图谋□□□□。因此,当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时候,他所采取的完全是内部调和的策略。
②这档节目的参与者大多由相关网站推选,本期的男嘉宾可谓是□□□□,其中要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电子竞技职业玩家最惹眼。
③军地联手依法查处一起以网络谣言诋毁海军的恶劣事件,青岛网民祝某因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A.洞若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雌黄 B.隔岸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开河
C.隔岸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开河 D.洞若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雌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②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③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⑤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A.⑤⑥①②④③ B.⑥③②⑤①④ C.⑤③②⑥①④ D.⑥⑤①④②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发散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①。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侧向思维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②,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鲁班从草拉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就是侧向思维。反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③。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制成了发电机。



17.下图是一次班会的主题图案,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图案的内容,并概括其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双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