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05  2016-04-0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5]
江西省高安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安二中2017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低碳”不一定“环保” 袁志彬
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效应早已超越了经济全球化。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件事像气候变化那样,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还有人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的事实存有怀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在这样的大潮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势必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别让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事情。两者既有交叉的部分,也有很多不同。共同交叉的地方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不同的地方更多,比如水污染和垃圾等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就不是太密切。
在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调低碳发展的同时,要警惕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加剧。例如,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许多城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如果过快发展电动车,尽管减少了传统汽车的尾气排放,但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等。这说明,通过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另外,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已采取措施加快核电的发展,但过快发展也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核废料的处置等。还有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形势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因此当前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我们国家不一样,除了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外,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不仅对国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也影响和制约中国产业升级和出口贸易(各种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的制约)。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同时还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环境污染问题基本上属于本地化问题,可跨国转移的环境问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往往受到国际环境公约的制约)。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决中国自己的环境问题,不能太指望国 际社会,需要我们“自力更生”。当然,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过程中,要积极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总之,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低碳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简单盲目地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跑。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各项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环境的污染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所以环境保护对防止气候变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B.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是气候变化和环境 保护的交叉部分。
C.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而环境 保护则只是各国自己的事情。
D.水污染和垃圾等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而与气候变化没有联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要要求低碳发展。
2.下列各项不属于“‘低碳’不一定‘环保’”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
A.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也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B.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C.过快发展核电,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D.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使中国一些城市一味的追求低碳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作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是因为他们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已完全得到解决。
B.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的。
C.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
D.在解决中国环境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也不能指望国际社会,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开创自己的环保之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B.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C.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D.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D.“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阙”。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行,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D.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5分)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展开余下试题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9.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展示出了“教化”功能的合理性。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守桥人 赵本夫
老弥说:“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
老弥说这话的时候,一般声音不大,和正常说话的音量差不多。
只是语气有点不大一样,含着一种不动声色的骄傲。老弥有权骄傲。
一脚踢死一只蚊子,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老弥说一脚踢死一头羊,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力气大就是了。但一脚踢死一只蚊子,就很不简单,那是需要神力的。
老弥说,当年周仓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才给关公扛了一辈子大刀。这故事是老弥。
小时候,听他爷爷说的。老弥的爷爷说,关公收周仓,根本不是书上说的那回事。当时,关公名气很大,周仓一直不服气,归顺关公,其实是想找他比武的。但关公懒得理他,只让他给自己扛大刀。周仓就很恼火。后来,关公看他纠缠不休,就答应先和他比比力气。关公在河边捡起一片野鸭毛,交给周仓,说你把它扔过河去。周仓接过鸭毛,奋力一掷,鸭毛打个旋,又落在原地。周仓就很惭愧的样子。关公接着捡起一块卵石,有鸡蛋大小,说你掂掂看,是鸭毛重,还是这颗石子重?周仓接过掂了掂,说石子重多了。关公要过石子,手一扬,石子“嗖”一声飞过河去,不见影儿了。周仓目瞪口呆,说乖乖,你力气这么大!这才服气了,从此专心为关公扛大刀。
老弥说,踢死一只蚊子,和扔一片鸭毛是一回事,越轻越要力气。周仓不明白,老弥明白。
但老弥只能自言自语:“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
老弥说这话的时候,对面并没有人,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
这是一片荒原。
这里本来是有村庄的。但后来这里成了黄泛区,幸存的人都渐渐迁走了。再后来,就只剩老弥一家人。再后来,就剩老弥一个人了。
老弥本来也想走的。可他犹豫了一阵子,最后还是决定留下。
他惦记着三孔桥。
三孔桥是清朝嘉庆年间修的。当时有一条小河,三丈多宽,也不太深,但行人总归不便。
老弥的祖上算半个财主,就出资请来几个外地石匠,修了这座三孔桥。三孔桥全由青石砌成,看上去很结实。桥修好后,老弥的祖上很舒心,每天都到桥上走一走,摸一摸。多是在黎明和傍晚的时候,有时夜间也去。这种时候,桥上行人很少。他怕乡邻们对他说些感激的话。
他不要听那些话。一天半夜里,老弥的祖上睡不着觉,又去了三孔桥。他背着手来回走了几趟,然后坐在桥头抽烟繁星满天,四野阒无人声。这时从黑暗中走来一个人。那人渐渐走近,他看出来了,是一位道士。道士不会看不到坐在桥头的老弥祖上,但他视若无物,一言未发,从他身旁经过,慢慢走上桥去。
道士好像并不急着赶路,在桥上走几步就站住了,好一阵没有动静。老弥的祖上忍不住好奇,转过半个身子。道士正扶栏伫立,面向小河,似在听流水声。
道士静静地站了很长时间。忽然拍拍石栏,歌吟一样说了一句:“可惜呀,这桥要倒了!”老弥的祖上听到了,突然头皮一紧,又有些恼怒。这桥刚造好,怎么要倒呢?他想上前问个明白,可道士已经下桥,幽灵一样消失在黑暗中。
老弥的祖上走到道士站立的地方,听听流水声,也拍拍石栏,并无什么异样。他呆呆站了好久才回家,心里十分惶然,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黎明,老弥的祖上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河边,桥上桥下察看了很长时间,连每块石头的接缝处都看了,还是没发现什么问题。三孔桥很结实,怎么会倒呢?除非那道士施魔法。
可他为什么要施魔法,让这座桥倒掉?没道理嘛!
老弥的祖上这么想着,还是心神不宁。此后,更是每天都去三孔桥,上上下下仔细察看,他倒希望真能发现什么异样之处,好赶快修理,但还是没有。那么,桥基会不会有问题?这是他最担心的。可桥基没法察看,泡在水里,沉在地下,就只能在心里悬着。一段时间下来,老人家已是身心疲惫。晚上躺在床上,有时安慰自己,那个老道,肯定是胡说的,不必当真。那么结实的石桥,怎么能倒呢?但第二天,他还是要去三孔桥。
三孔桥成了老弥祖上的一块心病。直到死。
老弥的祖上临死前,就给儿子留下一条遗嘱:每天去三孔桥看看,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封桥。这个遗嘱也成了老弥家族的遗嘱。一代代老人临死前,都会嘱咐下一辈:每天去三孔桥看看,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封桥。
可三孔桥一直没倒。在很长时间里,三孔桥一直是这一带的交通要道。每天都有很多车辆行人经过。后来,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黄河决口后,这一带成了荒原。很多村庄消失了。小河已被泥沙淤塞,成了一道漫洼,只在下大雨时,才会有一点积水,但不久就会干涸。三孔桥并没有被洪水冲垮,反被厚厚的泥沙掩埋。三孔桥不见了,只有两排石栏露出地面。就是说,整座三孔桥被泥沙牢牢沉结在
大地上,不可能再倒了。老弥家族的人说不清是应当庆幸,还是绝望。到老弥这一辈,老婆孩子都去了外地,只剩老弥一个人仍然守在这里。老弥并不缺少事做,也不缺少钱花,只是太闷了。三孔桥的故事已经二百多年了,老弥成了最后一个守桥人。
傍晚,鸡羊归圈后,他会照例来到三孔桥,摸一摸露出地面的石栏杆,坐一会。他的几条狗都陪着他坐在附近。
老弥会自言自语:我一脚……。”
或者突然大声喊一声:“老道,你在胡说!”
声音在黑夜里传出很远,有点瘆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写周仓与关公比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老弥及祖上守桥的行为,就像周仓想要打败关公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弥最终会放弃守桥这件事的。
B. 本文的题材相当奇特,写老弥以及祖上一 代代守桥的故事,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题材,既便于故事的叙述,也利于小说主题的开掘。
C.本文的叙述语言简洁,文章紧紧围绕“守桥”这件事情展丌,不添枝加叶,不使用抒情与议论的插笔,这就增强了小说的写实性。
D.本文以老弥对道士的责骂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E.本文用倒叙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小说在交代三孔桥的来历之前,先说三孔桥的地方已经是一片荒原,这样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老弥的祖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道士的举止和所说的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展开余下试题(4)小说中三次写老弥说“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这件事,每次老弥的表现都不同,传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静淡泊的宗璞 徐小斌
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当推宗璞。很早便读过她的《红豆》,后来又被她的《三生石》“赚”走了许多眼泪,一个简单的故事竞有如此强的魅力,不能不归结于作品的“真性情”。
成为朋友后,我们聊文学,但更多的是聊一些琐事、新鲜事或烦恼事。我絮絮叨叨地讲着,她静静地听着,时而为我出一些十分聪明的“高招儿”o那些招儿,没有一颗童心便想不出来。我偶尔也愧悔无端耗了她的时间,她却说:“我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倒是觉得,你很有真性情的。”——大概她把这“真性情”看得十分要紧。许多人爱把宗璞描述成一个书卷气很浓的大家闺秀,我倒觉得她是个童心浓厚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她就写不出像《贝叶》《总鳍鱼的故事》等当代童话精品。她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旅途中难免尘沙满面,也许有时需要让想象的灵风吹一吹,在想象的泉水里浸一浸,那就让我们读一读童话吧。”——我以为,她童话中的那些哲理是深可咀嚼的。
宗璞的小说量虽不多,然而每一篇都有她苦心孤诣的探求。她的《我是谁》《谁是我》《蜗居》,可算是我国探索小说的“开山祖”了,然而却又始终保持着中国气味,决不像某些上穿西服、下着抿裆裤的“现代派”们。她作品的格调和色彩是协调的,她把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嚼得那么碎,揉得那么细,融合得那么和谐、那么美——这不能不归功于她瀑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我想,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恐怕首先应当是一个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人。谈到她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她的韵味。这一点,不具备“道行”的人便无从学起。宗璞为人清静淡泊,一般女性有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在她那里影迹全无。在写作长篇巨制《野葫芦引》的过程中,她曾数度病倒,抱病修改,其艰辛自不待言,然而第一卷《南渡记》发表后,评论界却相当冷淡,对此,她处之泰然。而《东藏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她虽高兴,也绝无得意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点,恐怕只有“修炼”到了某种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吧。难怪连汪曾祺也称她为“宗璞道兄”呢!宗璞的写作间里挂着一幅写意荷花,就是汪曾祺所画。荷花设色单纯,古朴典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大概是汪老的深意所在吧。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冯老十分关心女儿的文学创作。第一巷《南渡记》出版之后,他曾在女儿生辰时兴致勃勃地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长篇原名《双城鸿雪记》),又特别写上“璞女勉之”几个字。宗璞也十分珍视父亲这份期望,但是,为了帮助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她料理家务,照顾父亲,无法再腾出时间精力来继续自己的写作。多年来,宗璞一直守候在冯老身边,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0 1982年,宗璞陪冯老赴美参加一个东西方著名学者荟萃的盛会。会上,学者们对冯老的学术成就做了高度评价,宗璞对此深感欣慰。】1990年夏,在为女儿撰写的最后一幅寿联中,冯老写道:“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好一个“莫让新编代双城”!包含了父亲对女儿多么深厚的期许。
进入80年代后,宗璞便每年都要为渐至耄耋的父亲办一次寿诞会。在九十华诞会上,冯老说:“长寿的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五十岁以前,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岁以后,如果老天不给寿数,就该离开人世了。所以必须‘假我数年’。若不是这样,寿数并不重要。”冯老的这种达观,无所求于外界的内心,永远是稳定和丰富的。宗璞同样有这样稳定和丰富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在世事面前便可宠辱无惊、乐观洒脱。
如今,宗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像过去一样智慧而洒脱。我期待着《野葫芦引》早日完成,看看那葫芦中究竟“装的什么药”。(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计划中的《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竞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百度百科)
②1928年,冯宗璞生于北京。水木清华的一石一水,燕园的浓荫僻径,滋润、陶冶着宗璞的心灵。抗战时,宗璞跟父母到了昆明,她坚持每天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 50年代初宗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 1960年以后,她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陈素琰《宗璞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我是谁》《谁是我》《蜗居》等,既具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特点,又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B.汪曾祺称宗璞“道兄”,给宗璞送写意荷花画,这既表现了他对宗璞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宗璞人品的肯定与敬重。
C.在写作《野葫芦引》多卷系列时,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第一部《南渡记》受到冷遇,而第二部《东藏记》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宗璞创作实践多样化,涉及童话、小说和散文,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她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E.宗璞重视真性情,不仅把真性情融人她的作品《三生石》中,就是在与“我”的闲聊咩也能发现和欣赏“我”的真性情。
(2) 宗璞与冯友兰深厚的父女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o(6分)
(3) 宗璞的“清静淡泊”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o(6分)
(4)宗璞的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直到媒体报道,村里人才知道原来村子西头那间土房子里住着的老人是抗美援朝的英雄,老人一直对自己参加过志愿军并立下战功的事情___ _ 。
②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___ _ ,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③他一直对自己在那段荒唐岁月里的行为 ___ _,然而在最近出版的自传里,他终于站出来向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与挣扎的过去做了一个了结。
A.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B.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C.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C.一系列中国承诺和中国行动,正通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高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