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741 2016-04-1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1]
陕西省汉中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汉中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 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场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卷上。
3. 答卷时,请将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题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高三语文试题 第1页 (共10页)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使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来源:www.ziyuanku.com
A. 国学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其实质相同。
B.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得国学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
D.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对推进国学自身的完善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能用实用主义来对待国学。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人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就能够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与精神取向追求,普及并传播中国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的固有缺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不仅要着眼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
C.国学的使命在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高三语文试题 第2页 (共10页)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国学研究和普及创造出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中华资源库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高三语文试题 第3页 (共10页)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再参加此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来源:www.ziyuanku.com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5分)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渔 父
(南唐)李中①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高三语文试题 第4页 (共10页)
(2)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菊 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高三语文试题 第5页 (共10页)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ziyuanku.com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B.小说开头两段写菊花,而后由菊引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老菊头侄女的男友曾经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想得到“绿荷”目的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D.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多方面概述了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小说一开始不写老菊头对菊花的痴心,而是介绍“绿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是如何来写老菊头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试题 第6页 (共10页)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草会改变整个女孩的一生。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篙也”,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展开余下试题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篙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 —40%。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息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l2%提高到100%。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高三语文试题 第7页 (共10页)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篱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卫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疟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就。
2015年12月11日凌晨零点12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节选自《好搜百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青蒿素的研发是一次创举,屠呦呦是发现、证实者,实至名归。青蒿素挽救了全球
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见其疗效显著。青蒿素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医影响力。
B.父亲给屠呦呦取名“呦呦”,寄予了他对女儿从事中医研究的殷切期望。呦呦也没
有辜负父亲,通过不懈努力,用一棵小草改变了世界,终于在中医学上做出了突出
贡献。
C.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后来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提高了认识。带
领课题组不懈努力,带病工作,亲身试验药效,终于发明研制出抗疟“神药”青蒿素。
D.屠呦呦从小就对中药的特殊疗效感兴趣,大学时如愿考上喜欢的生药学专业,对其中的木草学专业等兴趣极浓。因为她认为这些专业最接近中医药领域。
E.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说“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中医药
造福人类的体现”,可见她具有宽广胸怀、高尚医德。
(2)Ziyuanku.com用“小草改变世界”的过程是漫长的,屠呦呦是怎样经历这个过程的?请结合文
本加以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试题 第8页 (共10页)
(3)作为真实感人的他传,本文写法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不仅受国人敬重,而且得到国际的认可,
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
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②企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_________,困住自己的手脚。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
_________
上一篇:
江西省赣中南五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陕西省汉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