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34 2016-04-14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4]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
新津中学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利尽苍生是语文
邹立志
语言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最基本的能力,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其语言能力都是延至终身的。它“人人具足”,但并非“个个圆成”。人在社会生存中所需要的智商和情商都在语言能力中得到体现,它们分别与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相关,这两种能力甚至决定人生的成败,如何用智慧点亮语言,如何用语言启发智慧,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商;在通晓各种情境要求的基础上,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高下。语言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生存技能,而是经由语言展现出来的关乎真善美的整体人文素质。
语言是思维的边界,母语是思维存在的家园,千百年来的中国经验形成和发展了汉语,汉语又反过来巩固和丰富了中国经验。如果在语言关键期之后存身于另一种语言,其思维边界的潜能可能被大大压抑,我们疲于应付简单苍白的日常表达。只有那种可以高度自如使用的、口脑合一的母语能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潜入语言的深水区,去烛照心灵世界的幽微之处。
母语能力虽然与生俱来,但要想达到用语言“自由发表思想”之境界,还要使此思想能为众人所接受,就需要修炼内功。“得体、有效”是母语能力的最高标准,而要达到这样的高标准,首先必须“取法乎上”。如何成为一个理想读者,学习历史上如何用经典的汉语来表达中国经验,这便是语感的培养。
语言能力主要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发挥,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育中主要通过文选式的安排来体现,文选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难度的浩繁工程。进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选文,形成了国人最初的文化共识背景,甚至沉淀为全民无意识,它们应该是从通读一个作家的全集中真正精选出来的,是经得起教学参考书和考试反复琢磨和咀嚼的文章,是会在日后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作品的欲望的文章。这样的选文需要具备三个特征:1.语言艺术上的经典性;2.文化品位上的经典性;3.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感积累历来被看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自动过程,但自从现代语言学意识在中国出现,如此效率不高的自动积累已经不再被视为当然。面对作为一种无意识心理感觉的语感,我们又如何以语理深求其语感呢?我们认为,无意识语感的养成跟有意识的语理分析是分不开的,好的语理分析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感训练效果。
语感和语理二者是对立 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教育应该是“语感基础→语理跟进→深化的语感→深化的语理→更理想的语感……”循序渐进式上升的过程。没有前期一定的语感积累,纯粹的语理分析反而容易束手束脚,起干扰作用;没有适时的语理介入,语文教学只会“以己之昏昏”,难以“使人之昭昭”。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理知识和良好的语感之后,剩下的便是以“渔”求“鱼”,扩大阅读量,深化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问题了。此时,便不应再停留于单篇选文的阅读上。国民的语文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基本完成,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是精进的、个性化选择的,教师可开列系列必读或选读书目,或开设相关书的导读课,以满足大学生在母语精进上的需要。
语文教育任重道远,它的重要性不只是体现在高考加分的功利性追求上,而应真正使“利尽苍生是语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善于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
浏览完整试题
(《光明日报》2014年11月4日)
1.下列关于“语言能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人的智能结构中,语言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终身发挥作用。
B.不能把语言能力仅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生存技能,它关乎真善美,体现着整体人文素质。
C.语言能力包含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分别与人的智商、情商相关。
D.语感是语言能力形成和发挥的主要方式。
2.下列对“语感”与“语理”,二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感和语理二者是对立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语感的养成离不开语理分析,好的语理分析能使语感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C.语理分析以语感积累为基础。没有一定的语感积累,纯粹的语理分析会干扰语文教学。
D.语文教学如果没有适时的语理介入,只会“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通晓各种情境要求的基础上,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下。
B.文章只要兼具语言艺术、文化品位上的经典性,又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可以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C.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通过文选式的安排来展开,大学语文教育则不应再停留于单篇选文的阅读上。
D.“利尽苍生是语文”,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不仅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利,更让普通中国人掌握讲好故事的本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 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饣甫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屈原既放 放:被放逐
B.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澡
C.安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洁净的样子
D.可以濯吾足 濯:洗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渔父见而问之日 ②是以见放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何故深思高举 D.而能与世推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段文字写的是屈原愤而自沉泪罗江的经过,其中着重叙述了他“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B.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浑浊”.“众人皆醉”,而“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C.屈原与渔父的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宁愿以死来报效祖国,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D.文中两问两答是一段精彩的人生哲理的议论,形象地展现了屈原的精神世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4分)
译文: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1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9.《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同时,还采用了 手法,给人一唱三咏之感。(1分)
10.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答:
11.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2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2.(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2)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
(3)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5)长太息以掩涕兮, 。
(6)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朱自清先生
冯 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展开余下试题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晴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 ,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 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13.(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先生质朴的品质。
B.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的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C.文中画线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先生对朋友的宽容— —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D.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光明方面发展。
E.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2)文章中写到的朱自清先生的优秀品质 很多,请分条概括。(6分)
答:
(3)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
答:
(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5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4.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点缀(zhuì) 袅娜(niǎo) 弥漫(ní) 脉脉含情(mài)
B.处理(chù) 颤栗(zhàn) 霎时(shà) 蓊蓊郁郁(w ěng)
C.混沌(dùn) 落蕊(ruǐ) 房檩(lǐn) 揠苗助长(yà)
D.曲折(qū) 茎叶(jìng) 倩影( qiàn) 纤尘不染(xiān)
15.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幽僻 了接爽直 譬如 无精打彩
B.凋谢 疏疏落落 空隙 视同至宝
C.嬉游 急不遐择 掂记 缕缕清香
D.箫索 一叶知秋 颓废 息列索落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14仁川亚运会的大幕已落下,在收获辉煌成绩的同时,中国军团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三大球陷入低谷,优势项目受到冲击,大部分金牌成色不足。
B.公众对黄金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放七天大假,而是期望在黄金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的乐趣。
C.埃博拉病毒通过体液、黏液、唾液或血液传播。传染病专家除了进行检疫,也集中力量寻找首个病者,一方面便于追查可能被传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体到底来自何处。
D.很多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上搞“宽进宽出”,甚至只顾收钱而疏于培养和管理,进一步纵容和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日益盛行。
17.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
②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节
③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
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
⑤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都有美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⑥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帔,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
A.②⑤③①④⑥ B.⑤②④①③⑥ C.②④①③⑥⑤ D.⑤③⑥④①
1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以揽茞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0.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4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
21.按照不同的要求,把下面两句话组成不同的句子。(4分)
艺术家须有开放的世界观。
艺术家须有精湛的技术。
(1)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
(2)强调世界观的重要: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似乎有我们身边找不到的东西。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景观……更多的是一种梦想,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 火,在人们心中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远方。
展开余下试题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下期月考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应是“分别与人的情商、智商相关”。
2.D 只会“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与原文不符。
3.C A项,“智商”改成“情商”;B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D项,原文“中国好故事”是比喻说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选B B项,沐:洗头发。
5.选C 第一个“见”为动词,见到;第二个“见”表被动,相当于“被”;两个“为”都是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6.选D A项,古义:脸色;今义:色彩。B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项,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叉:指高高举起。D项,古今义均为“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
7.选C C项,屈原与渔父的第二次对话并没有反映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投江只是为了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8. (1)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2)怎能让高清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9.赋 重章叠句
10.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11.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1)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5)哀民生之多艰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三、文本类文学阅读
13.(1)BC B项中的“乡愿”望文生义,理解错误。
C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错误。
(2)①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
②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
③对恶势力绝不妥协宽容;
④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正)、脚踏实地。
(答出三条即给6分)
(3)不可以。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结构作用2分,内容的作用2分,答可以不得分)
(4)朱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工作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是为了用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四、语言及文字运用。
14.C A项“弥”应为mí,“脉”应为mò
B项“处”应为chǔ
D项“茎”应为jīng
15.B A项接——截,彩——采
C项遐——暇,掂——惦
D项箫——萧
16.A B项“提升”“乐趣”动宾搭配不当;
C项,不合逻辑,“体液、黏液、唾液或血液”分类不清
D项,“进一步纵容和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日益盛行”杂糅。
17.C
18.C A项,“二三”为数词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
B项,“贫”为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D项,“日”为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9.A 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介词,因为。
B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D项,“虽”都是连词,“即使”
20.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每句1分,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1分;所写三个句子句式须统一)
21.(1)艺术家既要有开放的世界观,又要有精湛的技术。
(2)艺术家固然要有精湛的技术,但首先要有开放的世界观。
22.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的两段话。认真阅读这两段材料,整体把握其思想态度,特别要抓住“远方”“梦想”“归宿”等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内涵,并加以归纳整合。作文立意可以是为理想而奋斗,永不言弃;可以是摒弃一切世俗杂念,淡泊名利,让心灵永远恬淡宁静;可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敢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放飞心灵,开拓创新,铸就人生新辉煌…… (223.154.166.231)
上一篇: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新津”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