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92 2016-04-1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2]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西大学附中
2015—2016学年高二第二学期3(总第七次)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考察时间:120分钟 考查内容:以高二本学期所学内容为主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浏览完整试题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学术界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C.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到平原,说备曰:今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
【注】①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②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太史慈临终前说“……以升天子之阶”。天子之阶,意思是登上天子之位,这句话表明太史慈抱负远大。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军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太史慈知恩图报。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刘繇死后孙策派他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勇猛过人,是个孤胆英雄。曾孤身一人遭遇带着十三个人的孙策,但他毫无惧色,主动上前与孙策打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2)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展开余下试题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1)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2)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五湖,即太湖。
8.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4分)
9.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根据原文填空(6分,每空1分)
(1)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2)水何澹澹, 。
(3)天街小雨润如酥, 。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5)浊酒一杯家万里, 。
(6)千嶂里,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 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1)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2)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4分)
(3)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四、基础及运用(12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 的流行语入围“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 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 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 的作用。
A.家喻户晓 望文生义 相沿成俗 独一无二
B.耳熟能详 顾名思义 约定俗成 不可或缺
C.口授心传 望文生义 习以为常 不可替代
Ziyuanku.comD.通俗易懂 顾名思义 司空见惯 不可或缺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2分)
A.逃亡到欧洲边境的叙利亚难民不少被堵在边境线上,夜晚和衣睡在地上,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御寒。
展开余下试题
B.这次比赛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
中华资源库 ziyuanku.comC.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83%,男性比例为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30%以上。
D.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和号召,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信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权威资料。
①我们今天还能从该书中广泛引入重要史料,这都得益于他犀利的眼光和正直严谨的态度
②他在人文方面的内容极为广泛,政治史、文化史皆有涉及
③明代的历史资料多偏重统治阶级上层的活动和北方的情况,《徐霞客游记》所载,主要反映南方广大地区社会底层的生活
④其作者徐霞客以史家的眼光剖析事实,撷取他所目击和采访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方方面面,秉笔直书
⑤正是该书正直的历史眼光,广博的文化内涵,才使得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和历险过程。
⑥不仅如此,他对各地佛寺、道观的记载特别详尽,对其他宗教也有所体现。
A. ④①③②⑥⑤ B. ③②⑥①④⑤
C. ④⑥③①②⑤ D. ③②④⑥①⑤
15.右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6分)
(1)躯体亚健康:
(2)心理亚健康:
(3)社会适应亚健康:
五、作文(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只苍鹰翱翔天际,无意中看到一只麻雀。
苍鹰轻蔑地对麻雀说:“可怜的鸟儿,你的视野只能那么低,活着有什么意思?”麻雀却反问苍鹰:“高处有什么?”苍鹰略微思索后回答:“高处有一种空旷的无拘无束的美。”麻雀笑了:“那你知道低处有什么吗?”说完就怡然自得地飞走了。苍鹰怔了怔,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去体验一下低飞的感受。
下降至低空之后,苍鹰见到了它从未看见过的美景:此起彼伏的群山、清澈见底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月考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学术界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
上一篇: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云南省蒙自市蒙自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西省山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