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93  2016-04-3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3]
吉林省前郭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前郭五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 试卷总分:150分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了“易简理得”的智慧,在这一智慧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画中“尚简”之风的盛行。“立象以尽意”概括了绘画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绘画不着意于再现事物具体复杂的形象,而是通过简洁洒落的笔触和画面,揭示一种内在的无穷意蕴。这就形成了一股“尚简”之风。最突出的代表如梁楷的简笔画、马远的“半边”山水、夏圭的“一角”山水。尚简不是简单、浅显,是简约超然。这种“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的效果是怎样获得的呢?关键是“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目录》)。
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至易至简,然生生不息,造就天下万物。《老子》说过“道法自然”。可以说“阴阳”是“自然”之所以然的核心。没有“阴阳”,自然只是一个空洞之物,无从措足。有了“阴阳”,“自然”才落到实处。归根到底无非是“阴阳”两个,极其易简。有了“阴阳”,万象就自然而生。张彦远指出,物象万千,其间却并没有任何繁杂的工序,“不待五色而綷”。万紫千红,无非“阴阳”两个变化出来。自然而然,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如果费尽心机,试图把天下万象一一装饰出来,“吾生也有涯”,永无止境。因此,绘图要想真实再现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只有像造化自然一样,握“阴阳”而循“易简”,以至“天下之理”。而真正体现“阴阳”的,不可能是“丹青五彩”,只能是水墨。墨黑纸白,一阴一阳,妙合自然。方可“神功独运”,应付无穷。这就是所谓“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反之,“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这段话道出了“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也道出了水墨山水画之所以成立的形而上依据。把“易简”原则推为绘画的至上原则,也就把水墨山水画推到了画坛至尊的地位。水墨山水自身的“得之自然”,让它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水墨之意义,不仅在于它“运墨而五色具”,更在于它“得意”,得造化无穷之意,把人们的心灵带出尘俗之外,获得形而上的领悟,感受宇宙生生不息的真意。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绘画史上那么推崇王维的泼墨山水,并将其奉为一代宗师。明代的“吴门四家”,以及集大成的董其昌,无一例外地都以水墨山水画著称于世。
如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对王维的最高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什么画以诗意为工,诗以画意为尚。苏东坡另一首诗更巧妙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好一个“天工与清新”,一语道破了天机。无论画与诗,在中国人眼里,都是实现形而上追求的途径。是要“以天合天”(《庄子•至乐》)“得之自然”,超出象外,得其环中。立足“易简”,追寻宇宙人生无限的生机和意蕴。
(摘编自杨震《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尚简之风》)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尚简”的一项是 ( )
A.王维用“簇成”法写意,以水调墨,分浓淡不同的层次,代替青绿颜色,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他的画虽用色单一,随意而自然,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浏览完整试题B.董其昌的山水画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之中,他的画柔中有骨,拙中带秀,清隽雅逸,在当时声望显著。
C.齐白石的水墨画在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专长花鸟,力健有锋,极为精细;尤工虾蟹、蝉、蝶、鱼、鸟,墨黑纸白,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D.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把中西方绘画艺术融合得最为成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画中“尚简”之风的盛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的“易简理得”的影响,中国画崇尚通过简洁洒落的笔触和画面,揭示一种内在的无穷意蕴。
B.“尚简”不是简单、浅显,而是简约超然,“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梁楷的简笔画、马远的“半边”山水、夏圭的“一角”山水都具有代表性。
C.“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道出了“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也道出了水墨山水画之所以成立的形而上的依据。
D.水墨山水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源自它自身的“得之自然”,“运墨而五色具”,把人们的心灵带出尘俗之外,感受宇宙的生生不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绘画不着意于再现事物具体复杂的形象,重在追求内在的品质。苏东坡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揭示了中国画家的艺术追求。
B.张彦远认为绘图要真实再现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只能遵循“易简”,摒弃“丹青五彩”,巧用墨黑纸白,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国水墨画家的认可。
C.中国绘画史推崇王维的山水画,将其奉为一代宗师,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分说明他的画画面美丽,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具有诗歌的美。
D.在中国人眼里,无论画与诗,都是实现形而上追求的途径。“尚简”之风代表了中国艺术界对宇宙人生无限生机和意蕴的追寻,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颜师古,字籀,其先琅邪临沂人。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学,善属文。仁寿中,李纲荐之,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弱,谓曰:“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师古曰:“割鸡未用牛刀。”素惊其言大,后果以干治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俄失职,归长安,不得调,窭甚,资教授为生。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师古性敏给,明练治体。方军国务多,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以母丧解。服除,还官。岁余,坐公事免。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俄拜秘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然多引后生与雠校,抑素流,先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斥为郴州刺史。未行,帝惜其才,让曰:“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今日之行,自谁取之?念卿曩经任使,朕不忍弃,后宜自戒。”师古谢罪,复留为故官。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十九年,从征辽,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其所注《汉书》、《急就章》大显于时。 (选自《新唐书•儒学•颜师古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B.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C.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D.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5.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训,也称“训诂”,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如《毛诗故训传》中的“故训”就是这个意思。
B.服除,意思是服丧期满。古代政府官员在任期间父母去世,可以离职回家守丧,但有时间限制。
C.林墟指山林村落,古代隐居不仕的人常常以此为居所。“为林墟之适”是说颜师古有归隐之意。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是东汉的班固;《急就章》是一本用来教学童识字的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师古擅长写文章,也有处理政务的才能。襄州总管薛道衡每当写文章时,就让颜师古指摘缺点;颜师古在任安养县县尉时,以有治理才能而闻名。
B.颜师古职位多次得到升迁,擅长写公文。他先被授予朝散大夫,后又升为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他为皇帝拟诏令,所写册命、奏章的精致也无人能及。
C.颜师古校订古代典籍受到皇上的认可,但在用人上有欠妥之处。皇上把他所校订的书颁行于天下;他选人时总是选有权势人家的子弟,因而招来非议。
D.颜师古曾受到皇上的责备,在仕途失意时而有所寄托。皇上责备他被贬为地方官是咎由自取;他在官职不能升迁时,便闭门谢客,享受山林闲适之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失职,归长安,不得调,窭甚,资教授为生。(5分)
(2)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风 入 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①。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②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展开余下试题【注】①瘗( yì):埋葬。铭:文体的一种。②双鸳:指女子的绣花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8.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前人评论说,“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尾二句是“结处见温厚”。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样的气节。
(3)《阿房宫赋》是“赋”中的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戒唐朝统治者,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把选定的题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乔青芳
每天上班,她都要经过一座人行过街天桥。
这座桥,位于城市的主干道,桥上人流涌动,有不少小贩和乞讨者占据在那里。
每次走上那座桥,看到乞讨者露出殷红的残肢,大热天里盖着棉被躺在桥上,还有把身体扭曲成异样的,她就觉得像是吃了苍蝇般恶心。因为她有过被骗的经历,那一次次被骗的过程,让她对这些乞讨者彻底失去了同情心,甚至会有仇恨。她认为那不再是一群乞讨者,而是一群病人,身体和心灵都生了病的人。所以,面对眼前的这些骗局,她总是选择高昂着头,板着仇恨的面孔,屏住气息,目不斜视地迅速穿过。
日子久了,那座桥上乞讨的大军,换了一拨又一拨,那些千变万化的乞讨者,她从来不施舍,更不会留下一丝笑容,甚至不愿多停留一秒。
寒冷的冬季来临了,桥上瞬间变得沉寂许多。她依然按自己的方式,每天紧绷着脸,走过那座桥。这天的桥面上,有些湿滑,头天夜里下过一场雪,她放慢脚步,小心地一步步迈上台阶。耳边传来一阵小孩子的笑声,她循声望去,几个五六岁、十多岁的小孩子,正端着空鞋盒子追着一个中年男人乞讨。不知道什么原因,那男人走得极其缓慢。其中一个孩子抱住了中年男人的腿,另外几个孩子挡住男人的去路,男人不好意思地咧着嘴直喊,别闹,刺闹,立即伸手从口袋里掏出钱,小孩子才松开手。孩子们一起欢喜地跑回来,凑在一起美滋滋地数着钱。紧接着,又一拨小乞丐凑上来缠着他,他还是不恼,用一些零钱打发了他们。
她刚踏上桥面,眼尖的小孩子们就发现了她,一下了围了上来,她的厌恶感“嗖”地蹿上来,抬眼轻轻一扫几个孩子,孩子们立刻怯怯地闪开,她继续向前走去,还没有甩掉最后一个有些固执的“跟屁虫”,她停下来,回过头,用巴不得能射出子弹来的眼睛愤怒地瞪着小孩子,鼻子里“哼”了一声,小孩子掉头就跑,好像生怕被那子弹击中一样。
她的嘴角终于露出久违的笑意,不过却是轻蔑的得意的笑,她觉得小乞丐们这点小伎俩实在算不得什么,她只需一眼,就能打败他们。
同时她有些嘲讽地看了那中年男人一眼,觉得他一个大男人,竟然连几个小乞丐都无法摆平。“那都是些小骗子,难道你不知道?”她说。
“知道,可是给了他们几个零钱,我们也没损失什么,不是吗?”那男人说。
“那你是被骗的次数少了,如果像我这般,接二连三地上当受骗,你也会冷硬了心肠的吧。”
“或许吧,但是现在,我只是把他们当成在冬天里挨饿的孩子。”
她觉得他真是个愚蠢得不可救药的男人,嘴里嘟囔着“有病”,转身欲走。
“您眼力真好,我这病的啊,还不轻呢!”那男人有些自嘲地笑着说,“不瞒您说,我是刚刚听到医生给判的‘死缓’啊!”
她才知道,他是个癌症患者,而且是晚期。她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禁为自己刚才的话深深愧疚起来。一个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人,尚有一颗悲悯的心,而自己呢,一张僵硬的脸,眼里总是射出冷漠的寒光,每天冷漠地走过那座桥,仇恨地面对那些乞讨者,却让自己成了真正充满仇恨又冷漠的人。这样的自己,又何尝没有病呢?被骗的次数多了,就可以让一颗心被冷漠捆缚了吗?
“有时候,施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被施舍的人无关。”男人说。
桥的那边,是慈悲的天堂。那个男人步履缓慢,却先她一步,走过了桥。而她,每天走,却一直都没有走过来。
“要加快些脚步了呢!”她暗暗对自己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作品通过叙述她在过街天桥上与中年男人遭遇的经历,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乞讨者的同情和对关怀帮助他人的“高尚者”的赞美。
B.她经过那座天桥时,对那些乞讨者像是吃了苍蝇般的恶心,不仅没有同情心,甚至充满仇恨,因为这些人不仅形象惨不忍睹,而且一次次欺骗过她。
C.她“抬眼轻轻一扫”,几个乞讨的孩子就“立刻怯怯地闪开”,有些“跟屁虫”看到她的眼神,也“掉头就跑”,这些描写目的是突出小乞丐们的可怜。
D.中年男子勇于对桥上的乞讨者施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得了绝症后动了侧隐之心,从而更加同情孩子们的处境,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冷漠女子的不满。
E.作者综合运用语言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动作行为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正面描写的同时采用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段,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
(2)作品中的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中年男子的故事对她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桥”为题目有何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文哏大师苏文茂
逢春阶
以文哏见长,被誉为“文哏大师”的苏文茂先生,5月3日中午在天津逝世了,享年87岁。苏文茂的长子苏明杰回忆:“我说您要个什么称谓啊,他说我不要大师,我也不是什么大家,我要一个人民艺术家。”以给观众说相声为天职,把老百姓作为相声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苏文茂做到了。
何谓“文哏”?顾名思义,文绉绉的“哏”,爱酸溜溜地充斯文的“哏”。文哏,一般相声演员玩不了,因多以文学名著为由头生发话题,对古典名著得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如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弄不好就露馅了。擅长文哏的,在我眼里,马三立老先生是一位,苏文茂先生是一位。
苏先生的相声,耐听,耐嚼,耐咂摸。经典段子是《文章会》《苏批三国》,特别是《苏批三国》,听一遍,过一阵子,还想听。“苏批”,苏文茂批三国,说为什么叫“三国”啊?因为带“三”字的目录多,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玄德三顾草庐”、“孔明三气周公瑾”、“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屯上山关公约三事”、“荆州城公子三求计”、“陶恭祖三让徐州”、“三江口曹操折兵”……叫他这么一数,感觉“三国”里“三”字还真多。闻之莞尔。然后,从“既生瑜,何生亮”,考证出周瑜的妈妈是“既氏”,诸葛亮的妈妈是“何氏”;从“无事生非”中考证出,张飞的妈妈是“吴氏”。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牵强附会,乱说一气。可就是这样,苏先生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亦庄亦谐,让听众笑中带气,气中带笑。这才叫功夫。
听完这个段子,觉得苏先生什么都可以说,信口雌黄,满嘴跑火车。其实呢,他有个“三不说”,即:“伦理哏不能说,讽刺残疾人的不能说,脏话不能说。”不仅自己不说,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说,开口必须干净。


展开余下试题“三不说”说出了当下相声界的病象,看看现在的相声,偏偏爱捡苏文茂的“三不说”来说,一是互相比着用刻薄的语言糟蹋自己的先人和侮辱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女性;二是占别人便宜,把自己的辈分抬高,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摆出一副泼皮牛二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什么脏说什么,什么臭说什么;对残疾人行走、说话的模仿,对鳏夫、寡妇的嘲弄,极尽下流之能事。不精心打造,一味地胡编乱造,这可如何是好,我叫不出是啥玩意儿,反正不算艺术。
说通俗的,不说低俗庸俗的,更拒绝恶俗的;给人精神快乐,不单纯给人感官娱乐。这才是精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人感叹“苏先生说的格外有味”,“现在有味道的人渐渐少了,渐渐远了。”有味,就是有品,如火之有焰,如灯之有光,如山之有霭。听苏先生说,周身能得到“郁郁手文哉”的气息。
逗观众乐和乐和,就行了吗?不行。苏先生有更高的要求。他的弟子宋德全多年前曾经说过一段讲述社会不良风气的相声《正常与不正常》,虽然观众们听得很乐和,可苏文茂却对他直言不讳:“你只是罗列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并没有塑造人物,也没有解决问题,这样的作品有什么社会意义?”好的相声,也要塑造人物,跟好小说一样。苏先生说得对呀,他的《苏批三国》,听完,眼前就站着一个装假斯文、炫耀自己、牵强附会、夸夸其谈的人,引人遐思,甚至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歪批”的毛病。
精品的底色,是人品。苏先生经济上不富裕,可他拒做广告。为什么不做,他说他不反对别人做,“我不做广告是因为我不懂,最重要的我要对得起喜欢我的观众”。拒绝高报酬诱惑,只有一个理由,对得起喜欢自己的观众。观众喜欢你站在舞台上,不喜欢你站在捞钱的广告宣传上。毋庸讳言,有些艺人心甘情愿地当起市场的奴隶,浑身沾满了铜臭气,很为人不齿。听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相声,百姓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苏先生的理由很简单,很单纯,很朴实,也很充分,但很难做到,正因难做,才难能可贵。
苏先生是真正看透了人生的艺术家。他拒绝“大师”称谓,恰恰证明自己的大气,这是不学无术之辈、利欲熏心之徒所无法理解的。
开口干净,闭口干净;台上干净,台下干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俯仰人间,见素抱朴,清清白白,做个有味道的艺术家,这就是苏先生。祈愿他安息!
(节选自《大众日报》2015年05月06日第七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苏文茂(1929年——2015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被人誉为“文哏”大师。演出代表作品有《文章会》《苏批三国》《论捧逗》等。(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②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称苏文茂是一代相声艺术表演大家。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怀念,孔庆东、张泉灵、李伟建、苗阜、康广松等都发文悼念。他的长子苏明杰觉得苏老先生受到这么多观众的欢迎,与父亲对待相声艺术的态度分不开。“他对待相声真的是兢兢业业,很认真。在他的段子里,一个包袱如果响了,但是影响主题和整体内容,他就会删掉,宁缺毋滥。”他的弟子宋德全回忆,自己年轻时也犯了很多演员常犯的错:“脑子里只想着包袱,想着怎么火、怎么成名。那时我有个讽刺社会不正之风的作品在全国获奖了,他就批评我,相声不能这么说,不能往那方面发展,不要对社会不负责任。说相声不能图一时口快,应想到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启示。应该给人讲明白道理,让人记住你所塑造的人物。”(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以文哏见长,被誉为“文哏大师”的苏文茂先生逝世后,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怀念,充分说明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艺术性极高,深受观众喜爱。
B.苏文茂先生的相声,涉及名著《三国演义》的很多,他把其中的故事稍加改造提炼为自己作品的素材,可见他对这部名著研究很深入,是一个真正的“三国通“。
C.现在的不少相声演员,为换取观众掌声,偏偏爱捡苏文茂的“三不说”来说事,作品内容低俗,台风丑陋不堪,败坏了相声艺术的名声,使相声失去了观众。
D.苏先生经济上并不富裕,可他拒做广告,拒绝高报酬诱惑,不喜欢站在捞钱的广告宣传上,因为他深知广告内容虚假,有很大的欺骗性,怕伤害观众。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追忆了“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在相声艺术方面的孜孜追求,在记叙的同时,加以适当的评价分析,沁人心脾,引人人胜。
(2)当今相声界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苏先生以“文哏”见长,被人誉为“文哏”大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文哏”有哪些特质。(6分)
(4)从苏文茂先生的艺术追求来看,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时光荏苒,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便稍纵即逝,犹如 ________。
②又一个新学年到了,同学们个个学习都更认真了,_________,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也一定不能落后。
③________,二十年过去了,我由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在重点大学读书的有为青年。
A.白驹过隙 时不我待 斗转星移 B.斗转星移 时不我待 白驹过隙
C.白驹过隙 斗转星移 时不我待 D.斗转星移 白驹过隙 时不我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库里能打到目前这样子确实很不容易,对一个身体条件一般的后场球员来说,尤其是把自己当得分后卫打的库里来说更不容易!
B.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汕头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宠物丢人”的观念。
C.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极参与的科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D.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否形成的标志,就在于它能适应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能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对法律制度的要求。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它的一举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前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