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58  2016-05-03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8]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6年4月25日
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社会转型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男女婚恋形式较为自由,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且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的土家族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转型。国家对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予以全面调整和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迅速改变着民众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顽强延续。
为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控制,官方大力在思想观念上灌输儒家伦理,加强儒家教化。民众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大部分女性摒弃固有的婚恋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这一转变从守节守贞的节妇烈女不断增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改土归流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禁止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旧俗,宗族观念认为节妇烈女是光耀门楣之人。同时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引导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了井喷式地涌现。同治《建始县志》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但仍有部分妇女选择恪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与生存逻辑。很多地方以“女儿会”的形式来延续鄂西南地区的传统婚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借“女儿会”赶集之名来寻找意中人或私会情人。
虽然学界对于女儿会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背后文化现象的解读。其一,这种习俗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中。其二,根植于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素有“年小月半大、鬼神也有三天假”的说法,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为同一天,女性借赶集来幽会情人,久而久之成为民众默认的文化现象。其三,这一活动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石灰窑集场属于恩施东南隅十三集场之一,移民和流动人口很多。在集市上,借贸易为名,未婚男女趁机寻找配偶,互赠定情信物,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与过去的情人会面。这些流动人口,由于离开以往生活环境,脱离了原来社会文化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接受鄂西南地区较为开放、自由的婚恋形态,因此集市也成为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
当中央王朝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土家族地区的女性面对现实做出不同面向的抉择:一部分女性以遵从礼制的节妇烈女形象存在,成为儒家社会性别伦理中的典范;另一部分女性则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以“女儿会”的形式延续着土家族婚恋习俗。从这个意义讲,女儿会不仅是对传统婚俗的固守,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在社会变迁中的自觉调适和延续。
(选自2014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能体现鄂西南土家族妇女“中古夷俗”“配合自由”观念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清中叶以前鄂西南土家族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
B.改土归流前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较少受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影响,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现象比较平常。
C.在相对闭塞的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女儿会”来延续传统婚俗。
D.同治《建始县志》记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女儿会的出现是因为鄂西南土家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B.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被儒家思想完全控制,土家族民众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
C.中央王朝对鄂西南土家族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使得当地民众尤其是妇女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前行,妥协与坚守并行。
D.地方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成了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井喷式地涌现的最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家族传统婚恋习俗的形成与历史上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约束较少、妇女地位较高等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B.由于汉族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女儿会成了鄂西南土家族妇女坚守传统自由婚恋习俗的最后阵地。
C.从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中,可以推断出社会文化是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并受制于社会生活现状。
D.清代中后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现状,体现了民间社会面对时代变迁既做出了一些妥协,又能从不同层面展现其地方性和独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世叔妻传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瞽言,纳刍荛之谋略。妾昭得以愚朽,身当圣明,敢不披露肝胆,以效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余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
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马融善之,令妻女习焉。……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B.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C.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D.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礼记•王制》中有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秦汉以后,“侯”是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之间亦尊称“侯”,犹言君。
B.“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合称,他们都是因揖让而有天下。“唐虞”,也指尧和舜的时代,古人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C.“典坟”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相传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之坟;“五典”是指传说中的上古的五部典籍,现已亡佚。“典坟”指从三坟中出土的上古的五部典籍。
D.“三让”是古代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亦谓之三让;周太伯让位于季历之事,也称三让,后人称为盛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昭的丈夫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
B.皇帝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令她作赋写颂。
C.班昭死后,她的十六篇文章被她的儿媳编成集子,命名为《大家颂》。
D.从班昭回答皇太后的话中可以看出班昭谦虚诚恳,对皇室忠心耿耿,崇尚谦让、廉洁的高尚品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3分)

(2)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3分)

(3)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长干曲①两首
崔颢
其一 其二
君②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展开余下试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①长干曲,古乐府,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多描写古代妇女的生活。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②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③横塘,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
8.王夫之评崔颢的《长干曲》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请对诗中文字之外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诗中表现的富有生活情味的场景,并概括其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5分)

9.《长干曲两首》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归田后,于家中饮酒自娱,心情愉悦的句子是 , 。
(2)《滕王阁序》中从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势的景色的句子是 , 。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有待”与“恶乎待”是质之异,“有待”是有限之游,只有做到
, 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未婚妻
[法]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的,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 “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儿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儿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地回到了自己的居所。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向我谈过爱情。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美丑本是相对的,在农民夫妇看来,只要儿子喜欢,再丑的儿媳妇也足以慰藉他们满怀舐犊之情的父母之心。
B.作品通过一个旅客的恶作剧,把“我”牵扯进农民夫妇的生活天地,让“我”充当了未婚妻的角色。
C.这篇小说以抒情的笔调,结合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农民夫妇的淳朴美好,以及他们对我的一片真情。
D.火车到站后,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描绘出一幅动人的亲人见面的图景。这人间的真情温暖了“我”,使“我”不愿再孤寂,想要去寻找感情的寄托了。
E.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为了儿子的婚事,农民夫妇带着鸡鸭坐火车去巴黎,带鸡鸭这个细节不仅显示了主人公的身份,而且给主人公增添了一份质朴的泥土气息。
(2)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6分)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表现了农民夫妇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

(4)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展开余下试题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6分)

(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沙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