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65  2016-05-07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5]
江苏省扬中、江都中学、溧水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江苏省江都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
一、基础知识运用(27分)
1、下列各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妥贴(tiē) 媲(pì)美 胴(dòng)体 徇(xùn)私枉法
B、瘙(sào)痒 下载(zài) 蹩(bié)进 直言鲠(gěng)议
C、冠(guān)冕 针灸(jiǔ) 毗(pí)邻 数(shù)目项王
D、瘠薄(bó) 蜇(zhé)伏 叨(tāo)扰 锱(zī)铢必较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 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 ▲ ,“邓丽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最近几起民间借贷危机事件的爆发,似乎预示着整个“高利贷”行业的危机将
▲ 。
A.品味 栩栩如生 不期而至
B.品味 惟妙惟肖 不期而遇
C.品位 惟妙惟肖 不期而遇
D.品位 栩栩如生 不期而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B.政府部门既要明确其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也要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管理,这样才能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C.李娜在网球场上的坚韧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在为中国体育赢得全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有效传达了关于力与美的正能量。
D.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辞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希望之民族,这才是强大之国度。如 此, , , 。如此, , , 。令人欣慰的是,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
①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②百家争鸣 ③齐头并进
④才能智者蜂起 ⑤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 ⑥才能勇者辈出
A.④③⑤⑥②① B.④②⑤⑥③① C.⑥③①④②⑤ D.⑥②①④③⑤
5.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
B.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如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为)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况且)
6.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于是相如前进缻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7.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B.求人可使报秦者 激昂大义
C.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君少长?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浏览完整试题A、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
B、秦王竟酒 竟:到…终了的时候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D、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治理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这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体例)史书。“传”是 解释经书的作品。
B、《史记》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包括 本纪、世家、 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称它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突出了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抒情性。
C、《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D、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两人世称“老庄”。今存《庄子》,分内、外、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洒泣流涕也。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书数上,皆不报。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旌孝行 旌:表彰 B.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 辟:征召
C.亦易罢矣 罢:停止 D.必蒙宽宥 宥:宽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巍悉心照料身患痼疾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居住,粗茶淡饭,守孝三年。
B.高巍上疏建议抑制工商业,慎重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得到太祖的赞许和采纳。
C.在削藩一事上,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这一建议得到惠帝的首肯。
D.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南归,拒守济南,等到京城失守,他就在驿站中自缢殉国。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与远近。(3分)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3)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首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3分)
答: ▲
(2)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

(3)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 出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⑵、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 ,则尽其天年。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⑶、念高危, ▲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⑷、 ▲ ,信者效其忠。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⑸、 ▲ ,徒慕君之高义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⑹、卒相与欢, ▲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⑺、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 _。 (司马迁《鸿门宴》)
⑻、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 _。 (文天祥 《过零丁洋》)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展开余下试题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15.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16.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17.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答: ▲
18.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
答: ▲
六、现代文阅读(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美从何处寻(节选)
宗白华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人也正是从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9.怎样理解“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所谓‘艺术意境’”?(6分)
答: ▲
20.请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4分)
答: ▲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发展成长的最有力原则在于人的选择。(艾略特)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毕淑敏)
越是主动的选择,对选择者来说就越不容易,因为他要为这选择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王小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2016-4-25
1、B
2、D(品味:①品尝味道;②琢磨体会,玩味;③品质和风味。品位: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不期而至,没有约定而到来。“不期而遇”偏重“遇”,即“相互碰见”,“不期而至”偏重“至”,即“一方到来”)
3.(3分)B(A项,递进关系颠倒;C项,“传达”“正能量”搭配不当;D项,“呈现”后缺宾语“弊端”)


展开余下试题4、B 5、C 6、C 7、B 8、D 9、C“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10.C(罢:通“疲”,疲惫)
11.C(应是“应为“仿效贾谊和主父偃的策略,而反对用晁错的办法”)
12.⑴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处近处的人收留。(3分 得分点:或;于;远近;被动句)
⑵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窜入和意外的变故。(3分,得分点:故;出入,偏义复词;非常,古今异义)
⑶用是祸是福的道理来说服他,拿爱亲人的情谊来感动他。(3分,得分点:晓;亲亲;状语后置)
13(1)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3分)
(2)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1分),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1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及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3)首联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诗人感叹年华蹉跎,借酒浇愁;颈联对世态炎凉、统治者的控诉;尾联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期待。(3分,写出任意三点得三分)
14.略
15(4分)
①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②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2分)
16.(6分)①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②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
③离家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④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答出三点即可)
17.(4分)①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1
分)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1分)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1分)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1分)
18.(6分)
①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
②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
③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
④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9.(6分)1、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形象、具体; 2、 画有画外意,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句;3、诗和画各自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情和景圆满结合,所以“就是所谓‘艺术意境”。(每点2分)
20.(4分)用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引出“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 (1分);接着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有离合同异的辩证关系(1分);再用王安石的诗和达•芬奇《蒙娜丽莎》画为例,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1分);最后强调诗和画的圆满结合方是“艺术意境” (1分)。 (124.230.137.239)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