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542 2016-05-10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2]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淮南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检测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 刘静、薛捷、李文婷、张灏
试题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3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选择题(第I卷1—6题,第II卷12—14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11题,第II卷15—16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记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破亲亲关系。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荀子也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相反,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其次在管人。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一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带有强制性的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儒家强调“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是说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相反,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没有任何作用。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有德有才的人则是法的本原。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特别是需要人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去施行的。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关于礼与法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是立法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因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养民莫于养心。那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总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百姓。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因此,他们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
养民须富民。苟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不至于过度,“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百姓得到优厚政策的保护,生产就会成百倍地增长,人民就会富裕,物产就会丰裕。老百姓富裕了,自然也就知礼节了。
1. 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为政在人”是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和谐促进,其中的“人”包括治人者和治于人者。
B.儒家推重“尚贤使能”,只要德才兼备,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进入政府担任官职,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被推举。
C.儒家强调为政要养民,只要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人民厌恶的东西不强加给他们,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社会就会长治久安。
D.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总结商朝亡国的教训,告诫子孙要“敬德保民”。
2. 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荀子以为法不能独立而用,如果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法,丑恶仍然不能根除;只用德教而不用刑罚,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
B.“为政在人”不是不要“法”,而是在“法”与“人”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确定对什么人执法。
C.每一个人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因此,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D.儒家认为,不论是治于人的平民百姓,还是治人的人才,都要时时对其进行教育,不要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这就是所说的管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荀子认为,要使国家富足,重要措施之一是“节用”,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杜绝各种浪费现象.
B.儒家认为,国君和臣子应该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子和仆人关系,他们都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只是分工不同。
C.荀子主张,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等,使百姓富裕,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D.荀子认为,天生万民,设立君主,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百姓,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个姓氏卖命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 / 皆以房言烦碎 / 令上下相司 / 不可许 / 上意向之 / 时 / 诸刺史奏事京师 /上召见诸刺史 / 令房晓以课事 / 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B. 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 / 皆以房言烦碎 / 令上下相司 / 不可许 / 上意向之 / 时 / 诸刺史奏事京师 / 上召见 / 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 / 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C. 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 / 皆以房言烦碎 / 令上下相司 / 不可许上 / 意向之 / 时 / 诸刺史奏事京师 / 上召见诸刺 / 史令房晓以课事 / 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D. 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 / 皆以房言烦碎 / 令上下相司 / 不可许上 / 意向之 / 时 / 诸刺史奏事京师 / 上召见 / 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 / 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谥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京房跟随焦延寿学《易》,深得其学真传。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京房对此也极为精通,多次预言灾异都说中了。
B.京房以灾异之说参与政事,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借出现日蚀等反常天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竟被置于死地,结局不出其师焦延寿所料。
展开余下试题
C. 京房和石显有隙,两人斗争激烈。京房以古代帝王用人不当导致天下大乱,暗指皇上任用石显导致灾异横生;石显则憎恨京房,试图把京房排挤出京城。
D. 京房提出考功课吏法,但推行受阻。京房以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为例提出考功课吏法,遭到官员反对,于是请求自任郡守以试行,也以失败告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3分)
译文:
(2)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痛而更求贤?(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8.本诗的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4分)
答:
9.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人和》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不仅爱自家的老人孩子还要推广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
(2)《老子▪有无相生》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话表达天下的难事、大事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细小的事。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展开余下试题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党政机关中的“送礼”“收礼”行为为人所不齿,所以,之前即便是要送礼、收礼,也是偷偷摸摸。现在可好,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往来”,甚至发展到了“明目张胆”“ ”的地步。
②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明清科考的状元试卷中就不乏灵活运用经典、闪现真知灼见的佳篇名作, 的迂腐之作实际上寥寥可数。
③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濯清流,坐茂林,观佳夕, ,闲情不尽。
A.冠冕堂皇 胶柱鼓瑟 披沙拣金 B.堂而皇之 固步自封 含英咀华
C.堂而皇之 胶柱鼓瑟 含英咀华 D.冠冕堂皇 固步自封 披沙拣金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中国《汉字》国际巡展启动后引发了不小的轰动。“精妙绝伦,叹为观止”,不少参观者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布展的精巧和汉字的美妙。
B.专家呼吁,人们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注意价格杠杆在其中的作用。
C.华山不愧为“奇险天下第一山”,攀上山顶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带上来的食物也不是很多。最后我们决定,将其中的大部分食物留给晚上来的人。
D.高考结束,又一批学子即将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能否在这段旅程中留下最美的记忆,是每个年轻人都在追求的梦想。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我们祭奠国耻,是为不再蒙受耻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对外坚持宽宏仁厚,坚持不开第一枪依然是我们的原则。 富国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猖狂挑衅,我们要明白宣示,我们不打第一枪,但也决不会让你打第二枪。
②大国不等于强国,财富不等于实力,这是甲午战争留下的深刻启示。
③当然,我们也明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实力。
④但是,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仅仅不开第一枪是不够的。
⑤甲午战争证明,能战方能止戈,能战方能言和,和平不是通过乞求而能够得来的。
A. ①②④⑤③ B. ①④⑤③② C. ④②⑤①③ D. ④①③②⑤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的性格和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没多大关系,觉得只要有一份好心就可以了。但是,这的确忽视了① 。例如,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是一位盲童,盲童需要的是志愿者和他多说话多沟通,而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如果是相当内向的,发言很少或者是一言不发, ② ,服务就失败了。所以,这一类朋友就要③ ,在能够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之后,再参加志愿服务为好,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办了坏事。
16. 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回答问题。(4分)
(1) 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2分)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2分)
五、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毛竹”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种竹子。播种萌芽后,即使农民一直悉心照顾,毛竹在最初的四年里也长不过3厘米。其他地方的人看到这种情景,摇着头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但是,从第五年起,毛竹便以每天足足30厘米的速度迅速生长,只用六周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瞬间就可以变成郁郁葱葱的竹林。对于人们而言,似乎只有最后六周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但其实之前的四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阅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想法和感触,请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淮南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检测
语 文 试 题 答 案
1、C 对应的原文为“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选项为“只要”“就”,且少了“可能”,混淆逻辑范围。(2分)
2、B对应的原文为“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可见文中的“择人执法”是选择执法的人,不是“对什么人执法”,偷换概念。(2分)
3、D 张冠李戴,是黄宗羲认为。(2分)
4、A(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和结构判断。“不可许上/意向之”断句有误,“上”指“皇上”,作“意向之”的主语,“上”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D项;“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断句有误,“诸刺史”作“召见”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令房晓以课事”承前省略了主语“上”,据此排除项B,正确答案为A。
5、A(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论语》不属于“五经”之一,《春秋》为“五经”之一。
6、 D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请求自任郡守”错,石显等人建议皇上让京房担任魏郡太守。
7、 (1)京房多次上奏折,预言这个现象将要出现,说的情况屡次相合。天子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数”“说”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3分)
(2)像这样,任用贤人社会一定治理得好,任用没有才能的人社会一定混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醒而另外寻求贤才呢?(“不肖”“更”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3分)
【参考译文】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研究《易》,侍奉梁人焦延寿。焦延寿常说:“能够学到我的思想学说又因此亡身的人,一定是京生啊。”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每次占卜都能应验。京房也格外精通。初元四年京房被举荐为孝廉而做了郎官。永光年间,西羌反叛,出现日蚀,太阳长时昏暗无光。京房多次上奏折,预言这个现象将要出现,说的情况屡次相合。天子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京房回答说:“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则万物变化顺当,吉祥的征兆
上一篇:
2016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淮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