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48  2016-05-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8]
福建省泉州市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 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 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 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 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命题人:陈理萍、陈祖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文仲在江左,举进士,调补临川尉,再迁大理评事,掌宗室书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迁少府监丞。预修太平《御览》、《广记》、《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上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辄召文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之。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赐赍。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时书学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雍熙初,文仲迁著作佐郎,副王著使高丽。复命改左正言,巡抚福建。未几,赐金紫,加左谏议大夫。淳化中,与陈尧叟并兼关西巡抚使。时内品方保吉专干榷酤,威制郡县。民疲吏扰,变易旧法,讼其掊克者甚众。文仲等具奏其实,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将劾之,反为保吉所讼,下御史验问。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既而太宗知其由,复令直秘阁;逾月,再为侍读。景德中,鞫曹州奸民赵谏狱。谏多与士大夫交游,内出姓名七十余人,令悉穷治。文仲请对,言逮捕者众,或在外郡,苟悉索之,虑动人听。上曰:“卿执宪,当嫉恶如仇,岂公行党庇邪?”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但籍其名,更察其为人,置于冗散,或举选对扬之日摈斥之,未为晚也。”上从其言。文仲久居禁近,颇周密兢慎。其使高丽也,善于应对,清净无所求,远俗悦之。后有使高丽者,必询其出处。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五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B.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C.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D.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左,也叫江东,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江左指长江上游地区。
B.御,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也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C.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因此借代贵官。
D.禁近,禁中帝王身边,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宫中的文学近侍之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文仲博通书史。入朝当官后,他参与修订《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他的才华也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
B.吕文仲胆小怯懦。在担任关西巡抚使的时候,宦官方保吉作威作福、压制郡县百姓,吕文仲上奏揭发他,却反被他诬告。
C.吕文仲顾全大局。在审理曹州犯法者赵谏的案件时,吕文仲下令彻查七十多人,却为同郡的人求情,以致仁宗皇帝认为他结党营私。
D.吕文仲无欲则刚。出使高丽的时候,以善于答对和清心寡欲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才华和人生的格局风度。
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5分)
译文:
(2)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命题人:王显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溯西江① 李绅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孤棹自迟从蹭蹬②,乱帆争疾竞浮沉。
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平反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②蹭蹬:险阻难行。
8.有人认为本诗颔联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命题人:王显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指出学生不一定比不过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自己的学生贤明,只是因为“ , ”罢了。
(2)杜甫《登高》中,“ , ”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无限深沉悲愁的情感。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抒发自己理想抱负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命题人:余锦斌、王国荣)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展开余下试题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手架上面打眼。
冲击钻“突突突”的响,脚手架颤巍巍地震。
老木匠单手搭在脚手架上,想心事。
其实脚手架不用扶。其实老木匠也不是扶,只是找点事做。要不,待会儿包工头准会看他,他现在很怕包工头的眼神。
包工头不会说他。包工头如今只找小木匠说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包工头几乎“瞧不见”他。
包工头又来了!
老木匠背过身,双手用力握住脚手架立柱。那情形:仿佛要不是他用力扶着,脚手架就会倒了似的。
包工头又在门口站着。
老木匠不用回头都知道。但老木匠装着不知道。老木匠仰头“专注”地看上面忙碌的小木匠,仿佛他不盯着,小木匠就会出错似的。
“小木匠真年轻啊!”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辗转腾挪就像在平地。老木匠想起两个月前。
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脚手架上的。
两个月前,要不是那该死的钢筋……老木匠心里颤了一下。那次老木匠打眼碰到混凝土里的钢筋,钻头被卡住猛甩了一下。要不是小木匠及时拽住了他,现在……
老木匠很感激小木匠。
老木匠又恨小木匠。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要是真摔下来,谁消受得起!”包工头媳妇心有余悸地说。
那天包工头没说什么。包工头从不乱说话,但从那天开始,老木匠就感觉自己在包工头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见他,连甩都没甩。
冰火两重天。这两个月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很不舒服!老木匠真想撂挑子: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有次他气呼呼地跑到包工头办公室门口,抬手敲门的瞬间,手又凝固了:回家?回家老婆子的病谁给钱治?回家儿子的彩礼钱谁给拿?回家盖房子借的债谁还……一念过后,老木匠低头走了回去。走回去的老木匠佝偻着腰,像又老了几岁。
包工头还在门口站着。
站得高应该看得远,但脚手架上的小木匠这次真没看见包工头。手臂上的腱子肌依旧随电钻快速旋转而“突突”颤动,他现在不敢分神: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藏在水泥暗处的钢筋,钻头转动时落下的水泥粉……一不留神他就可能摔下去。
如果小木匠知道包工头来了,肯定会像往常一样停下来,让发烫的电钻歇一会。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在底下闲着。小木匠准会喊老木匠递几包膨胀螺栓,或递几支轻钢龙骨。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对自己有意见:但他有什么办法?老木匠真的老了!在“差点摔下”之前,老木匠已有很多次看错了图纸上的小数点,要不是他和工友们瞒着包工头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可他小木匠就容易?他还不是为了多挣那一点工钱!再说他小木匠要不顶替,自然会有别人顶替。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很多次他想找老木匠喝顿酒,说说心里话。可老木匠却总是一脸揶揄似的冷漠,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再找机会吧!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
包工头终于走了!老木匠舒了口气。
在门口看了一会,包工头转身悄悄走了,就像没来过一样。其实他每天不用来工地的:工地交给小木匠,他很放心。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他知道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就怕老木匠耍起性子来,硬要上脚手架!老木匠跟了自己这么久,他太了解他了。每当想起那次“遇险”,包工头后背就冒冷汗:那天真要摔了下来,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所以包工头在背后多次叮嘱小木匠:就算老木匠在下面闲着,也不准他再上脚手架。但他又怕小木匠资历浅,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所以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这两月,每次递烟必先递给小木匠,再亲手给小木匠点上火;每次看图纸必无视老木匠直接找小木匠……包工头是想传递给老木匠一个信息:地球离了谁都转!老木匠你要服老,别找事。
其实包工头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家里女人背后跟他说过无数次:把老木匠打发走。但他始终开不了口: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他知道老木匠家不容易。但他容易么?现在工程队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利润低廉到容不得出一丝丝纰漏。他每天不来看看,怎么能放心?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对老木匠假装扶脚手架、“专注”看小木匠的细节描写和心里不舒服却不敢撂挑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迫于生活压力的委曲求全。
B.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包工头的形象,如他对小木匠、老木匠及老婆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C.小说顺叙了包工头来、站、走的过程,而中间插叙老木匠差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的险情,则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使情节发展合乎逻辑。
D.包工头的老婆怕老木匠出安全事故连累自家,所以多次动员包工头将老木匠打发回家,可见她是一位胆小怕事,缺乏同情心的势利人。
E.发生在老木匠、小木匠和包工头之间的故事,看似一场无声的较量,实际上他们能互相理解,蕴含了作者对当下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2)老木匠脚手架遇险后,包工头对他和小木匠的态度有何变化?请指出并说明原因。(6分)

(3)划线句“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中的“舒服”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对人物主要进行心理描写,请以小木匠为例,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彦:为小人物立传
雷晓斐
  写作《装台》,可以说完成了陈彦的夙愿。陈彦虽然挥别了戏曲研究院,却挥别不了那些潜藏于心底的人和事。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都成为他写作的资源宝库。《装台》描写了一群常年为专业演出团体搭建舞台布景和灯光的人。他们长年奔走于西京城的各个舞台,干着最累的活,说着最软的话,受着难忍的气,在一个又一个的装台现场为生活奔命。虽然生活极尽苛刻,在困境中难以突围,甚至被逼得进退失据,但他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劳动、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做人,帮衬着一起装台的兄弟,关照着他所遇到的不幸的女人。打了20多年交道,对于“装台”这样一群人,陈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从这个小行当中琢磨出了大滋味。
陈彦说:“小说是书写生存的艺术,书写生存的卑微与伟大、激情与困顿”。《装台》正是展现了这样一群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们困苦而庄严的生存故事。
陈彦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创作要持守恒常价值”。时代的变化并不应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的“恒常价值”失色或者暗淡,陈彦自觉地在艺术作品中不断拨亮,让其光华不减。小人物,普通人,永远是他书写的主体。他认为,城市中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值得更多人关注与书写。他们往往出现在城市最破烂、最肮脏的地方,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一旦哪里建设得花坛簇拥,一道围墙便把他们永远挡在了墙外。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们在城市的边缘谋生,支撑着他们在苦难中前行?是什么样的生命信念让他们坚持着这种谋生方式,守望着他们的生存与道德底线,且长期与城市相安无事……


展开余下试题陈彦始终在寻找人类生活中的那些恒常价值。他认为,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对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调节起着永恒作用的长效价值,可能是我们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进行重新阐释,重新拨亮的价值。拨亮之后,这些传统价值就是时代的,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比如厚德诚信、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等。
陈彦始终相信,艺术家不仅要有悲悯情怀,还需要认同甚至提升普通人的生命尊严。“我们需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式地去审视他们的生活,不能漠视甚至指斥他们的生存价值。”创作是对生活深入咀嚼后“化枣为泥”般的自然流淌。面对如今文化快餐消费的时代,陈彦有着自己的坚持。他的作品在“出笼前总是慎之又慎”,需要静静地梳理、思考、沉淀、打磨。他认为,如果作家对生活没有感性的、内化为自己生命里的一种感情、认知,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比较“隔涩”。
为了写出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陈彦始终将自己与所描写的人群置于同一位阶,无须仰视亦无须俯视,而是平等地走向他们的生活、认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写《西京故事》时,为了对他们的生活有更深入地理解,他先后到西安的东、西八里村,访问过数十户人家。他在小说后记中写道:“只有深入进去,触摸到了那一家一户、一摊一店地形复杂的生存河床,才能真实感受到这个特殊群落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
  陈彦始终信奉这样的观点,写历史剧,需要认真研究现实,而写现实题材、写当下社会,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历史,只有对历史有比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如果我们割裂了对历史的学习和认知,我们对当下的把握很可能是浮泛的、短视的。
陈彦将写作视为“肉身给心灵的思想汇报,是自我对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定期定时的盘整回望,是心灵的自然需求”。陈彦说:陈彦说:“我现在有空便开卷,尤其是出差路途,让书籍填充得十分愉快,作家需要开阔的思想和生活视域,阅读和思考可以让你的创作更好,也能让你把工作做得更好。”
陈彦从来不以成功者自居,但是,在创作道路上的他,如一位斗士,不断地尝试着不同创作式样的可能性。
【相关链接】
①有人说,我总在为小人物立传,我觉得,一切强势的东西,还需要你去锦上添花?我的写作,就尽量去为那些无助的人,舔一舔伤口,找一点温暖与亮色,尤其是寻找一点奢侈的爱。——陈彦
②2014年10月,陈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界的优秀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装台》写作之所以成为了陈彦的一个夙愿,就是因为他在戏剧研究院工作时,接触过这个群体,对这群人非常熟悉,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B.陈彦的小说包含了对小人物生存、信念、道德、生命尊严等诸多方面的关注,他力图从中找到人类生活的恒常价值,重新拨亮之后,使之成为时代的价值。
C.陈彦认为,写现实题材需要更多地关注历史,因为割裂历史可能会使作家对当下的把握是浮泛的、短视的;而写历史题材,则只注重史料,不必关注现实。
D.陈彦在创作上有自己的坚持,认为作家应当深入生活,要把生活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情感,经过梳理、思考、沉淀、打磨之后,才能与读者见面。
E.陈彦作品的人物正如同习总书记所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其创作的成功,是深受总书记的讲话影响的。
(2)陈彦笔下的小人物都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陈彦都有哪些文学创作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对于文学创作,陈彦认为应该尽量去为那些无助的人,舔一舔伤口,找一点温暖与亮色,尤其是寻找一点奢侈的爱。对于陈彦的观点,你有何理解?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命题人:张涛、左淳)
1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电影《刮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B.大伙都觉得她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显得十分庸俗。
C.在新加坡你可以品尝到星洲辣蟹、肉骨茶和娘惹菜等美食,品类之丰,实在是擢发难数。
D.春节期间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无疑又在国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西班牙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球员梅西第五次获得国际足联金球奖,用来表彰年度表现最出色的足球运动员。
B.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武松墓并不是水浒里的武松。
C.数字货币优势明显,不仅能节省发行、流通所需的成本,还能提高交易或投资的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D.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表明了两国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决斗理由,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保护、拯救包括各种珍稀鸟类在内的濒危物种,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爱护鸟类,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 。心随影游,情伴鸟生。我心与鸟儿一起飞翔。
A.愿鸟儿真正成为我们人类永久的朋友,让更多的人都能投入到爱鸟、护鸟的行列中来。
B.愿更多的人都能投入到爱鸟、护鸟的行列中来,让鸟儿真正成为我们人类永久的朋友。
C.愿鸟儿真正成为我们人类永久的朋友,让更多的人都能投入到护鸟、爱鸟的行列中来。
D.愿更多的人都能投入到护鸟、爱鸟的行列中来,让鸟儿真正成为我们人类永久的朋友。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
在能源领域,煤和石油的时代已渐近黄昏。 ① ?环保人士主张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之类的“清洁能源”。不过有人警告说, ② :因为制造相关设备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科学家指出, ③ ,因为核能既经济又清洁。这种说法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嗤笑和抗议。
17. 下面是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中国铁建,英文“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Limited”缩写“CRCC”)的企业标志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命题人:康靖贤)
18.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
大三学生朱某的父亲遭遇车祸,需要一大笔家庭无力承担的医药费。朱某的老师陈培茁得知此事后,一方面发动自己的熟人和朋友,为朱某筹集了8700元,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将一封求助信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为同学朱某筹钱。陈老师表示:此活动虽然不是摄影课内容,但会根据各位学生的爱心成绩做本课成绩的综合考量,“谢谢各位同学,我们是去救人。”当有媒体采访他时,他说:“我不是要学生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泉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