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65  2016-05-19
标签:粤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5]
广东省深圳市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深圳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 一 语 文
命题人: 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校对:罗成
本试卷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本学期以前所学内容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共30分);第二部分:能力阅读写作题(共120分)。
全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一部分 共 9 题,共30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根据自己的理解准确补写出课文的相关内容(6分):
(1)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饰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2.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D.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3.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家族的中心地位使伦理对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以正德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家族伦理关系问题。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因而人必须有道德,所以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 我们觉得地球非常大,人类住在里面感觉自己非常渺小,但实际上,与整个太空相比,地球才真的是“___________”。
② 新西兰某网站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新西兰民众对开车玩手机_________,尽管开车时分心会导致致命后果。
③ 父爱给孩子以安全感,但是母爱给人的确是一种___________的关怀。
A.沧海一粟 不以为意 无所不至 B. 九牛一毛 不以为然 无微不至
C.九牛一毛 不以为然 无所不至 D. 沧海一粟 不以为意 无微不至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阳光学校继承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教育思想,于2014年提出了“率性教育”的理念。
B.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网络空间自我规范的速度远远落在了技术更新换代的后面,这导致网络空间缺乏清晰、刚性、公共认同,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界限上一直很模糊。
C.延安的许多作家本着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为原则,深入民间,向人民学习,将民歌融进自己的创作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D.关于脂肪对人类影响的讨论由来已久,那么脂肪对人类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现在的主流观点是否定的。
7.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通“捡”,捡拾) 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B.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 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喜爱,喜欢) 赢粮而景从(担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大众,民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9.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鲁迅,原名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等。小说《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B.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律诗规定每首八句。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C. 古代 “七庙”指天子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贾谊《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 古代“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第二部分 共9题,共120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 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 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0.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B.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C.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D.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感 遇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花叶茂盛状。
14.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5分)
15.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小心地把《时代》周刊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他们俩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莱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展开余下试题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吗?”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8分)
六、语言运用题(5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如果时间多一秒, ① ?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也发出了预告:2015年6月30日,全世界的钟表都需要拨慢一秒。 ② ?简单地说,一秒有多长,取决于一天有多长,也就是地球自转周期。所以,闰秒不是没有意义的----它的作用在于记录地球自转的减速。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变, ③ ,上一次“闰秒”出现在2012年6月,许多网站发生了暂时性服务中断。
七、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些年来,不断听到名人出事儿:有吸毒的,有酒驾的,有涉黄的,有打架斗殴的,有非法代言的,有在国际赛场发泄自己极端情绪的,等等。有人说名人这样做很不好,也有人说名人也是人,犯错很正常。你说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深圳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 一 语 文 答 案
1、(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本题D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与原句“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不符,偷换概念。
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B项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项论述“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题目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项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分析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阐述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4.【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说法与原文有误。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正德”为第一目标。D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因果颠倒。不是“一贯坚持”而是“逐渐形成”。
5.【D】 ( ①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在宏大的事物面前,(地位)显得非常渺小;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根据句意,应选择“沧海一粟”。②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根据句意,应选择 “不以为意”。 ③无微不至:非常细致地关心;无所不至:表示什么坏事都做或者什么地方都去。根据句意,应选择“无微不至”。)
6.【A】 ( B.成分残缺。缺少了“缺乏”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公共认同”后补上“的底线意识”。 C.句式杂糅。“本着……为原则”杂糅,改为“以……为原则”或者将“为”改为“的”。D.表意不明。“否定”的是“有益”还是“有害”不清楚。)
7.【C】(“政声”与“名相”呼应,“文才”与后句关联;后句“我”与后面保持叙述对象一致)
8.【B】(A.检:制止、约束 C.爱:吝惜 D. 众人:一般人)
9答案:A (小说《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10【B】
11【D】应为“纪传体。
12【D】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13.(1)译文:(1)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有倾”,一会儿,不久,1分;“劳”,慰劳,慰问,1分;“得无”,莫不是,该不会,
标签:粤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