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50  2016-05-2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诸如生态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利益的驱动,使作家的书写与读者的选择都更直接地指向功利。直接的功利主义必然带来思维的简单粗放。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民生作为自己的双重价值旨归。思想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追求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正是这种理性与现实相交织的双重情怀,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纯文学概念的提出也自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又所谓“六经皆史”,四书五经等著作均为文学一门之佳品。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外延随即被无限扩大。终至二十世纪末,文学似乎走到了边缘化的尽头。由此可见,就学科内部来说,审美的无限限定带给文学的意义,建构之外,更多的是解构。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Z-X-X-K]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光明日报》)
1.关于“核心价值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亘古的不变追求。
B.核心价值观是能通过历代文学作品来传播立言的。
C.核心价值现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是有关系的。
D.核心价值观虽随时代发展可其内容却未有发生变化。
2.不属于“影响文学不能很好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B.商业化的浪潮、利益的驱动、功利主义思想,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属性。
C.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文学也过多地追求科学真实。
D.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外延被无限扩大,使文学几乎走到边缘化的尽头。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文学工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宗应当心系民生,积极入世,担当起书写核心价值观的大义。
B.文学学科的划分,文学概念特质的变化,使文学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已找不到核心价值观。
C.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标志是文学学科的划分,而且导致了文学概念特质也发生了变化。
D.只有以人为本,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民族立身之根,文学书写才能坚守核心价值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áng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wěi、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
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
(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有 叹①
杜 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③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注] ①此诗句为杜甫晚年的作品。
②江东客:诗人自称。[Z-x-x-k.Com]
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8.诗的第二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第三联中“穷猿”“老马”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5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3)所以动心忍性,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5) ,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6) ,有所广益。 《出师表》
三、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Z-x-x-k.Com]是决定离开基层 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 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Z-x-x-k.Com]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裳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
B.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
C.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
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 ,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
E.陈忠实忍受了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2)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6分)
(3)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幸运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分析。(6分)
(4)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8分)
第Ⅱ卷 表述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 、始终如一、绝不妥协,蔡英文和民进党还
是赶快清醒清醒,不要再玩文字游戏,不要做“台独”的白日梦了。
②美国政府3月28日宣布,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在不依赖苹果公司的情况下,成功突破了
恐怖袭击事件嫌疑人的智能手机“ ”的iPhone安全系统。
③2016年马来西亚吉隆坡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中国男团3:0完胜日本男团,第20次拿下
世锦赛团体赛冠军,实现最近的八连冠,这证明了我乒乓长城 。
A.固若金汤 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B.坚如磐石 固若金汤 坚不可摧


展开余下试题C.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固若金汤
D.坚不可摧 固若金汤 坚如磐石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是坚守艺术良心,保证艺术水准,还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获得高额票房收入,艺术工作者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C.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4.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 ;宋诗以意胜,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政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浓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唐诗 ;宋诗 。譬诸游山水,唐诗则 ;宋诗则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① 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
② 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③ 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④ 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⑤ 如埃荔枝,一颗人口,则甘芳盈颊
⑥ 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A.⑥②⑤④③①
B.②⑥⑤③①④
C.②⑥③⑤④①
D.⑥②③⑤①④
15.通过品赏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孟子定义的“大丈夫”应坚守怎样的仁义道德。(6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分)
古代帝王及官员大多有文学和书画方面的修养,因此很多古代官员,○1,像二王父子、李世民、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可以说,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官员书法史。当下的官员,○2,其中不乏真材实学者,但总体上名副其实的不是很多。更多的官员,○3,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行为罢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耶鲁大学毕业生辛德仁于1957年设立耶鲁大学辛德仁奖,以鼓励学生藏书。1963年的比赛,冠军颁给一位收藏《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学生,而藏有二百部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以及与福克纳有关的书籍布罗斯基获得亚军。布罗斯基后来成为著名藏书家,他把藏书捐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耶鲁大学或布罗斯基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期中语文答案
1.D(根据第二段可得出:核心价值观在各个时代其内容均有差异)
2.C(不属于原因,其次“文学也过多地追求科学真实”说法错)
3.A(B.“找不到核心价值观”属无中生有,C.强加因果 D.只有...才...必要条件错)
参考译文: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荆州守军,接着向北攻到宜秋。
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间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
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
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叫节侯。
4.C (“愚臣”是“不量”的宾语,“任以南州”的主语是更始帝,所以应断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点,作宾语;“心开目明”的主语是“愚臣”,所以应断在“河北”的后面。原文标点为:“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5.D (皇帝之死称“崩”不称“薨”。)
6.D (“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
7.(1) 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译出大意给2分;“篡弑”“残虐”“并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篡弑”是弑君篡位;“残虐”是残害虐待;“并起”是一起起义的意思。)
(2)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译出大意给2分;“夷覆”“布衣”“草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夷覆”是灭亡,这里是被消灭的意思;“布衣”指的是普通百姓;“草泽”指民众中间。)
8.第二联描写了诗人处于战乱之中,客居在外不能回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白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