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50  2016-05-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四川省简阳市石桥中学2016年高考冲刺语文试题(5)
四川省简阳市石桥中学2016年高考冲刺语文试题(5)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 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 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 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 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展开余下试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①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 ①这首诗写于唐建中四年(783年),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感秋而有此作。
8.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3)王湾《次北固山下》“ , ”两句,写景中洋溢着新旧交替的喜悦,予人一种振奋情怀。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可是,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船长本特利说道。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邓尼森坚决地劝她。“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金镑破水而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墙以免栽倒。后来,她就这样走 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就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B.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C.小说对那群表演泅水的小孩的神态描写非常细致,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鲨鱼的惧怕,还有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 ,非常生动真实。
D.小孩被鲨鱼咬死后,卡鲁塞尔斯小姐脸色苍白,身体摇晃,显出难过的神色,这说明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悔恨和痛苦,是个良知未泯的人。
E.小说中把跳水的小孩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与其被鲨鱼吞噬的悲惨遭遇作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2)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开头详细描述了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美丽和高傲,结尾却细致描绘其衰弱落寞。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人性的丑陋,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金钱的罪恶。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传记,完成(1)—(4)题(25分)
一生就做一件事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 正是朱光亚自己。


展开余下试题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大音希声。一辈子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
那天,在撤离试验现场时,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顿时潸然泪下。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大有大无。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两弹一星”元勋的传记很丰富,也唯独没有《朱光亚传》。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父亲是干什么的?就连他的长子朱明远也是猜出来的。他回忆道:1967年的一天,院子里一群孩子聊天。有人突然问: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有人能答出来。有人说,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大伙一想,果然如此。顿时,我们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好长一段时间……
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了《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后记里有这样充满遗憾的话:朱光亚做的工作,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探寻朱光亚的内心世界,他不愿多说自己,并不完全出于保密考虑。
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也问过父亲,中国的“奥本海默”是谁?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整个集体。”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说:“我很不敢当……”
大粗大细。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人评价朱光亚,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其实,组织为他配有汽车和警卫。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连个食堂也没有,院长朱光亚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盒饭,每次还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包好带回家。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家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夹干肉。
然而,有时候朱光亚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
老秘书张若愚回忆: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告诉他,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
批阅文件,他就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不但修改内容,连病句、错字甚至标点符号都认真修改,而且字迹工整。
他的军装,也像文件摆放一样井然有序,每个衣服箱子里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箱子里放的是冬装还是夏装,一目了然。
他抽屉里放的铅笔、橡皮、小刀都是有数的,孩子们有时悄悄拿走一个,他马上就会发现。他还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那天,北京白雪皑皑,天地缟素。
含泪望长空,很多人动容地说:“钱学森钱老走的那天也下雪,真巧!”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引用传主的原话“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客观的反映了传主的主要事略,为下文具体介绍张本。
B.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功宴上,朱亚光喝得大醉,这一醉,既表现了他当时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领导对他的感激与鼓励。
C.“有人突然问我: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人能答出来。”作者这样写,其目的在于表现朱光亚先生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D.“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孩子们的这句话朴素而真实的语言,表现了朱光亚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
E.本文主要从心理与行动方面记述朱光亚的事略,从事业和名利方面表现他的高尚人品,从大粗大细方面表现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⑵本篇传记为什么以“一生就做一件事”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⑶文章结尾两段有哪些深刻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⑷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可是全文却没有就朱光亚在核武器领域的具体工作和成就多做介绍,请你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用意。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_________。
②想到众兄弟就要________ ,他不免一番悲戚。
③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___________。
A.风流云散 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B.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C.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风流云散 D.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烟消云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空间站中长出的红生菜是此前“龙”号宇宙运货飞船送来的,它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蔬菜盒子”里,是由位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麦迪逊轨道中心设计出来的。
B.古装玄幻仙侠剧《花千骨》自在湖南卫视热播以来,不少女粉丝的心被剧中的“东方彧卿”的扮演者张丹峰俘获。
C.据《光明日报》报道,今秋开学,江苏扬州梅岭小学将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哲学课,所用教材将由该校老师和外聘专家共同编写。
D.这些网络音乐产品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已被列入网络音乐管理黑名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提供。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20 世纪50 年代后,随着。 然而,有趣的是,在没有确凿医学证据证明吸烟有害健康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已经出现了数次不吸纸烟运动。
A.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
B.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
D.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简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