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29  2016-06-0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9]
吉林省毓文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毓文中学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天的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的月俸数与当时的贪污受贿数额作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都强调反腐,反腐就应该从官员选拔开始进行,古人称之为“吏治”。
B.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官治吏,尤其是反贪反腐,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诉求。
C.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完备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汉代刺史制度建立,是因为御史不奉法,监察不力,于是皇帝另派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是古代最有效的反腐手段之一,就是保障吏民一定的言论自由,鼓励基层官员、民间人士越级上书,指缺言事。


浏览完整试题B.作为制度反腐的手段,明朝对贪污腐败实施的刑罚骇人听闻,尤其是“剥皮实草”制,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C.《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都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反腐奏折,北宋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D.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据,又得到官方的及时处理,对于防治腐败,推行廉政,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官官相护,民怨难申,就会使矛盾激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可见,中国古人一开始就知道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B.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却从来没有绝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C.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反腐败斗争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D.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官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汝咸,字华学,浙江鄞县人。少随父锡嘏讲学证人社,黄宗羲曰:“此程门之杨迪,朱门之蔡沈也。”康熙三十年,会试第一,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福建漳浦知县。民好讼,严惩讼师,无敢欺者。县中赋役故责户长主办,版籍混淆,吏缘为奸。汝咸躬自编审人丁,各归现籍。以三百户为一保,第其人口多寡供役。五年一编丁,而役法平。吏胥以不便挠之,大吏摇惑,汝咸毅然不回,奸人无所施技。民乐输将,赋无逋负。
俗轻生,多因细故服断肠草死,挟以图财。汝咸力惩其弊,令当刑者掘草根赎罪。禁舁神疗病,晓示方证。自制药以济贫者。毁学宫伽蓝祠,葺故儒陈真晟、周瑛、高登诸人所著书,表章之。归诚书院乃黄道周讲学地为僧据逐而新之。无为教者,男女群聚茹蔬礼佛,籍其居为育婴堂。西洋天主教要大吏将于漳浦开堂,却止之。修文庙,造祭器,时会邑中士绅於明伦堂讲经史性理诸书。设义学,延诸生有学行者为之师,修朱子祠,教化百姓,风俗为之一变。会大水骤涨,几及城堞,汝咸负钱登城,多为木筏,渡一人与钱三十,人皆以钱助拯,活者数千。多方抚恤,虽灾不害。
土寇伏七里洞,将入海,发兵击之,走山中。密招贼党,诱擒其渠曾睦等,余党悉散。又擒海盗徐容,尽得贼中委曲,赦其罪,责以招抚。诸盗归诚,海氛遂清。汝咸任漳浦凡十有八年,大吏因南靖多盗,调使治之,县民请留不得,构生祠曰月湖书院,岁时祀之。汝咸至南靖,诸盗自首就抚,开示威信,颂声大作。
四十八年,内迁刑部主事,擢御史。会海盗陈尚义乞降,汝咸自请往抚。圣祖命郎中雅奇偕汝咸所荐阮蔡生往,尚义率其党百余人果就抚,擢通政使参议。
五十三年,命赴甘肃赈荒,徒步穷乡,感疫,卒于固原。漳浦士民闻之,奔哭于月湖书院,醵金置田,岁祀不绝。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诚/书院乃黄道周讲学/地为僧据/逐而新之。
B.归诚/书院乃黄道周讲学地/为僧据逐/而新之。
C.归诚书院/乃黄道周讲学地/为僧据/逐而新之。
D.归诚书院/乃黄道周讲学/地为僧据逐/而新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中试的人称为“举人”,俗称孝廉,会试中试者称为“进士”,殿试中试者称为“庶吉士”。
B.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C.城堞是城上的矮墙,也泛指城墙。清代魏源的《城守篇•守备上》 :“城堞亦名城垜,以躲身为义也。不能躲身则如勿堞。”
D.卒:本义指古代供奴隶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用以和普通人相区别。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 。古代大夫死亡称为“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证人社讲学时,陈汝咸受到大儒黄宗羲的称赞;陈汝咸自幼深受父亲影响,长大以后也不同凡响。
B.漳浦县户口登记情况长期混乱,猾吏趁乱为奸。陈汝咸任知县后,亲自审核,重新登记,清除了多年积弊。
C.陈汝咸深谙治民之道,重视文化建设,多措并举,改变县内多年的陋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D.有一年,漳浦发大水,陈汝咸就借了很多钱,登上城头,派人制造大量木筏,百姓每人交三十钱便可以渡河,人们都纷纷出钱寻求渡河,因此而救活好几千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设义学,延诸生有学行者为之师,修朱子祠,教化百姓,风俗为之一变。(5分)
(2)命赴甘肃赈荒,徒步穷乡,感疫,卒于固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8~9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②。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③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明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②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③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8.纳兰性德词是如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词都写到“梦醒”,这两处“梦醒”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 。


展开余下试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开过写作课。他认为教创作不能只“讲”不“写”,所以沈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习作”,也就是“写”。并且他还认为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B.沈先生讲课,可以说毫无系统可言。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给学生们讲解。所以,沈先生并不善于讲课,而却善于谈天。他经常会和学生们谈起徐志摩、林徽因等人的轶事,而谈的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先生。
C.沈从文教书,为了学生能够节省时间,不必查阅大量难找的资料,一些时候,他会亲自将讲课能够用到的资料抄写下来,在上课的时候分发给学生。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凡事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D.沈从文非常注重对后辈的提携。他经常作主把学生的习作寄到熟悉的报刊上发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沈从文都在干着为别人推荐作品到报刊上发表的事情。笔者的很多作品都是沈从文寄出去的。
E.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师从沈先生的那段求学经历是美好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沈先生的很多课也使作者受益匪浅,而且终生受用。
(2)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沈从文先生的性格特点。(6分)
(3)文章的第七段提到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和金岳霖,有什么作用?(6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10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五场报告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B.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她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C.习主席在即将开始访问英国之际,当地时间10月14日上午,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伦敦接受《中国日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期待习主席访英,下个十年将是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
D.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言称,网上假货泛滥归咎于易受骗和“贪心”的消费者的过错,并称他的公司向买家提供辨别真假的工具。


展开余下试题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到了微信4.0,腾讯已经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 , , 。 , , ,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①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
②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③构建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
④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
⑤不断将其他应用引入微信开放平台
⑥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
A.①④③⑤⑥② B.④⑤⑥①②③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⑥②①④③
15.将下面画线的句子改写成4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6分)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摩天高楼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迅速崛起。在高楼的顶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爬楼党”。对于厌烦了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地面穿梭、时刻感受着钢筋水泥带来的压抑的年轻人来说,乘坐高速电梯直接上到摩天大厦顶部,拿着自拍杆与身边的高楼来上一个自拍,无疑是一个很酷而全新的观景模式。
16.下面是“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图片,请结合图片内容给“一带一路”下定义。(5分)

“一带一路”是: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2)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吉林毓文中学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A 解析:于文无据或无中生有。
2、答案:C 解析:原文是“多是”,而非“都是”,或然已然。
3、答案:D 解析:强加因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C
5、A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中试的人称为“举人”,俗称孝廉,会试中试者称为“贡士”,殿试中试者称为“进士”。“庶吉士”是官职。
6、D有一年,正赶上大水突然上涨,几乎淹及城上矮墙,陈汝咸就派人背着钱登上城头,大量地制造木筏,下令救渡一人就给三十钱,人们都为了得到钱而帮助拯救别人,因此而救活的人有好几千。
7、(1)设立义学,邀请那些有学问有品行的书生来作老师。修建了朱子祠,教育感化百姓,社会风俗因此大变。(“延”1分,“诸生”1分,“为之大变”的“为”1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1分)
(2)皇帝命令他赶赴甘肃赈济灾荒,他在穷乡僻壤徒步巡视,因此感染疾疫,在固原去世。
(补充“命”的宾语“他”1分,补出省略的介词“于”1分,补充“徒步穷乡”的谓语“巡视”1分,“在固原去世”介宾短语后置句1分,句意通顺1分)
(二)诗歌鉴赏
8、答案:整首词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又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解析:描述1分,答出虚实相生和对比2分,答出思念亲人1分,答出悲凉寂寥1分。答借景抒情酌情。
9、答案:纳兰词写梦境与梦后之境形成强烈对比。(1分)梦中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而梦后则是塞上苦寒荒凉,(1分)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别离的情怀;(1分)龚诗则借物抒情,(1分)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1分)表达自己天涯漂泊内心的苦闷寂寞之意。(1分)
10、默写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 (1)答案:C (3分)E(2分) D (1分) A、B不得分
(2)答案:①诚恳朴实,不哗众取宠;②教学认真,伯乐般地提携学生;③做事细心耐烦;④善于谈天,对朋友真诚;⑤生活上不讲究。(每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即可得6分,但是只概括性格特点,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的,最多得3分)
(3)答案:①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善于谈天,重感情的品格;(2分)②从侧面表现(1分)沈从文先生像他的朋友们一样痴迷于工作和学问,(1分)③对生活充满兴趣,天真乐观。(2分)
(4)答案:①切实出题,主张片段习作;②从实际出发,朴实诚恳,以身教使学生感悟受益;③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写很长的读后感;④介绍学生看一些与他们的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借鉴提高;⑤学生写得好的习作就主动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鼓励学生写作。(每答对1点得2分;答对4点即可得8分,只概括,,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的,最多得4分)
12、B 解析:“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意见不一致,但都有明确的观点或态度。“莫衷一是”强调很多意见各不相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指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①句中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最合适,②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才符合。③句中“莫衷一是”最合适。
13、A 14、D 解析:观察所给的六句话可知,⑤⑥两句都在讲微信平台,与横线前内容关系密切,应紧承开头,放在最前面的横线处;从语意上看,②紧承⑥,故②应排在⑥后面;③与④关系密切,且先有“平移和整合”,后有“构建”“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故④放在③之前。根据横线后的“让沟通更加轻松便捷”可知,④③应与之紧密相连。故选D。
15、参考答案
1、 年轻人时刻感受着钢筋水泥带来的压抑,厌烦了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地面穿梭。
2、 他们更加喜欢一个很酷而全新的观景模式。
3、 这就是乘坐高速电梯直接上到摩天大厦顶部,拿着自拍杆与身边的高楼来上一个自拍。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以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为前提,(1分)贯穿欧亚大陆,(1分)联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中间腹地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2分)的责任、利益、命运共同体(1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和下定义综合的题目,图文转换注意涵盖和“一路一带”相关的所有内容,下定义要符合“种差+属概念”的形式。
17、解题分析:
“半”是留有余地,是一种适度的放弃。“半”并不是残缺,并不是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相反,它是一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无论到哪里,做什么,只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时刻感受到那份简单纯粹的欢乐,这何尝不是相对于自己有限实力及周围有限条件的一种完美呢?
“半”是一种心态,一种清楚认识自我的心态。追求“半”,人生变得更轻松,因为你在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人生每一步都变得更坦然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毓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