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60  2016-06-1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0]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卷
新津中学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卷)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请将单项选择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其余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当今时代,网络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正面临解体,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对时下读者来说,“一册在手”早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而“读屏时代”也不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闪电般地获取最新的信息。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又有多少人在临睡前去品味书香?当人们习惯于在方寸间享受“悦读”,那我们神圣的文学阅读,何以安顿?它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
于是,出现了“杞人忧天”式的恐慌,我曾经就如此。我也知道,国人并非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很多年轻读者,密切跟踪诸如玄幻、盗墓、穿越等网络小说。也就是说,“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第二,当下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因为历来有一套严格的评审程序,就显得规范、严谨,但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网络文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就显得活泼、生动、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比如一些走红的网络小说《裸婚时代》《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宦海沉浮》等,其中读者的力量不可小觑。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所以,我们应积极地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因为从知识获得途径和比例来看,个体知识的获得,有70%来自于视觉,“看”是人类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对此我是乐观的,我认为,有着几千年发展史的图书,依然将居于阅读的高端地位,人类知识和文明的成果,在当下主要还是由纸质图书承传的。读屏和读书都很重要,二者的融合将会是今后的一个大趋势。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问题不在于使用哪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要细嚼慢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读内容艰深繁难的书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更考验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和时尚。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了。应该警惕的是,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就是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又要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即把读屏的便捷与读书的深度融合起来。


浏览完整试题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真正的文学阅读应该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有长度有宽度的文学阅读虽面临读屏时代的挤压,甚至面临大众文化的重新选择,但其本身的经典性不会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胁。就说小说吧,如果看过《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作品的读者,他们仍然会相信,这个时代优秀作品的意义远胜于大量碎片化、新闻性等“E时代”话语。尽管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悦读”体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经典;但真正的杰出作品绝不是消费时代的信息碎片和快餐文化可以架空的。我坚信。
《阅读文化巨变之思》有删减
1.下列有关文中所说的阅读文化发生的变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时下的读者来说,“一册在手”早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读屏时代”已然成为现实。
B.相对于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很多年轻读者更钟情于利用手机和网络密切追踪诸如玄幻、盗墓、穿越等类型的网络小说。
C.在当下的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阅读正在日益萎缩,轻松便捷的手机阅读、网络阅读成为流行时尚。
D.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的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
2、下列关于网络媒体和纸媒的比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时代,网络媒体阅读比纸媒阅读更简便、迅速、知识含量更大,网络媒体的文章质量也比纸媒的更令人满意。
B.网络媒体的文章都比纸媒的文章更活泼、生动、接地气,更具有想象力,
C.对读者而言,网络媒体比纸媒更方便读者与作者互动,读者甚至能影响下一步写作,成为“再创作者”。
D.网络媒体阅读比纸媒阅读的影响力更大,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也改变了全球的阅读规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都很重要,二者的融合将是今后的一个大趋势。
B.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读,关键是在于读了什么和怎么读。
C.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一遇到问题就从网络上找答案,那么,我们也就不自觉地弱化自己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很可怕的。
D.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所以,对于文学阅读国人完全不必“杞人忧天”,应该像作者一样坚信它有美好的未来。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暹xiān ,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扩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 会:会同
B.暹固辞不受 固:坚决
C.暹累迁给事中 累:多次
D.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 素:向来
5.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事继母以孝闻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因入突骑施 或因寄所托
C.暹密知其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发兵捕而斩之 扣弦而歌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展开余下试题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两个句子。(13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分)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4分)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虞 美 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 结合词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桑之未落, 。(《诗经•氓》)
(2)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兰亭集序》第四段中王羲之表达对老庄思想批判,流露积极生命价值观的诗句是:
“ , ”。
(4)苏轼《赤壁赋》中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箫声幽怨动人的诗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第③段写无锡梅园苏州邓尉的梅花和林和靖就通过对比来表现了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D.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E.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12.文章是抓住成都的春天的哪些特点来描绘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13.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1)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2)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14.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下列句子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chàn)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婉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漠,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C.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m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D.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展开余下试题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他的著作《朱镕基讲话实录》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经问世,便 ,成为了风行一时的畅销书,正因为著作畅销,所以,朱镕基才有了捐赠巨款的可能。
②运动员参赛,在展示自身竞技水平之外,张扬、创意的个性表达 ,但亦要守住底线,对那些损毁国家形象之事、让祖国蒙羞之举不可姑息。
③沿着西湖走一圈,传来阵阵婉转动听的越剧。76岁的杨师傅虽不是地道的戏迷,但从小 ,也能吟唱几句。西湖是他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洛阳纸贵 无可厚非 耳濡目染 B.洛阳纸贵 无可非议 耳闻目睹
C.奇货可居 无可厚非 耳闻目睹 D.奇货可居 无可非议 耳濡目染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现代汉语词典》是每个中国人终身的语文老师。在过往的30多年时光里,它无论是身披蓝色硬壳还是红色精装,始终占据中国人话语系统的权威。
B.浙江卫视全新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互动节目《奔跑吧兄弟》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明星们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
C.如今,使用微信聊天已经成为手机族进行交流的又一便捷方式,微信交流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已由最初的青年人扩大至老年人。
D.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当前安全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1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每年临近高考时,校园中那一条条高悬的打气横幅和励志标语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之类的标语比比皆是。
对于此类高考励志标语,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以内)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
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彩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
在成功的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6月月考答案
1、C 与“人文阅读”等对应的是“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这句讲的是阅读习惯,而不是阅读方式。
2、C A错在最后一句话,“网络媒体的文章质量更令人满意”,文中无此信息; B错在“都”、“更具想象力”; D“网络阅读比纸媒阅读的影响力大”属无中生有。
3、D 强加因果
4.A (A项,会:适逢。)
5.A:因为,介词;B:于是,连词;就着,介词;C:他的,代词;那些,代词;D:顺接,连词;修饰,连词。
6.C (C项,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了解,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授、以、被动句、重分别1分,句意1分)
(2)是、足以、明、句意各一分(3)信、传、句式、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杜暹xiān,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guàn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8.“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9.(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新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