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60  2016-07-1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0]
山东省菏泽市2015-2016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6月联考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来的文人登临诗句贯穿了一年四季的终始,这说明登高并非重阳节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是古人诗句中描写的登高时所见的不同景色。
C.由于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此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登一座山峰,诗人所写的诗句意味也会相差很大,是由于个人登高的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道家和皇帝祭祀封禅时的登高,虽目的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这些人心中,高山都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分别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在登高临远时,往往能激发心底的远志,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佳节,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故登临的诗句,往往有展示胸襟,体现怀抱的作用。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形容伯牙抚琴之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把盏告别时,他和他的同志们表达情怀的方式是不同的。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是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的心声,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这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而是为了一展胸襟。”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中“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是结论,孔子的两句话是例证。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以偏概全,“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古代文人登高都“胸怀治世救国理想”,但具体抒发的情怀不尽相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沭,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其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①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②而己。儒惭而去。中官③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④。”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
【注】①宪体:御史的本分职事。②袭:量词,指成套的衣服。③中官:宦官。④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泣谢,从之 谢:感谢 B.师儒竞劝 劝:鼓励
C.继宗榜曰 榜:告示 D.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遗:赠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罚其父兄 ②吾其还也
B.①儒惭而去 ②弃甲曳兵而走
C.①善遇之,上己知其人矣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D.①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②何以伐为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继宗“性刚廉”的一组是
①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②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③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④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⑤闻母丧,立出……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⑥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担任嘉兴知府时,尊敬教师,重视教育,因此,教师文人互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
B.御史孔儒清军杖人至死,杨继宗指出孔儒越职干预有司之事,孔儒怀恨在心,离去时,突入府衙,进行搜查,结果“惭而去”。
C.杨继宗不巴结宦官,不爱钱财,曾因“敝衣数袭”使御史羞惭,以“一仆、书数卷”为母亲发丧,凭“不私一钱”使宪宗得闻。
D.杨继宗发现仓官因官粮短缺入狱而至卖儿卖女偿还时,就想宽赦他们,后来他发现了仓官缺粮的原因,使仓官的冤狱昭雪。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桎梏诣部,继宗察其非盗,竟辨出之。
(2)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
4.C
5.B
6.C
7.C
8.(1)张文带着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了。
(2)成化初年,由于王翱的推荐,他被提拔为嘉兴知府。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项,榜:张榜告示。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含义的能力。A项,代词,这个人/助词,表婉约语气。B项,连词,表修饰。C项,代词,指代继宗/助词,的。D项,介词,给/语气词,表反问。
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性刚廉”。①句是表现继宗体恤民情;②句是表现继宗重视教育;⑥句表现继宗居心慈厚。


展开余下试题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杨继宗并非以“一仆、书数卷”为母亲发丧,而是自己只带一个仆人、几卷书回家服丧。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1)桎梏:带着桎梏;察:察明。(2)擢:提拔。(3)谨:认真从事。
【备注】参考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狱囚病死较多,杨继宗按时为他们提供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了。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人将一起被判处死罪。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由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带着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了。
成化初年,由于王翱的推荐,他被提拔为嘉兴知府。杨继宗只有一个仆人跟随,衙署书斋也很简易。他性格刚强廉直,孤傲严厉,凛然不可犯。而又时常召集父老询问疾苦,给大家排忧解难。在所辖府内兴办社学,百姓的小孩八岁不上学的,就处罚他的父兄;以宾礼对待学校教师。教师和读书人都竞相劝勉,文化教育得到很大发展。
御史孔儒清理军籍,许多老百姓被打死。杨继宗便贴出布告:“御史打人至死,知情者到府衙举报名单。”孔儒大怒。杨继宗便进去拜见说:“治官治民应有一定之规。您应着重清除奸邪弊端,对官吏惩恶扬善。像这样挨家挨户查核,则是行政机构的事,而不是宪司纠察之事。”孔儒不能辩驳,而内心十分痛恨杨继宗。临走时,突然闯进知府衙署,打开杨继宗的衣箱查看,只几件破衣服。孔儒满面羞惭而去。有宦官来嘉兴府,杨继宗送给他们的是菱角、芡实和历书。宦官索要金钱,杨继宗就发文牒取出府库银两,说:“银两全都在此,请交验提银印券。”宦官连连咋舌不敢动用府库银两。杨继宗入宫朝见,汪直想见他,他不去拜见。宪宗问汪直:“入朝觐见的官员中谁最廉洁?” 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人,只有杨继宗一个。”
知府九载任满,杨继宗越级提升为浙江按察使。他几次触犯了宦官张庆,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常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皇帝说:“莫不是那不私一钱的杨继宗么?”张敏害怕了,连忙写信给张庆说:“好生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知道这个人了。”
杨继宗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立即出府,又在驿亭旁停下,把府署中的器物一一登记在册,交给主管机构。自己只带一个仆人、几卷书回家服丧。杨继宗努力保持高风亮节,而心地仁慈厚道。担任浙江按察使时,有十几个管仓库的官吏因官粮短缺获罪,被关进监狱,竟至于卖儿卖女来抵偿缺额。杨继宗想宽赦他们,却苦于没有理由。一天,这一个月的俸禄送来了,杨继宗命人用升斗量一下,结果超过俸禄规定数额。细考一下其他各司,都是如此。杨继宗于是明白了仓库官粮短缺,是由于多发俸禄而亏空,便准备据实奏报朝廷。几个经办人员害怕了,一起向杨继宗请求,愿意捐出自己的俸禄抵偿。因此管仓库的官吏有十个人获得释放。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
(2)这首词特别为后世词家称道的是它对“愁”的描写,在词人的另一首词《虞美人》中也写到了“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分析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描写“愁”的异同点。
【答案】(1)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
(2)①相同点: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运用比喻,把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为“物”,让人可见可感可摸。②不同点:《虞》词中,作者把愁喻为一江东逝的春水,写出愁“多、源源不断”的特点。《相》词中,作者把愁喻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丝,写出愁“纷繁盘绕、纠缠不清、难以排解”的特点。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写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高高的院墙锁住的不光是清秋,更是作者这个人,反映出词人失去自由后内心的孤寂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入手,手法上两首词都是运用了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愁的内涵是不同的。《虞美人》词中,作者把愁比喻成一江东逝的流水,写出了愁“多、源源不断”的特点;《相见欢》词中,作者把愁喻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丝,写出了愁“纷繁盘绕、纠缠不清、难以排解”的特点。

10.把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或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谊深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对比手法写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驳斥冉有时,引用了史官周任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经历感受为暗线,两条线索交汇在一起,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答案】(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3)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4)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6)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是理解型名句默写,要求对文章内容理解透彻。需要注意的字:(1)沃、若;(2)彘、检、殍、发;(3)列;(4)扪、参、胁、膺;(5)沦;(6)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酒 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展开余下试题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
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己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注】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该书共收录1 7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12.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13.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4.文章末段“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
【答案】
11.A D
12.场景特点:简陋,嘈杂。场景描写的作用:突出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思想的麻木,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酒婆的出场蓄势。
13.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撂”“接”“举”“扬”“翻”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酒婆对酒的嗜好。
14.①酒馆是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文中写人们最爱瞧酒婆的醉态以及酒婆的死,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社会中“假”“骗”文化的深重,揭露了一种习惯虚假却反而无从适应“真实”的社会心理。②现实生活中,作假行骗情况比较严重,如学术作假,广告作假,经商作假等等,我们期待诚信的回归,我们更期待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解析】
1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理解错误,作者写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处处透露着悲凉。D项,作者表达的是对以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
1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在文章中找出场景描写部分,并分析描写的场景中都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了什么样的氛围。作用的解读,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即一般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特殊的用法。结合本题,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靠树一站”等等,无不透露出这个酒馆简陋、嘈杂的特点。而这样的场景表现出下层人民的贫困,透漏出一种压抑,为下文“酒婆”这个下层小人物的出现埋下伏笔。
13.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和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常见方法: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画线的句子,连用了“撂” “接” “举”“扬”“翻”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出了酒婆喝酒时的动作,洒脱而干净,表现出了酒婆对酒的嗜好。
1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具体分析和理解句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这句话是老板的困惑,老板不明白为何假酒骗人时相安无事,而认真起来一切反而毁了,揭示出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假”“骗”,揭露了一种习惯虚假反而无从适应“真实”的社会心理。至于探究题,探究酒婆的死亡原因,既要结合人物,又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并且根据现实生活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理——“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A人人生而平等。B”
我梦想有一天,从前奴隶的后嗣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C兄弟相称。
我有一个梦想,即如蒸发着热气的密西西比州,蒸发着不平等的热气、D蒸发着欺压的热气,有一天,将会转化为自由的绿州。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没有人以肤色来评价我的孩子,而单单看重品格内涵,因为他们将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家,再没有种族歧视。
15.上文中四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菏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