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741 2016-07-22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1]
散文阅读过关检测
散文阅读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年轮的印记
陈染
①8月的中国p城,多是雷阵雨天气,似火的骄阳,灼烤着黑布片一般即将燃烧起来的土地,但转瞬之间,便又会大雨如注,水流滂沱,脚下变成一条无边的浑河。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使得在这个季节里的人们,也变得情绪多变,性情无常。
②在这个炎热夏季的午后或黄昏,我很规律地保持着在街头漫走的习惯,经冬历夏,我把这种可以延伸思路和自我交谈的漫走,当成是自我的一种意志力的延续。些微的汗水从我在阴爽的大房间里沁浸得发凉的骨头里渗出,有一种温和的快感。我喜欢这一 种感受。
③我一边埋头走路,一边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属于古典东方的那一种神秘古怪的想象以及现代西方的内心自省习惯,使我永无安宁。这是一种看不见的自我折磨,也是一种看不见的享受。脑袋里刮着热带台风,思维如闪电,迅速地在街边路角一闪即逝的事物上掠过。
④一个老头,面色灰黄,瘦骨嶙峋,但衣衫显得格外整洁。不难看出他生活的境况——清贫然而依然保持着尊严。他同我一样,也在街头漫走,老人的手里拄着拐杖。在树阴里的那片凉篷餐桌前,他犹犹豫豫站住,然后四顾环望,胆怯又鼓足勇气地向那堆着半桌剩食的餐桌靠近。他颤颤巍巍,向两边和身后过来往去的人流偷偷觑视,留心察看着是否有人正在窥度他。然后,他以不被人察觉的动作,移动到桌前,拿起筷子,像休闲品尝食物一般缓慢地、悄悄地夹起,送入口中。他一边忙着把嘴里裹满油汁的肉片吞咽下去,一边斜着眼角转动着他那相当慌乱不安的眼睛。
⑤我站在老人身后不远处,心情复杂地观看这一场景,用一种假装正在等待什么人到来而并没有注意到他那个餐桌上的一幕的姿态。因为,我担心他看到有人正在观看这一切,会慌悚无措。我的余光注意到,老人在心虚不安、缓慢试探地吃过两口之后,就再也不顾及身旁的他人,大口大口狼吞虎咽地咀嚼起来。
⑥我知道,那一刻,老人的内心在经过了一场精神与物质、尊严与耻辱的残酷较量之后,他的意志终于崩溃了,最后的一点尊严,已彻底地被他精神的衰老和物质清贫所吞噬……
⑦我继续沿着街头的树阴漫走,街上的欢乐气氛把所有人的脸上都熏染得一片醉意,我的脸上也同所有人一样涂满欢乐——我愿意在这样繁华的日子里,把自己安静的笑意分送给善良的人们。但是,我的内心并不仅仅以人群的欢乐为欢乐,以人群的忧戚为忧戚。因为,我知道,人们每向前走一步,就离人类荒凉悲哀的前景走近一步,向着生命与意志的衰退靠近一步。
⑧我步履沉重,向着自己发出一声无声的命令:我决不能让自己以及我的亲人密友,随着岁月的流逝、生命力的渐渐衰老,而一点一滴地衰退我们的意志、殆尽我们的尊严……
⑨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街头小景产生如此过激的情绪波动,显然与p城燠热的夏季景观有关,那些闪烁耀眼的霓虹彩灯,富丽堂皇的饭店宾馆,在街头炫目地裸露着。如果说,一条街就如同一个语词丰富的句子,那么这些繁华靓丽的都市粉装,就如同一堆堆浮夸多余的词藻在沉静平实的句子中跳来跳去。我从不以为它可以改变整个句子最本质、最深层的内涵,那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⑩也许到了冬天,街景空旷,残叶在冷风中飘零,秃树们脱去外衣显露出深褐色的沧桑时,这个城市将会变得沉静而有耐心。
浏览完整试题
⑾我在这夏季的街头,像个老人一般地踟蹰漫走,想象那蕴含着低沉浑厚的古老情感的冬天到来,想象着我们这些宇宙的孩子不过是一瞬间。
1.文章开头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理解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1)这是一种看不见的自我折磨,也是一种看不见的享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条街就如同一个语词丰富的句子,那么这些繁华靓丽的都市粉装,就如同一堆堆浮夸多余的词藻在沉静平实的句子中跳来跳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的老人有着怎样的形象?插入这一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7段,为什么要写“我”与众人脸上的欢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的主题来看,你觉得标题“年轮的印记”取得合适吗?说一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
丽江浪淘沙
孙见喜
⑴帘外水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在丽江古城的小客栈里,在纳西族少女频频的劝茶声中,我心醉帘外的小桥流水、目迷小巷的灯红酒绿,哀思这滇北的山沟沟里,何以会有大唐的遗韵?追索这弱小的纳西民族,何以苦吟华夏正声?
⑵广袤的中原沃土上,一千三百年来,哪一个英雄不在替天行道,哪一个豪杰不在救民水火,可在成就王道与霸业的时候,我们大汉的、大唐的,精神的美丽与物质的瑰宝被一代代地丢弃了……可是,南唐最悲哀的皇帝李煜,他的遗民在溃逃中没有丢弃皇上的亡国之词《浪淘沙》,他们在追兵难寻的荒蛮之地安顿了妻小,在刀耕火种之余,教子孙吟唱“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⑶从纳西古乐会浓艳的庭堂里出来,我排徊在四方街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梦里不知身是客啊,我的心疼得一块块往下掉肉。一位坐牢二十一年的中学英语教师,一出狱就寻集古乐遗老,就整理传谱旧器,就借改革开放的机遇免费给群众演出、给外来人演出;二十余年来,已有二十九位古乐老人逝世!他把他们每一位的遗像放大,一排排地悬挂在乐堂里;如今,三十一人的古乐社平均年龄七十七岁,十三把大胡子里最长者已八十八岁高龄!他们传唱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他们演奏李后主的《浪淘沙》;他们复活了李白倾听过的《水龙吟》、佛教音乐《十供养》;他们无伴奏古语吟诵《爱莲说》《老子颂》……他们整个乐队无指挥,不分声部,延用工尺五音,一切都是原生态,木鱼与编磬交响,古筝与铃铛合鸣,报幕由编锣乐师唱吟;他们琵琶无半音,三弦是四丝,就在这极端不与国际接轨的顽固中,他们应邀出访欧美二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⑷纳西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认为“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⑸可我心里,流出的是沉重的悲哀。我们不是急死冒进地要与国际接轨吗?我们不是津津有味地宣扬文化趋同论吗?行走在纳西古街,脚下是碗大瓮大的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可以很容易地插进一只手掌,所以丽江古城里少有车辆,着高跟鞋的外来者也须步步留神!我想,最便宜又简单的办法是用水泥把石缝抹平,这不是很现代化吗?但他们拒绝了……
⑹一股清瑞之气淘挠肺腑,玉龙雪山在丽江城的背后肃穆。如钩的银月清辉明静,大水车的木轮子吱咛吱咛讲述着前朝旧事。我明白了,正是丽江人秉赋着太多的拒绝,这边陲小城才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⑺丽江是人类的。
⑻谁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我这来自大唐天都的游子,花三十元购一颗青铜的布农铃,是要替古人消解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寂寞吗?谁说“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四海的旅客在丽江城会合,饮一捧雪水,吸一袋毛烟,或在篝火旁收受纳西少女的一方热帕,或在木府与苍老的和姓守门人照一张合影,旅游者排解的岂止是现代文明病患者的孤独?
⑼丽江无浪,水中无沙。李后主的愁恨被淘得清白,宋元明清的气数只在肥沃处惆怅。纳西人是大唐的子民,四方街的篝火晚会上,转圈舞的古乐里,那么多人都在唱:采桑子时望江南,清平乐中虞美人……
6.简析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7.第三段中“我的心疼得一块块往下掉肉”第五段中“可我心里,流出的是沉重的悲哀”,作者“心疼”什么?“悲哀”什么?(3分)
8.赏析第六段中画线句。(4分)
9.文章以“丽江浪淘沙”为题有什么好处?(5分)
10.第八段由四个反问句组成,联系全文说说这些反问背后的含义,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5分)
参考答案:1.由天气的多变引出下文“我”的情绪起伏,也与文末对冬天景象的想象进行呼应。
2.(1)①.我的思考让我内心不得安宁,所以是折磨;②.但是活跃的思维又能带给我快感,所以是享受。(关键理解“折磨”与“享受”这两个词。每处一分。)
(2)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地表达了都市的繁华丰富(或把都市粉装比作浮夸的辞藻)(1分);并指出这样的繁华并不能体现一个城市最本质的东西(或:繁华只是表面的形式,沉静平实才是生活的实质。)(1分)。
3.(1).老人生活清贫但有尊严,但这样的尊严最终崩溃。(2分)
(2).插入老人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与意志的思考。(4分,从内容、结构、主题三方面任选两点回答,一点2分。)
4.与上文老人的悲哀形成对比。(1分)同时也喻示这样的欢乐是麻木与短暂的,因为人在浩大的宇宙面前只是一瞬。(2分,注意,答成“反应了人们的冷漠与缺乏同情心”之类的意思不得分。)
5.合适。文章通过对一个老人身体与精神的衰败描写,表达了对年轮增长的忧虑,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在宇宙面前,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年轮留下的印记也应该是如冬天般沉静而有尊严。
【或:不合适。文章表达的是人生繁华褪尽后生命尊严的显露,而年轮的印记指的是岁月留下来的痕迹,两者间关系不密切。】
展开余下试题
(主题2分,理由2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6.①以问引趣,统领全文(1分,只答引起读者兴趣的建议不给分。)②第二段紧承第一问,结尾遥应第二问。(1分)③“哀思”“追索”奠定文章饱含深情说理的风格特点。(1分)
7.心疼:为古乐老人曾受的苦难和他们的相继离世而惋惜的心疼;(1分)为老人们执着传承古乐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而感动的心疼。(1分)悲哀:对民族文化和精神被抛弃的担忧、哀痛。(1分)
8.①选取玉龙雪山、银月、大水车三种典型物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简笔勾勒出丽江的静穆、古朴。(2分,说全手法1分,景物特点1分)②以雪山的“静穆”和木轮子“讲述着前朝旧事”象征丽江人拒绝现代化,坚守传统文化的可贵品质,表达作者的赞叹。(2分)
9.①丽江是地名,浪淘沙是词牌名,把两个貌似不相干的名称组合在一起,出人意料,新奇有趣。(1分)②全文简笔写丽江的风景,重笔写丽江的人文,李煜及“浪淘沙”的内容贯穿全文,题目既是文意的总括也是结构的线索(2分)。③暗点主旨,丽江虽经历史风浪的淘洗,却依旧坚守、继承着传统文化,蕴含作者的感情和思考。(2分)
10.含义: 作者在浓郁的抒情语言中寓理性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这一宏大命题,与上文对“文化趋同论者”的痛斥不同,(联系全文或结合写作意图分析得1分)本段连用四个反问,感情强烈而自信:传统文化的价值肯定会被学界更多地发现和传播;民众会越来越喜爱、理解传统文化,并从中受到熏陶;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复兴抱乐观的态度。(2分)
感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虚无主义者的实质;普世价值和民族文化并不矛盾;真爱勤学躬行,不搞口号式的文化复兴……(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现实,言之有理有度给2分。若论传统文化可弃不给分,论传统文化应辩证看待的给1分) (60.180.3.43)
上一篇:
名篇名句默写过关检测
下一篇:
图(表)文转换过关检测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散文阅读过”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