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772  2016-07-2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72]
文化经典阅读过关检测
文化经典阅读过关检测
(限时:45分钟 分数: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 分)
“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 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
1.从材料的“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 。(1 分)
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5分)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3.两则材料都表现了 的义利观。(2分)
4.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3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5—6题(5分)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也哉?”孔子曰:“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栝②而羽③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
【注】①反檠:反,放弃;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栝:箭的末端。③羽:箭上的羽毛。
5.文中“ ”一句表现了子路轻视学习的毛病,而“ ”
一句则表明他接受了孔子的建议。(2分)
6.孔子在回答子路关于学习的对提高能力的问题前后共用了四个比喻,但前三个未能说服子路,为什么最后一个比喻却能说服子路呢?(3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5分)
孟子曰:“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7. 出自本段话的一个成语是 。(1分)
8. 请评析本段话的观点。(4分)
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0题。(5分)
【甲】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乙】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王阳明《传习录》)
9.分别用四个字孟子和王阳明观点(2分)
孟子的观点 ,王阳明的观点 。
10.根据引文有关“良知”论述,谈谈你对孟子和王阳明观点的理解。(3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5分)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①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②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③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踤然④。


浏览完整试题 【注释】①所性不存:不是他的本性所在。②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加,增加。③分定:本分固定。分,本分、本性。④[踤(suì)然:颜色润泽。
11.孟子另有画线句意思相似,彰显“大丈夫”气度的名句是“     ”、“    ”(2分)
12.对孟子的君子观,你如何评价?(3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3——14题。(5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13.补充画横线的句子。 , (1分)
14.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说法?结合文段简要分析。(4分)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5——16题。(5分)
“盖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之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然而知其为恶而后进乎善以至于圣人,故能启伪以化性,使之终于为善而不为恶,则是圣人者,其性亦未尝善欤?”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15.根据材料判断,叶适的话引述了孟子的“ ” 思想和荀子的“ ”思想 。
16.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对叶适的思想作客观的论述。
【参考答案】
1. 解析:根据“利”、“就”、“害”、“避”等提示信息可以明确答案为“趋利避害”。
答案:趋利避害(1 分)
2. 解析:解答本题,观点可以根据段首一句“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的意思概括;分析这一观点应该实事求是,既看到其先进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答案:荀子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荀子的这种利害观迎合了当时社会许多人的想法,有其代表性。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它过分强调了人对“利”的追求,忽视了人也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一面。(概括出观点,得 2 分; 分析评价 2 分。)
3. 重义轻利。
4.君子应对于道义极其勇毅地去担当(1分)。我们应该学习君子这种重义的品格,高举正义的大旗,勇敢担当,勇于践行,自觉地把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2分)。
5.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敬而受教
6. 前三个比喻从一般性的角度说明人必须接受教育,而子路却认为有些天赋高的人即使不接受教育也同样可以成才;最后一个比喻切中了子路的思想根源,孔子说天赋高的人再接受教育学习,效果就更好了,这就解开了子路的思想疙瘩。
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7. 自暴自弃(1分)
8. 孟子主张以仁居心、由义而行,强调内心的修养是外在言行的依据和二者的统一,表明了以仁义为本的人生价值观。这对我们今天以正确的言行来践行价值观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具有启示意义。(符合意思即可。观点“以仁居心、由义而行”2分,评析2分)
9.天赋良知 格物致知(各1分)
10.孟子认为,“良知良能”就是人所具有的天赋的道德观念,亲亲、敬长、仁爱的道德观念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1分)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孟子观点,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良知”向外发动,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是“致知”,是“行”;事事物物得其理,为“格物”,知行合一(“心”“理”合一),格物致知。(2分)(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2分。每句1分,有差错不得分)
12.孟子认为只有胸怀高远、表里如一,守护道德的清润者才是君子。君子想望治国、平天下,但这不是君子的本性所在,君子追求的是根植于心的仁义礼智之德。看法:略。(3分。君子的特点2分,看法1分,言之有理即可)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1分,写对两句得1分,写对一句不给分)
14.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就是男子汉大丈夫。(1分)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胸怀天下,不畏强暴,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答到其中一点就给1分)
  赞同孟子的说法。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精神品格,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鼓舞了无数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2分)(共4分)
赞同景春说法的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15.孟子的“性本善”或“性善说” 和荀子的“性本恶”或“性恶说”
16.叶适一方面批判了孟子性善论的片面性,认为以心性为宗主的结果造成了性与客观事物的相互脱离,也就违背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内外交相成之道”。一方面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程度的肯定,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启伪化性”、去恶为善,最终可以起到“为恶而不为善”的作用。 (60.180.3.43)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文化经典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