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44 2016-09-02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练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2002年安顺市)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
3.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
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03年)
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
6.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2002年辽宁省,)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荆州市,上海)
8.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
9.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004年靖西)
10.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
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孟子二单》中的语句作答)(2004年益阳市)
语段阅读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2004年四川省)
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下面语句中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于”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战于长勺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9.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
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浏览完整试题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死于安乐也。(2004年贵阳实验区)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 ②是
19.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__
__
__
__
三、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2004年山东省威海市)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
6.下边对加粗字的解释哪两组有错误?(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2分)
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2004年柳州、北海市)
10.选出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选出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几处/早莺/争暖/树
12.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2分)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战必胜矣。” (2004年遂宁市)
12.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3.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若答“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可。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而”、“也”可以不算)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者:失道寡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9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10.举例:孔子的:①仁者爱人 ②有教无类 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孟子的: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舍生取义等等。(孔子和孟子的各答对一句得1分。)
11.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7.C 8.D 9.B 10.A 11.C
---------
(二)18.①所以 ②这种人(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
5.①z5ng ②b@ 6.AB
7.人恒过,然后能改。
8.生于忧患
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
10.C (2分)
11.D (2分)
12.(2分)开放题,人名1分,事迹1分,两者之间不吻合不给分。 (60.180.7.46)
上一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一练
下一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生于忧患,”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