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58  2016-09-0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8]
课时作业(三) 囚绿记
课时作业(三) 囚绿记
[学业水平层次A]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瞥(piě)见   涸(hé)辙    脉(mài)络
B.茎(jīng)叶 淅(xī)沥 婆娑(suō)
C.葱茏(lóng) 蕈(diàn)菌 猗(yī)郁
D.镶嵌(qiàn) 揠(yǎn)苗 折(zhé)叠
【解析】 A项,瞥piē;C项,蕈xùn;D项,揠yà。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
B.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
C.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恋于锋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D.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解析】 C项,“留恋”应为“留连”,“锋”应为“烽”。A项,“度越”应为“渡越”,B项和D项正确。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________,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________,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_________,________,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A.脉络 嫩叶 卷须 嫩芽
B.卷须 嫩芽 脉络  嫩叶
C.卷须 嫩叶 脉络 嫩芽
D.嫩叶 卷须 嫩芽 脉络
【解析】 要注意依据语言环境而定。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我的小屋便照进太阳,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B.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C.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D.离开北平一年了。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解析】 A项,陈述对象不一致,“我的小屋便照进太阳”应改为“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B项,成分残缺,造成表意不明,应在“心里”前加上“我”;D项,成分残缺,在“怀念着”前面添加主语“我”。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便指寓情于景,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里的“白杨”、陆蠡《囚绿记》里的“绿枝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B.“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在北京时,窗外的一棵常春藤。
C.陆蠡在最早的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
D.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解析】 B项,“囚绿记”应加书名号;C项,句末句号应在引号外面;D项,“绿友”应加引号。
【答案】 A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浏览完整试题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波平如镜”,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句中提到“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说明在这之前其他动物都还没出现,所以②句应该放在最前面。①句以“或许”开头,并且用了连词“还”,所以判断①句一定排在第二部分“或许,一只燕子……”这句之后。③④⑤句都是描写水面的鱼的,可以看作一个小句群。④句是鱼的出场,提到“鱼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这说明鱼儿跃出水面,并且⑤句代词“它”与“有一条鱼”相对应,所以应该紧承其后。③句提到“全部的圆弧展露了”,说明不止一条鱼出现,应该放在特写的那条鱼后面。所以小句群顺序为④⑤③。最后综合句序为②①④⑤③。
【答案】 C
[能力提升层次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裢茏,有云环绕其上,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或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或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幅连续不断的长卷。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漏窗更为优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坎,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又历几人生。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坐,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恍如见多年以前,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④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画面,形象地表现:无论是乘车匆匆而过,还是缓步徐行,都能处处收获生动美景。
B.文章第⑤段描写苏州拙政园的窗。空窗简约清悠却也引人入胜,漏窗造型别致多样结构精巧。窗与园中景相映衬,成为意态万千的图画。
C.本文既细致描写了眼前窗外的景物,也展开想象,遥想悠悠历史人文景象,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末一段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前文②③段的内容,表达了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美景的真谛。
E.本文语言清婉华丽,整散有致。散句灵活自如,将云絮、月光、村庄、青石板等景物描绘得生动贴切。
【解析】 A项,“无论是乘车匆匆而过,还是缓步徐行,都能处处收获生动美景”与原文内容不符;E项,“散句灵活自如,将云絮……”有误。
【答案】 AE
8.文章标题为“一窗如画”,请简要概括,作者透过“窗”感受到了哪些生动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者这篇散文中,透过“一窗如画”为我们条理清晰地描绘出五幅生动的画面,作答时,要先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逐段加以概括。
【答案】 ①透过记忆,描绘了老屋天窗外静谧温柔的夜景。②透过如今的大窗,描绘了窗外轻远飘渺的山色云雾。③透过闲情慧眼,领略悠然丰富的过眼风物。④关注窗户本身,描绘造型别致意态万方的窗。⑤透过古镇精雕细刻的窗户,咀嚼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沧桑岁月。⑥透过历史之窗,品味浓浓诗情画意悠悠历史文化。


展开余下试题9.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引用了古代诗文,请结合全文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作答时要紧扣语境,从内容上看作者引用古诗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第一处:丰富画面的内容,增强语言表现力。第②段分别引用王维、李白的诗句,表现窗外迷蒙变幻奇丽飘渺的云雾,与眼前临窗远眺山色裢茏的景象相映成趣,虚实结合,增添了想象空间,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第二处:引用李渔的话,画龙点睛,巧妙点题。指出只要“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这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10.有读者说,“读其文,便能够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作者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的探究,要结合文中的意象和富有特色的词句来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一)本文作者追求一种闲适清静的精神境界。文章无论是选择“杨柳”“山色”“园林”“古镇”等画面,还是选择“慢慢”“悠悠”“缓慢”“诉说”等词语”都透露出闲适清静的情怀,正如文中所言,“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正是因为作者拥有“闲情”“慧眼”,才处处见佳景。
(示例二)本文透露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情怀,表达一种恬淡静雅的人生态度。“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人生光阴有限,只要保持素心闲情,就能在红尘中细数春花秋月;只要有超凡脱俗的情怀,将喧嚣的诱惑关在门外,就能流年揽胜,清景无限。
[语言表达层次C]
11.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必须与原句运用的修辞一致,句式基本一致,表达类似的情感。画线处多用短句和对比手法。
【答案】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血烤热了。我欢喜看草青,我欢喜看花艳。我疲惫于空旷的冬季的萧条和秋季的死灰,我怀念着绿色,如同干枯的苗期望着甘霖!我如饥似渴的心情即使一叶之青也如获尺璧。
1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概括我国雾霾高发的原因。(不超过25个字)
气候变暖与雾霾频发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有气象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暖冬使得冷空气活动减弱,导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静稳天气增加,从而提高了雾霾发生的频率。
气候专家周兵从降水减少的角度分析了雾霾高发的原因。他介绍,近50年来,全国降水日数减少了10%,导致气溶胶的湿沉降(即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效果减弱,更多的气溶胶留在大气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雾霾多发。
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认为,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光化学产物、局地烹饪、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都将使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可以先以段为单位概括雾霾高发的原因。第一段:气候变暖提升了雾霾发生频率。第二段:降水减少使雾霾多发。第三段: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雾霾天气增多的主因。在此基础上将第一、二段合并在一起,作为雾霾高发的次要原因,第三段可以概括为“大气污染是主因”。最后将其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述即可。
【答案】 大气污染是主要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是次要原因。
13.请以“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为开头,重组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内容。(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在于庞大的GDP数字,也不在于过快的城市化进程,而是基于是否能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产生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以原句子某一个词语作为开头重组句子,新的开头往往是原句中的某个对象,重组后要变换动词,如“不在于”要变成“不能代表”,同时还要注意前后衔接自然,结构严谨。
【答案】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庞大的GDP数字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强大,普通百姓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114.139.2.12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课时作业(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