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76  2016-09-1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6]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浏览完整试题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B.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C.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D.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B.“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C.“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C.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5分)
(2)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鸣沙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所在今宁夏的中宁县鸣沙镇。
8.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展开余下试题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甲板的天蓬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可是,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船长本特利说道。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邓尼森坚决地劝她。“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金镑破水而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墙以免栽倒。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就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B.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C.小说对那群表演泅水的小孩的神态描写非常细致,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鲨鱼的惧怕,还有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非常生动真实。
D.小孩被鲨鱼咬死后,卡鲁塞尔斯小姐脸色苍白,身体摇晃,显出难过的神色,这说明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悔恨和痛苦,是个良知未泯的人。
E.小说中把跳水的小孩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与其被鲨鱼吞噬的悲惨遭遇作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2)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开头详细描述了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美丽和高傲,结尾却细致描绘其衰弱落寞。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人性的丑陋,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金钱的罪恶。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是我后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的动因。”
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管辖30多个自然村,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他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家人的名字。直至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
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中,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白鹿原》的创作期间,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作的。后来,陈忠实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


展开余下试题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屋子虽破,但安静。在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就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1993年,51岁的陈忠实出版了成名之作《白鹿原》。为了这部作品,陈忠实从1988年4月动笔,到1992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封笔,历时近四个年头,草稿和复稿中的近百万字都是在其祖居的乡村家里完成的。
1997年,《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当时陈忠实早已成名。在《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需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反之,在一定的场合和相关的文字话题中,我鼓励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再出大名。我希望有中国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
尽管陈忠实早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丢。在他眼里,这些蔬菜叶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扔了实在可惜。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1979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落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写作。
(摘编自新华网)
相关链接:
①“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竞推迟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不能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 (著名出版人邓映如回忆与陈忠实的初次相见)
②“……进入44岁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 (陈忠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直至调至区文化局,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所以小说《白鹿原》与陈忠实自身的经历有紧密的关联。
B.在农村生活和工作期间,陈忠实基本终止了写作,这段经历虽然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但繁忙的工作也耽误了他的文学创作。
C.在《白鹿原》的创作过程中,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这些经历,有的固然是一种磨难,但有的却使陈忠实能够安心创作。
D.在名利的问题上,陈忠实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白鹿原》获奖后,他选择避开繁华;而对其他作家,他却鼓励他们应追逐名利。
E.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成名前后,始终没有改变关中农民朴实的本性,这在他淳朴的语言、简朴的生活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2)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动机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及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忠实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这样一来,大批贷款者“委托”自己的配偶或是子女,以家庭的名义到银行拿到更多的贷款,继续在房地产市场中 。
②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 ,变化不止。
③但更多的城市对品牌的认识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品牌定位上左右摇摆、 ,迷失了方向,错失了机遇。
A.朝三暮四 翻云覆雨 朝秦暮楚B.翻云覆雨 朝秦暮楚 朝三暮四
C.翻云覆雨 朝三暮四 朝秦暮楚D.朝三暮四 朝秦暮楚 翻云覆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想想我们的先人,多么富于想象力。一年里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从这又圆又亮的中秋月,联想到人间的团圆及与其相关的平安、健康、和谐,于是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做出一种好吃又好看的花糕,中间再放进一点甜甜的馅,表示生活的甜蜜。 , , 。
A.人们不仅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B.人们不仅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还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C.人们不仅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
D.不仅人们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7.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六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