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68  2016-09-16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8]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九)(详细答案版)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九)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史籀》《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再如唐代的《蒙求》,至明清时被《龙文鞭影》取代。这样的兴替,均不是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结果,完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古代教育崇尚博学,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沿用长久,其实就是对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如《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以律令和官员道德修养要求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如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类似于铺陈之法,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因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浏览完整试题宋代科举考试文体也增加了论。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数量较多,但不同时代主流教材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更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教材地位更稳固。
B.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选择的结果,比如《蒙求》唐代比较流行,明清时就被取代了。
C.汉代比较重视赋这种文体,影响到启蒙教材的变化,罗列相类事物词汇、运用铺陈之法的启蒙教材就比较流行。
D.古代蒙学教材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不会受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影响,古代政府也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儿童还处于词汇学习阶段,古代蒙学教材主张通过对词汇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B.在古代,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教育是蒙学教材的重要方法,《易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C.《蒙求》四对八句一韵,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符合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文体要求,成为当时重要的蒙学教材。
D.《急就篇》能够长时间盛行,和它含有律令教育、官员道德修养教育,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基本都比较重视知识基础的广博,《急就篇》《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广博的知识。
B.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如唐代科举重视律诗、律赋,宋代科举增加了论,因此蒙学教材很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
C.古代蒙学教材也比较重视道德人格的教育,《孝经》《四书》《急就篇》《龙文鞭影》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德行教育的内容。
D.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蒙学教材变革,就诗文教育的效果看,《急就篇》不如《蒙求》,《蒙求》不如《三字经》。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五、六段可知,“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错,唐宋政府科举制度对教材兴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据第三段可知,本文引述《易传》意在阐明“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思想源头,看不出《易传》是启蒙教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据原文“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可知,不同的需求决定教材的兴替,没有效果的好坏之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B.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C.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D.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之礼”指像平民一样交往。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里指称帝。
D.“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礼贤下士。他对待下属幕僚十分亲切随和,与下属出行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
B.孙登体恤百姓。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C.孙登孝顺感恩。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徐氏遭废,但她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D.孙登忧国忧民。临终前他上奏章陈述政事,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应加重刑罚,还认为应减轻赋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答案】
4.A
5.D
6.D
7.(1)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
(2)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具体的语意和语法结构可以推断句读,如失去的一定是一个物件,所以“盛水”后不能断开;“左右”的意思是身边的人,和“其主”连起来意思不明。由此可排除B、C、D三项。


展开余下试题5.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孤”是君主的谦称。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应加重刑罚”错误,孙登只是认为“荒残”“民物凋弊”是刑罚加重的原因。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备注】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地。”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滋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合乎时宜的办法,除掉苛刻繁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②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游:即宦游,指外出做官。
8.上片写景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8.上片写景是围绕“幽”字展开的。作者的居所青山环绕,远离尘嚣,一派幽静;屋前流水潺湲,山鸟欢鸣,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幽静。
9.①对年华已老,无法施展怀抱的无奈。作者也曾经追求功名,可金已亡,并且自己已经老了,还能怎么办呢?②对目前悠闲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仕途的厌倦。作者居住在幽美的环境中,闲来打鱼耕田,赏花读书,很是享受,早“倦”了仕途功名。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备注】这首词主要是写隐居之事。词的上片写居室周围的环境,下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词中曰“爱吾庐,惬幽居”,这里的“爱”“惬”,不仅表现了作者欢悦的情绪,而且表明了作者的志趣。然而,“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这几句又隐藏着辛酸,有一种万不得已的心情。由于时移世变,又不甘奉事新朝,他只能闭户隐居,以“闲”自乐了。结句谓欲起摩诘于九原 ,将自己的生活画作“倦游图”,当然想到过王维是个山水画大名家,但更主要的是因为王维也曾隐居于蓝田辋川,与作者为同调,句中含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友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广阔水面的两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以“          ,          ”两句暗寓了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
(3)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借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抒发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的两句是“          ,          ”。
【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侯琢玉
叶 孤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他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在泗州城晃荡,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对他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他的工钱涨了几倍。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侯七在一品轩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儿都有立足之地。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他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因此,侯七只学到了些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把技艺传给自己,十几年来,他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块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不会是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这个三脚猫竟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侯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展开余下试题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他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他不甘心地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个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心灰意冷的侯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巾裹住玉璧,一会儿侯七再拿起玉璧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技不精湛,假如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要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侯七偷买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正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而写董玉轩的两个儿子则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了侯七对玉的喜爱。
C.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十分精明,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怕他离开一品轩,这里表现出了董玉轩自私和猜疑的一面。
D.小说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中董玉轩对玉的感慨,既前后照应,又富于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小说结尾处使用陡转技法,让师傅董玉轩在临终时说出玉璧的真相,出人意料,有引人深思、震撼人心的作用。
(2)小说为什么详写萧老鉴玉这一情节?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分点概括侯七的形象特点。
(4)这篇小说叙写平凡人平凡事,却给人丰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1)D E
(2)①这一情节中,对萧老见到玉璧后的喜悦进行了详细描写,之后又对萧老断定玉璧不值钱进行了详细描写,一扬一抑,增强了戏剧效果,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②将萧老鉴玉的过程描写得十分详细,说明侯七对玉的鉴定的关注,表现了他急于自立门户的迫切心理。③详写鉴玉的过程,突出侯七想要自立门户却吃了大亏,为后文他下决心跟着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作铺垫。
(3)①身世可怜,识字不多;②眼明手快,能说会道;③聪明能干,虚心好学;④有事业心,但急于求成;⑤知错就改,踏实肯干,自我磨砺。
(4)①成功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自身的反复磨砺。侯七从小伙计成为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历经了几番“琢磨”“摔打”,正如董玉轩所言,“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②做事要脚踏实地、专心向学,不可急于求成。侯七一心想自立门户,却因功力不够吃了大亏,后来“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成为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③做人应光明磊落、安守本分,不可投机取巧。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是教训,而董玉轩用“欺骗手段”留住爱徒虽用心良苦但也令人深思。④学海无涯,唯勤奋扎实、不断努力进取方可有成。侯七在一品轩干了十几年,仍是只知皮毛,而他从三脚猫到古董行家是二十年辛勤努力的结果。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对董玉轩两个儿子的叙写不是为了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而是为了交代董玉轩选择侯七接班的原因。B项,这两处表现侯七想轻松赚一笔大钱,急于自己当老板的心思。C项,“表现出了董玉轩自私和猜疑的一面”言之过重。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分析情节的作用,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现、情节发展、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另外,要明确题干中的关键词“详写”。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可从原文中筛选出对侯七的评价,如“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眼明手快,能说会道”“干活卖力,也很聪明”“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等;还可从原文中筛选出侯七的行为,他时刻准备自己做老板,偷偷买玉璧,但道行不够;遭受打击后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由这些即可概括出答案。
(4)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探究小说给人的启示,首先就要与小说的主旨联系,从主旨中挖掘人生启示。本文的主旨是“不经一番雕琢不能成玉”,那么由此即可找到答题方向。具体需要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分析。侯七成为古董行家的人生经历、侯七急于自立门户而吃亏的经历等都是思考的关键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聂绀弩:放浪形骸第一
林天宏
聂绀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诗人、散文家。
聂绀弩现传于世的照片中,有一张和妻子的合影:他歪头咧嘴笑着,眼神中流露出几许狡黠,酷似一个“喜欢恶作剧的老顽童”。与聂绀弩相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知交,作家冯雪峰对聂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他有着儿童似的天真,也儿童似的狡猾。”
上世纪50年代初,冯雪峰奉命组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商榷古代文学编辑室的负责人选时,冯力排众议,点将聂绀弩。从此,古代文学编辑室里便有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与那个时代极不相称的精神氛围”。
由于习惯夜里看稿,同事们都已上班多时,聂绀弩才着一袭睡衣,在走廊里慢慢悠悠地刷牙漱口,满嘴白沫。然后,又趿着拖鞋踱进编辑室,和大家一起东拉西扯,国家大事,马路新闻,谈笑风生,无所不及。
好友黄苗子在日记里提及聂绀弩,形容他:“放浪形骸第一,自由散漫无双。”正如其同事回忆,他的屋里,到处堆放着书籍、报刊、稿件等,烟缸里积满了抽了半截的烟头,桌上叠着没来得及洗的碗筷盘碟,有时,还摆着一盘残棋。
聂绀弩好下围棋,在朋友圈子里极为出名。“文革”中,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身陷囹圄,却念念不忘下棋。他将一件格子布衬衫撕成“棋盘”,将平素“打牙祭”才能吃到的米饭省下来,搓成“棋子”,又设法弄来墨水,将“棋子”染成蓝白两色。谁知这副“饭棋”瞒过了看守,却没能瞒过饥饿的老鼠。为此,聂懊丧许久。
随后,他和牢友又捏制了一副“土棋”。然而好景不长,在一次突击搜查中,“土棋”被搜查者们踩得粉碎,聂本人还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多年后,聂谈及此事,仍不失诙谐:“数番挨打,唯此次不冤也!”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百校联盟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