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835 2016-09-17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部课文篇目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3. 领略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朱自清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3)散文知识链接
①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③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2.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抖擞( ) 抚摸( ) 蓑衣( ) 斗笠( )
鸟巢( ) 眨眼( ) 撑伞( ) 发酵( ) 朗rùn( )
liáo亮( ) hōng托( ) wǎn转( ) 应和( ) 喉咙(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欣欣然: 朗润:
抖擞: 卖弄:
赶趟儿: 舒活:
呼朋引伴: 宛转:
烘托: 酝酿:
花枝招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
(3)填空。
朱自清,原名 ,字 ,号 ,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 、学者、 。作品有诗集《 》,诗文集《 》,散文集《 》《 》,代表作有 , 等。
(4)本文可以分为“ ”—“绘春”—“ ”三个部分。作者在“绘春”部分抓住了春天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绘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 图、春 图、春 图、春 图、迎春图。
浏览完整试题
(5)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情感?
3. 朗读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感情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文章开头为何极写盼春的迫切?结尾赞春运用了哪三个比喻?有何作用?
(2)赏析五幅图
①作者是抓住春草什么特征来描绘春草图的?
②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③作者是如何运用感觉器官来形象地描绘春风的?
④春雨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春雨图的?
(3)探究音乐美
①找出文中的叠词,说说运用叠词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运用排比的作用。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绝版的暮春
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
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
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
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1)绝版的东西往往弥足珍贵。公元353年的那个暮春,究竟有些什么让人觉得珍贵而不可复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2)第④段重点介绍了位居宰相的大文豪谢安参加兰亭雅集的情形,加点的“丝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适意是雅集的动力。”请用第⑤段的相关语句说说“适意”的内涵。
(4)孙绰短短数字已将兰亭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请赏析第⑥段划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5)“沿着兰亭方向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弘扬传统,重塑雅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揣摩,结合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山小”,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但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海拔也只有285米。
(2)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迫害在北京投湖自尽。
(3)写作背景
老舍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的,于1924年赴英国讲学,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年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时间长达7年之久。济南也因此被他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展开余下试题
2. 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éng清( ) xiāng边( ) jī肤( ) 水墨画( )地毯( )
贮蓄( ) 伦敦( ) 发髻( ) 水藻( ) 绿萍( )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安适: 响晴:
慈善: 温晴:
澄清: 设若:
贮蓄: 着落:
空灵: 秀气:
(3)填空。
老舍,原名 ,字 ,满族人,现代 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话剧《 》《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4)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请拟出本文的结构内容提纲。
②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③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2)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3)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4)下列两组句子甲乙两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试着比较评析。
①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②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判断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③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⑤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秋 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第①段中,那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其分析。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3.雨的四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有关雨的知识。
2.体会雨在四季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学习重难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2.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领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情感。
【学法指导】
1.自读法:将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学生诵读与教师范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通过诵读、赏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刘湛秋,生于1935年10月,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他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展开余下试题
刘湛秋的散文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文字自然、亲切、优美,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
(2)古诗文积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志南和尚《绝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自学检测
(1)标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 ) 高邈( ) 咄咄逼人( ) 粗犷( ) 睫毛( )
干涩( ) 莅临( ) 一脉情思( ) 吝啬( ) 池畦(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高邈: 静谧:
莅临: 粗犷:
咄咄逼人: 迫不及待: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采用( )—( )—( )的写作结构,以( )为线索,②-⑤自然段依次描写了( )( )( )( )。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2)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概括。
(3)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从修辞、词语、情感等角度来谈)
(4)分析课文首段与最后两段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E.“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建句话是对工业污染的批判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
(3)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
(4)啊,总是美丽而诗使人爱恋的雨啊! ( )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用选文中的一个拟人短语概括出秋雨的特点。
(2)“这时候,雨不大出门”一句话的意思是 。
(3)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4)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4.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3.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品味文中精彩的句子。
2. 想象并能描述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诵读,加深对诗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诵读课文,能默写课文。
(2)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
上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习题
下一篇:
甘肃省高台一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人教版七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