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632 2016-09-2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2]
备战2017高考 专题15 传记类文本阅读
专题15传记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6年高考考查特点:
1.在实用类文本考查中有所减少但难度有所增加。与14年相比,数量有所减少。
2.题型稳定。命题形式与过去考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相同。难度为中常,题量为3至4小题,总分值大抵为15―25分;主、客观题同时出现,此中有一道探究题,且分值较重,重点考察考生的探索追究阐发能力。
3.文本材料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传记一般选择古今中外意义丰富且思想性强、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回忆文章、评传等文本,其传记主人翁大多为中外有影响有某方面杰出贡献的人物,如闻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新闻类一般选择反映社会形态、时代风貌特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体现新闻时效性特点的文本。
二、2017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一)传记类文本:
1.广泛阅读一些范例性的传记作品或者传记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等),驾驭传记文体特性和布局特点,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和认识人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按人物生平简介、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的顺序来叙述。多侧面研究传记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背景,这样有助于驾驭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原因,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在平时阅读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探索追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览能力,养成对传记文本作出自己的阐发判断的阅读习惯,提高对新题型――探究题的解答能力。
3 阅读时要注意知人、明事、辨理。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4.加强巩固训练,提高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表述。要通过训练,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法。对于新题型,要认真读题审题,弄清题目含义,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作答要求,养成规范化答题的习惯,提高复习效率。
【2016年高考考点定位】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名师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传记新闻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浏览完整试题
考点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名师点睛】
传记类文本的语言从总体上讲,要求准确、平实、客观。有些文体在语言上还有固定的程式。人物传记的语言高度文学化,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要从文本表达的目的出发,结合内容作出赏析。
对传记类文本中心意思的概括,是把握文本内容的重点。传记类文本的中心意思因文体的差异又有不同的表现。人物传记的中心在于人物的个性和品质,阅读时关注与此相关的部分,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中心。
考点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名师点睛】
把握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是解读传记类文本必备的背景知识。考生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
考点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名师点睛】
实用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访谈人物的选择、新闻事件的确定、调查主题和被访对象的选定、以及传记人物的确立,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体察特殊事件和人物的社会价值的敏锐判断,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阅读实用类文本,要善于从上述方面人手,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把握并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点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名师点睛】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首先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确立文本固有的价值,对文本价值的阐释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作出。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相互影响作出判断。
考点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名师点睛】
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试题一般明确指出了鉴赏评价的这一特色。但对这一特色的深度把握仍然要以对同类文本的共同特点的认识为基础,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进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把握某种特色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对其表现的合理性,即为什么这样表现作出判断,最后,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判断这样表现有什么价值
考点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名师点睛】
文本的深层意蕴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究,一方面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进行,另一方面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要素 (包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点)深入分析。这样,就形成了探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首先要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对文本的深层意蕴作出判断,并提出问题。然后选择探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逐一发掘,分析论证。分析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①时代与社会背景,②作者的写作动机,③文本的表达目的,④文本的表达方式,⑤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⑥文本的对比材料和互现材料,⑦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等等。
考点8: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名师点睛】
人生价值指人基于一定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所持的判断,集中体现在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方面。时代精神指特定时代的人们呈现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文本是淋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阅读这些文本,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性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考点9: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名师点睛】
一个文本与同类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的疑点和难点。对这些疑点和难点的探究,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展开余下试题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谢远笋《胡秋原——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二、阅读歹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 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
[注]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①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②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③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儒硕德,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④1919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飞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⑤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⑥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转手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⑦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东南大学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所谓面向社会,就是办学的资金从社会筹集,学校的系科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加以调整。所谓服务社会,就是将大学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让大学走出象牙塔,使大学成了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也就是说,大学除了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
⑨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郭秉文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假学校,郭秉文不仅亲自上阵授课,还特地邀请了美国的杜威、孟禄,德国的杜里舒和国内的梁启超、胡适等一批名家前来讲学。
⑩除了暑期学校外,东大教育科还举办了许多其他“推广事业”,如推广平民教育,为乡村失学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等;农科则通过组织农村巡回演讲团、农业展览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优良品种等;商科则通过坚持办商科夜校,为各界有志求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提高的机会。
⑪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⑫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就对美国大学系统的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教育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B.东南大学刚一建立,郭秉文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开“女禁”,虽然遭到了非议,但经过他多方努力,最终得以施行
C.郭秉文在东南大学之所以积极倡导美国大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具有学校行政管理和大学职能的定位等方面的优异特点。
D.郭秉文主张大学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要走出象牙塔,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上,让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E.尽管离开了大学,郭秉文仍关心和热爱着中国教育事业,在美国宣传中国教育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的交流,虽在暮年仍为教育忙碌不已。
(2)郭秉文在办学生
上一篇:
八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语文测试卷
下一篇:
备战2017高考 专题16 小说阅读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备战2017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