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577  2016-09-22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7]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十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筛选整合
考点强化训练十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筛选整合
(时间:40分钟)
一、(2015•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输入法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得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A
解析: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
2.(考点题)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答案:B
解析:“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
3.(考点题)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答案:A
解析: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的,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会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毋需父母的反复说教。
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上学前被关在“铁笼子”里,大多数时间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上学后,尽管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生从七点钟到校到下午五六点放学回家,其间的大部分时间也主要是忙于上课和做作业,仍不能随便交流和活动,使学生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使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上有一些人尽管文化素质不高,但是他们的道德境界却很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勤于奉献。其德性的形成肯定有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因。据此可见,知识和道德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肯定没有绝对的必然性。
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在自然的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他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赞叹有着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株——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瑟瑟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遗憾的是,这样拨动心弦的德育在我们的周围已经很少很少了。
(摘编自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改动)
4.(考点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不论是上学前还是上学后,都缺乏一种自然交流和活动的机会,使孩子难以形成正确与人交往的基本品德。
B.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C.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D.能够形成关于人的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观念,并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的德育在我们的周围已经很少很少了。
答案:C
解析:原文第1自然段中的相关表述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动因,而不是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
5.(考点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校品德教育,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互相交往,学会怎样去处理冲突,怎样去面对挫折。说教是很苍白无力的。
B.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即便是分水果、做家务这样的琐碎小事也可以使孩子们学到许多道德规则,毋需父母的反复说教。
C.独生子女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因忙于听课和做作业而不能随便交流和活动,是德行缺乏的根本原因。
D.德育的出路不在于说教,也不在于文字化、大纲化的课题,而在于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和活动。
答案:C
解析:“根本原因”错,只是原因之一。从原文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中可以看出,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方法不当也是重要原因。
6.(考点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和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所以,不能以知识教育替代道德教育,也不能以道德教育替代知识教育。
B.用有血有肉的生动的实例进行道德养成,才是德育的理想途径,因为它符合德性养成的基本规律。
C.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为道德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在自然的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D.唤醒儿童、少年、青年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珍视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
答案:D
解析: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唤醒”,更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并“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 (60.180.0.4)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考考点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