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897 2016-09-22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7]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三十三 传记阅读——深层探究
考点强化训练三十三 传记阅读——深层探究
(时间: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他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浏览完整试题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答案:BC
解析:A项,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项,“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E项,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之意。
2.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答:
答案: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答:
答案: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4.(考点题)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纯真,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张之洞与他的时代
冯天瑜 何晓明
张之洞的一生,迈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朝廷柱石”。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地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近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变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根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
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的,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年、壮年及老年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祸,也曾给青年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张之洞感愤时事,以诗记之。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学”。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逐渐得到更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的“师夷”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气因而弥炽”的责难蜂起。张之洞并不是洋务先进,在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夷务”的六七十年代,张之洞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但执着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展开余下试题
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势,参酌诸洋务先进的前例,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他于19世纪80年代初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由晋抚移督两广,经历中法战争的教训,张之洞以更加切实的步骤实施洋务计划。
这一时期,张之洞思想的内在矛盾渐趋激烈和外显。他进一步感受到国势衰败的危机,继续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两湖、两江地区的实业建设、学堂创办、新军操练均有发展;作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执掌权柄的高级官员,他又忧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劝学篇》的宗旨是“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张之洞以此表明自己既与康有为等“激进”的“乱党”划清了界限,但又绝非抱残守缺的顽固“冬烘”,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进入20世纪,“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及清王朝一并走向生命的尽头。老迈年高的张之洞,也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此时张之洞“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仍在继续。对于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激烈的社会革命,张之洞持不共戴天态度,故而清末革命党人斥其为附鳞攀翼的“汉奸”,恨不能将其“头置于胯下”。
1909年10月,垂垂老矣的张之洞心力交瘁,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的悲凉感叹中撒手人寰,此时距离武昌城头那划时代的首义枪声打响,已不足八百个昼夜。
(选自《张之洞评传》,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展现了张之洞的全景人生,描写了他忠心耿耿、献身朝廷、图强救国的事迹,再现了晚清一代名臣的风范。
B.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张之洞深受触发,激发了他保家卫国的书生豪情,此时他孜孜以求的是“帝王之学”。
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是在行动上实践魏源的“师夷”说,招致了社会习惯势力的责难甚至顽强抵制。
D.张之洞既与“激进”的“乱党”划清了界限,又绝非顽固的守旧派,而是思想中立两不得罪,因而在政坛上左右逢源。
E.张之洞《劝学篇》的主旨是劝喻士子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军事和工业技术,从而改良社会,使民族富强,社稷安宁。
答案:BC
解析:A项,“本文展现了张之洞的全景人生”的说法错误,本文只是截取了张之洞的几个人生片段。D项,“思想中立两不得罪,因而在政坛上左右逢源”错,张之洞对社会革命“持不共戴天态度”。E项,《劝学篇》没有主张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6.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更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开始“师夷长技”;不少的知识分子感到迷惘,找不到出路,张之洞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化,一部分人积极投身洋务,一部分人极力抵制洋务。
7.在晚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张之洞是如何实行“开新”“卫道”二重变奏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在开新方面,积极创办洋务,切实施行洋务计划;在两湖、两江地区创办实业、学堂;操练新兵;参与并主持清末“新政”。②在卫道方面,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尊朝廷,卫社稷,担心“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作《劝学篇》;反对政治层面的变革与激烈的社会革命,以挽救清王朝的覆亡。
8.(考点题)张之洞尽管是“朝廷柱石”,一生殚精竭虑,欲扶大厦之将倾,最终还是未能改写清王朝覆亡的历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的看法。
答:
答案:个人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张之洞的“开新”已绝无使清王朝起死回生之可能,“卫道”的种种努力在不可阻挡的革命风潮面前,也越发显现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愚顽,能否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个人价值能否体现的核心因素。虽然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个别人物还是对社会历史起到了推动或滞缓的作用。虽然张之洞未能挽救清政府,但凭借以他为代表的官员的力量,清王朝覆灭的时间也得以延缓。 (60.180.0.4)
上一篇: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三十二 传记阅读——鉴赏评价
下一篇: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三十四 新闻阅读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高考考点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