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54  2016-10-0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4]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6年秋期五校第一次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秋节从产生之始,就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为了先民崇拜的对象。月亮在阴阳理论中,象征着阴。所以在古代神话中,月神往往是女性。中国最早的神话著述《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居住于玉山和昆仑,此二山皆为月精所住。在汉代画像砖中,也有西王母居于月亮一方,以蟾蜍作陪,和日神东王公相会的情节。而我们熟悉的嫦娥,原型则是《山海经》中的帝喾之妃常羲。到汉代这个故事逐渐演化,《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奠定了今天嫦娥奔月故事的基础。
除了神话故事,中国人对月亮的祭祀活动同样开展得很早。先秦时期,《国语》便记载:“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统治者在春分祭祀太阳,在秋分祭祀月亮,以此来取得教化民众的效果。到隋唐之时,祭月的传统渐渐从秋分移到了中秋日。由于中秋天气干燥,空气洁净,圆月显得格外明亮,是日祭月,强化了祖先们对月的崇拜。与此同时,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中秋夜与杨贵妃在太液池凭栏望月,说明当时中秋赏月已经成为风俗。
中秋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从何时而起,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中秋已经相对固定,并包含一定的节日内涵了。从那时起,中秋与“团圆”这一主题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圆这一概念代表着圆满、完整,加之不露锋芒、浑圆饱满等几何特征,使得圆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理想状态的一个具体表现。中秋因为正值月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欣赏,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团圆的无数遐想。就连食物,也要做得圆润,名为月饼。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盛唐以后,中秋话题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这类诗歌表达最多的感情,自然是思人思乡。这种情绪,一方面来源于人生波折分别,就像月相盈亏的不可控制。中秋月圆,衬托得人间离散更为伤感。所以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无奈感慨。而韩愈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明月,则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的叹息。另一方面,思念之情也因为天下之人此刻得以共赏一轮明月,便能遥寄相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所以也就有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哀伤。
由家庭的团圆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中秋雨霁,月色入户,陆游只能感慨:“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玉笥峰头的一轮明月,也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故国家园。中秋的明月,寄托着太多的家国理想,士大夫们在月下祈祷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生团体,都会自发组织活动庆祝。大家通过制作传统食物、展示才艺,一同遥寄对祖国的思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诞生和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月亮和太阳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浏览完整试题 B.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神常常是女性的形象。这从《山海经》和汉代画像砖中有关西王母的居住之地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C.虽然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形象原型为《山海经》帝喾之妃常羲,故事也很早就见于《淮南子》,但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D.对月亮的祭祀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由《国语》中 “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祭月的目的是教化民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先秦到隋唐,祭月的传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祭月的时间由秋分日变成了中秋日,以统治阶级为主题的祭月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
B.隋唐史选择在中秋祭月,与天气干燥、空气洁净以及月亮本身的明亮密不可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的记载,表明中秋赏月在唐已成风俗。
C.“团圆”作为中秋节的主题,与中秋日正是月圆之时以及“圆”所代表的圆满、完整等特征关系密切,“团圆”也因此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D.中秋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在盛唐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这些诗歌也多是借月抒怀,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中秋月表达思人思乡诗歌的出现,除了和月相盈亏与人生波折极为相似易引起伤感之情有关之外,还与离散之人共望明月,借以寄托相思有关。
B.由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秋节人们互赠月饼,取其“团圆”之意,这在后来成为一种流行的节日文化现象。
C.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和陆游的“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的诗句,同为写月,但寄托的情感是不同的。
D.由个人的家庭团圆到国家的统一稳定,文人士大夫们面对中秋月冲破小家的束缚,而形成的家国情怀,是中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①。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注】①要击:半路截击。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B.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C.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D.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孙子》即《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 “古代第一兵书”。
B.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称尚书令。下设吏、礼、兵、户、刑和工六部,分别处理各类日常事务。
C.太祖,指开国之君,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后世常用庙号、年号、谥号称呼帝王,“太祖”是以谥号相称。
D.拜,古代表示敬意的礼节,即跪拜礼,行礼者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拜送书于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谨有远见有智谋。乜列河等人归附之时,于谨认为拔陵兵众不少,一定会来拦击,于是埋下伏兵等待,最终大败贼兵。
B. 于谨忠诚勇敢。灵后听信侍中元晏的话,下诏命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于谨请求亲自到朝廷表白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他。
C.于谨知恩图报。中山公宇文护身为顾命大臣却手无实权,于谨在群臣集会之时严厉地斥责了王公大臣,为他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D.于谨善于事上。朝廷的军国大事大多由他决断,于谨也竭尽智能为国效力,因而备受重用,死后武帝对其恩宠有加。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展开余下试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6分)
9.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字表达的?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蕴涵了诗人什么感情?(5分)
(三)默写(6分)
10.(1) ,抚孤松而盘桓。
(2) ,知来者之可追。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6)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现代文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的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赢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  
E.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2)从文本来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6分)
(3)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只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做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②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发生后,被老虎咬得浑身遍体鳞伤的女子的悲惨遭遇让人痛心,缺乏理性的网民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更令人痛心。
③几年前,少不更事的孙杨曾因误服禁药被禁赛,在里约奥运会上,澳大利亚的霍顿借此骂孙杨为“骗子”,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气愤。
④新闻评论也好,学术文章也好,写作时都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要准确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⑤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⑥新规划的311国道将经过襄城县多个村庄,县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认真做好沿途的土地征用和住宅拆迁工作。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③④⑤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运动员史冬鹏行李被偷事件发生后,里约加强了安保措施,但参会人员认为里约奥运会潜在的安全风险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B. 为了应对持续出现的暴雨天气,南阳市防汛指挥部在统一部署和大力动员下,各县区积极做好道路、电力抢修等应急工作准备。
C. 今年七月,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酷热之下,微博网友们也纷纷“吐槽”,一时间搞笑段子满天飞。
D. 每年的高考状元总是能成为各方都“不放过”的热门现象,除了媒体的报道外,政府、企业、学校也都纷纷送上高额奖金。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位卑未敢忘忧国”,就是说虽然不在上位,但是仍旧心系社稷、忧国忧民。“卑”的次要角色,是由它的字形决定的, 。 。 。 。 ; 。
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卑是论资排辈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维系
②它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甲”,本义是在甲之下
③一个人为尊或者是为卑不是自己决定得了的,而是社会环境给这个人的定位
④没有地位,没有荣耀,没有身份,没有财力,甚至清贫如洗,那就是卑
⑤也有人不在意自己的卑,而在意自己的鸿鹄之志,有陆游的名句为证,“位卑未敢忘忧国”——卑与心灵相关
⑥有人挑战尊与卑的界限,比如以次桌的身份贸然坐到了主桌,于是引来各种眼神的注目
A.③①⑤⑥②④ B.②①③④⑥⑤
C.③①④②⑥⑤ D.②⑤⑥④①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对于人类的前途,①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②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③ ;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16.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转身”,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也可以是事物状态的转变,人生态度的转变……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说:“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歌一转身变成散文。”
关于“转身”,你有哪些经历?哪些感触?哪些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联系现实生活,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无中生有。
2.C“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错,原文是“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3.D“冲破小家的束缚”“十分重要”表述错误,另外,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也表述不当。
4.A(原文: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5. C(“太祖”是以庙号相称。)
6. C (“严厉地斥责了王公大臣”表述不当,文中并无严厉斥责,是神色严厉地陈述军国大事理应权归宇文护。)
7.(1)于谨详细地述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灵太后的怒意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备”1分;“忠款”1分;“稍”1分;句意2分。)
(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凭借)什么呢?(“正”1分,“辩”1分;“恶”1分;“待”1分;句意1分。)
8.(1)颔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3分)“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3分)
9.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用 “临”字表现。(2分)“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10.(1)景翳翳以将入(2)悟已往之不谏(3)落霞与孤鹜齐飞(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6分,每句一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1.(1)AD (5分 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可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本的内容。A项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D项不是参加而是“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所以选AD。
(2)淡泊名利,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注重礼尚往来;守信,说了的事一定做好;对生死豁达;有爱心;爱读书;有公益心;平易近人;
可从文本中找出杨绛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语句中筛选概括即可。(6分答出其中四条即得满分)
(3)(6分)以小见大(2分)。 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写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2分)。具有真实性,给人亲切感,吸引读者阅读。(2分)。
此类题一般要从材料所表现的传主精神品格、材料给读者的印象等角度分析作答。传记选取的材料虽是一些生活小事,却表现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自然起着以小见大的作用。在传记文本中,选取生活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
(4)(8分)①杨绛身上所体现出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2分)③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2分)④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2分)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首先从传记文本中概括出杨绛有哪些读书精神,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等。然后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对读书精神的感悟和理解,举出一两个具体事例,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12.B ①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②遍体鳞伤:全身都受了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的很重,此处“遍体”与“浑身”重复。 ③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④繁文缛节:指繁琐的仪式和礼节,该句把“繁文缛节”理解为语言繁琐、啰唆,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⑤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⑥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产业,胸无大志。这里误解了成语意思。
13. C (解析:A.“潜在的……是显而易见的” 前后矛盾,删除“潜在的”。B.前句的主语是“南阳市防汛指挥部”,语意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陈述对象“各县区”,造成主语中途易辙,应改为“在南阳市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大力动员下”。D.“高考状元成为现象”搭配不当,可以将“现象”改为“对象”。)
14.B(解答此题可以使用排除法,从A项入手,通过题干句可知,③不适合作首句,排除A、C;比较B、D,可从⑤⑥入手,通过句式特点可知应该是先⑥后⑤,排除D)
15.①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②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③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
16.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再通过制订建设计划、统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南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