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30 2016-10-11
标签:
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0]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同步检测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同步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桂棹(zhào)兮兰桨 酾(shī)酒临江
C.驾一叶之扁(piān)舟 泥淖(nào)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cánɡ)也 倚歌而和(hé)之
【解析】 D项,藏,读zàng;和,读hè。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 如:动词,到……去
B.倚歌而和之 歌:动词,唱
C.举酒属客 属:劝酒
D.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行
【解析】 B项,歌,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B.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C.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肴核既尽
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D项,副词,已经。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介词,相当于“于”。C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一样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舞幽壑之潜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题干中的语句是“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是“泛舟游”的状语,应该放到“泛舟游”的前面,而语句放到了动词谓语的后面。A项,也是介宾短语(“于东山之上”)后置。B项,正常语序。C项,被动句。D项,宾语后置。
【答案】 A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清风徐来,____________。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4)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5)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波不兴 歌窈窕之章 (2)凌万顷之茫然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如怨如慕 舞幽壑之潜蛟
(4)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5)挟飞仙以遨游
托遗响于悲风
二、课内阅读
阅读《赤壁赋》,完成6~9题。
6.下列加点的词语,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B.羽化而登仙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解析】 A项,虚,空。B项,仙,神仙。C项,客,客人。D项,下,名词作动词,攻占。
【答案】 D
7.下列文学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解析】 C项,唐宋八大家中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答案】 C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吹奏洞箫引起主客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转移到人与社会在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浏览完整试题
B.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C.文章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可以看作诗人对朝廷的挑战。
D.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刻的情感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解析】 C项,不是向朝廷挑战,是向自己的政敌说明自己的心胸开阔。
【答案】 C
9.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2)大家互相枕着对方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凌虚台记
苏 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未筑也 方:当,在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只是,仅仅
C.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恃:依靠
D.退而为之记 退:后退
【解析】 D项,退,下来。
【答案】 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对曰:“甚于妇人。”
B.坚固而不可动者
黑质而白章
C.既以言于公
皆以美于徐公
D.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解析】 A项,介词,比。B项,并列连词,并且。C项,介词,把/动词,认为。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 C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
B.太守把自己修造凌虚台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从事,从事又把这事告诉了苏轼,并请苏轼来为凌虚台作记。
C.苏轼对太守陈公想通过建凌虚台来居功扬名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现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D.本文通过写祈年宫、橐泉宫、长杨苑、五柞宫、仁寿宫数世后,既破瓦颓垣,也无复存者,指出凌虚台将来也定会化为破瓦颓垣,表达了自己对建凌虚台的态度。
【解析】 B项,是陈太守直接告诉苏轼,让苏轼记叙这件事的。
【答案】 B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句,注意翻译“损益”“物理”等词语的意思;第二句,注意翻译“踊跃”的意思。
【答案】 (1)这虽然不是对政事有坏处或者有好处的问题,但从事理上来讲却不应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
(2)这样后来到了台上的人,仿佛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峰跳跃奔跑突然间长出来的。
【参考译文】
城市建在终南山脚下,似乎人们应该是在饮食起居方面时时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凭极近的去找最高的,从情理上讲,一定能找到。可是太守住在扶风,却从来不曾知道有座终南山。这虽然不是对政事有坏处或者有好处的问题,但从事理上来讲却不应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拄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样后来到了台上的人,仿佛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峰跳跃奔跑突然间长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应该起名叫凌虚。”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而且要求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荒废、兴起、成功和毁坏,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荒废、兴起、成功和毁坏在无尽期的相互循环着,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哪里只是胜过凌虚台百倍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事的得失,忽然去又忽然来的呢?如果有人想要依靠这座台在世上夸耀、自满,那就错了。因为世上有可以依靠的,但与台的存在或者消失是没有关系的。
展开余下试题
我把这意见对陈公申说以后,回去就写了这篇记。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的内容是根据《赤壁赋》拟写的对联的上联,请你根据《赤壁赋》的相关内容拟写下联。
山高月小,水波不兴,引苏子泛舟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写对联应该注意词性的对应和内容、情感的对应等。上联写了赤壁的环境内容,下联可以从景物的角度对应,还可以写出来苏轼游赤壁的意义等。
【答案】 (示例)水落石出,清风徐来,留美文载誉青史。
15.“平行宇宙论”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用一句不超过40字的语段对“平行宇宙”做一个平实简洁的科学表述。
什么是平行宇宙?假设你手里拿着一片树叶,一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树叶,当然啦,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能不能换种看法呢:你手里拿着无数片树叶,只不过它们全都一模一样,在时间空间上叠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只能看见一片树叶。有点诡辩,但也没错吧。甚至连你自己都有无限多个,只不过叠在一起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没准会分一个出来呢。双面薇若妮卡?不是啦,分出来的不止你一个人,整个世界跟着分出去了,于是有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其中各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只是你们俩永远都不会碰到一起,也就无从知道对方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平行宇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概括语段说的主要内容,筛选出有关平行宇宙的内容,然后组成语句。比如筛选出“宇宙之外”“相同的宇宙”等。
【答案】 (示例)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跟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的其他的宇宙。 (60.180.1.246)
上一篇: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陈情表》同步检测
下一篇: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项脊轩志》同步检测
标签:
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语文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