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11 2016-10-12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1]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6年秋黄陂区部分学校十月联考九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浮燥 ( zào ) 猝然(cù) 臧否 ( zàng ) 自艾自怜 ( yì )
B. 水渍(zì) 褶皱(zhě) 守圉 ( yù ) 汗流浃背(ji ā)
C. 厄运 (è) 夙夜 ( sù ) 窒息 (zì) 恹恹一息(yǎn)
D. 磕拌(bàn) 崩殂 ( cú ) 耷拉 ( dā ) 吹毛求疵(cì)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走进图书馆,那 的书籍就能带领你进入一座远离世俗的智慧堡垒。千年的先贤圣人、今世的凡夫俗子都可能与你不期而遇,你可以与之娓娓而谈,也可以与之唇枪舌战。书中的人物任你 ,书中的声音任你倾听,书中的思想任你 。
A.美不胜收 调遣 批判 B.美不胜收 派 遣 评判
C.琳琅满目 调遣 评判 D.琳琅满目 派遣 批判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语文能力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
B.武汉市取得全国文明城市,是与全体武汉市民的努力分不开的。
C.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具的文化价值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环。
D.教育的确是民生问题,但教改不应沦为一场随意的狂欢,否则浪费的将是一代人的成长和人生。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B.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自古以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 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
D. 教育界不少热心人士发现,新桥幼儿园教会孩子十个小本领的教育计划,竟与《弟子规》开篇说的“有余力,则学文”的思想不谋而合。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古代小孩如何上学读书 倪方六
⑴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么,古代的孩子如何上学读书的呢?
⑵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现代家长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先秦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而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与现在差不多,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之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甚至20岁读小学的都有。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还有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据《魏书•刘兰传》,北魏 人刘兰,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⑶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浏览完整试题
⑷体罚在古代叫“挞罚”。到明 代,挞罚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当然,也有的老师很人性化,给“三好生”开“免打条”。明理学家沈鲤就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
⑸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明代良吏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⑹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都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 。
⑺古代小学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⑻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俗话说“小考天天 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 ”等。具体考试时间,各朝代、各学校都不同。
⑼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便对小学考试时间作出具体规定。据《庙学典礼•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上元小学的考试,固定在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而且,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⑽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学家沈鲤称:“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但不同的老师,对考试的要求并不相同。儒学家刘宗周便主张“三六九会课,以二题为率”。
⑾到清代,小学考试形成了制度,根据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等等。若重要考试考砸了,还允许“补试”。
⑿古代考试评分方式较丰富,有“十分制”、“打钩制”、“评语制”等,但无“百分制”。以“打钩制”来说,优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
⒀现代的“快慢班”,古代也有。如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⒁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更有“留级”和“升级”的味道。“三舍法”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小 学的模式。这种对小学生进行分等的做法,很不合理,遭到反对,并没存在多久。
⒂古代没有中学,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因此,13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
⒃但并非每个小学生都能“小升大”的,乡村小学生就不可能。即便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官二代”,也有名额限制,如宋代便将大学的升学率控制在50%。《宋史•选举志三》载,熙宁十年(1077年)推出面向宗室学生的“宗子试法”,规定“十取其五”。
⒄古代教育不公现象也很严重,宋代以后,教育不公问题受到重视。元明清三代,小学教育走向兴盛,特别是元代,大力推广乡村小学,要求“遍立学校”,五十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农村孩子受教育 的机会大增。
⒅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义塾),得到进一步发展。义学是免费的,解决穷苦人家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可视为古代的“希望小学”。
5、关于“古代学生入学年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秦时,学生入学年龄没有统一的限定。 B.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
C.明清时期,学生入学年龄与现在差不多。 D.在古代,学生入学年龄甚至可以是二、三十岁。
6、关于古代学校的管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校会对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的学生进行体罚。
B.古代学校不仅对学生进行挞罚,甚至连学生家人有时也会被罚。
C.古人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
D.古代学校只依靠老师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非常严格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评改试卷和现代一样,都是打分数。
B.古代就分快慢班,这种将学生分等的做法很合理,所以一直延续到今天。
C.因为入学晚,所以古代没有少年大学生。
D.古代由地方官 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希望小学”。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壮 士 缚 虎
(清)沈起凤《谐铎》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①时令猎户捕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
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反。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昔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益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耽耽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材者宜知,用材者益宜知矣。
展开余下试题
注释:①邑宰:某一邑的长官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日徒步入山 日:每天 B.而以小虎生擒而反 反:“反”通“返”,返回
C.众皆辟易 辟:开辟 D.用材者益宜知矣 益:更加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
A.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B.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C.有焦奇者陕/人投亲/ 不值流/寓于沂。 D.有焦奇 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10、 下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焦奇异常勇猛,曾经举起一座石鼎,飞跃到大雄宝殿的左边的屋脊上。
B.焦奇为人低调,当富人宴请他时,他格外谦虚。
C.焦奇无法捉到猫是因为他太小瞧猫,捕捉时很急躁。
D.焦奇的故事对怀有绝技的人和任用人材的人都有启迪。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共14分)
1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
12、填空(10分,每空2分)
①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生于忧患, 。(《<孟子>两章》)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④苏轼《浣溪沙》一词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尚能西”的意思是 ,这句表达了词人 的人生态度。
五、(共18分)阅读读下面文章,完成l3-16题。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杨绛
⑴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⑵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 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⑶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锺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锺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⑷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锺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锺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⑸锺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锺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⑹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锺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⑺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 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⑻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⑼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⑽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⑾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 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⑿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⒀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⒁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⒂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⒃“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13、结合第⑵段的内容,说说你从“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中读到了怎样的语意?(4分)
14、你从文中划线的两句话中分别读出他们怎样的人格品性?(4分)
①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② 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
15、作者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其实后一句中的“快乐”和“烦恼、忧虑”在文中是有所指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指什么?(4分)
16、作者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结尾却又说“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为什么?请解释作者这样说的缘由。(6分)
六、(共8分)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班级要开展“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你们学校准备以此为主题,进行一系列校园专题 活动, 请你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为此次专题活动设计两条合理建议。要求:根据示例,从目的、方式等角度将每条建议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清楚。(4分)
示例:为了弘扬汉民族独创的书法艺术,开展“汉字书法艺术鉴赏”的小型研讨会
18.你们班级在本次活动中,需要就“硬笔书法活动”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中需要讲明写好硬笔书法的必要性,请写一段话,将“中国人练习硬笔书法的必要性”这一内容表达出来。(字数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青年才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在我成长的许多重要节点上,父母给予我的往往都不是我当时最想得到的,例如,在我一次受了同学欺侮气呼呼的回到家时,母亲一边给我包扎伤口,一边引导我要与人为善,以德报怨;在我为填报志愿一筹莫展时,父亲将我高中三年的社会实践成果和我所心仪的几所学校的专业情况放在我书桌上,引导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我准备创业时,父母将多年的积蓄用来替他们自己办好了养老和医疗保险,引导我过多的依赖会让人丧失斗志……现在想来,当时父母给予我的也是关爱,而且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关爱,正是这种关爱在一次又一次的为我的成长引路。
展开余下试题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关爱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呢?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2016年秋黄陂区部分学校十月联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2、C 3、B 4、A
5、C(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与现在差不多。)
6、D(学生也会进行自我评价)
7、D(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义塾),得到进一步发展。义学是免费的,解决穷苦人家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可视为古代的“希望小学”。)
8、C“辟”通“避”,躲避 9、B 10、D
11、能捉住老虎却不能捉住猫,难道真是遇到大敌勇敢遇到小敌怯懦吗,也是分量不相当罢了。
12、①烈士暮年 ②死于安乐 ③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尚且能够向西边流淌 乐观
13、我们家中三人相互关心,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尊重。(4分)
14、①女儿钱瑗工作的认真、能干、敬业,责任心强;②丈夫钱锺书淡泊、自由。(4分)
15、“快乐”指我们仨相聚,相守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烦恼和忧虑”指的是丈夫和女儿的生病与逝去,我们仨失散了,家没有了。(4分)
16、说“是最平凡不过的”,是从家庭组合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仨由夫妻加女儿构成(2分);说“是不寻常的遇合”,是从家人相处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仨朴素、单纯、淡薄、互帮互助、快乐。(4分)
17. ①为了体验书法艺术的特殊魅力,养成一的良好兴趣爱好,开设书法课作为校本课程;
②为了宣传书法的艺术,开展书法教育普及和推广工作,积极推进“书法家进校园”的活动;
③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书法竞赛;
18、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基因,饱含劳动人民的智慧。书为心画,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不仅是个人在文化修养方面的荣耀,更是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尊重。我们倡议:练好汉字书法,陶冶高雅情操;传承民族文化!
19、略(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沂州山势险峻,所以多有猛虎,县令经常命令猎户捉捕它。往往反而被虎所吃。有一个名叫焦奇的,陕西人,投靠亲戚没有遇到,流浪暂时居住在沂州。焦奇一向神勇无比,他夹着千佛寺前面的石鼎,飞腾跳到大雄殿左脊,所以称他为焦石鼎。焦奇知道沂州山岭多有虎,每天步行进入大山,遇到老虎总是徒手搏斗杀死它,背着老虎回家,像这样是经常事。
一天焦奇进山,遇到两只老虎带着一只小虎。焦奇性起,连着杀死两只虎,左右肩各背负一只大虎,并且把小虎活捉然后返回。众人都躲的远远的,而焦奇却谈笑自若。有一个富人,钦佩他的勇敢,设筳款待他。焦奇在座位上,自己讲述他平时捉虎的情形,听的人都变了脸 色。而焦奇更加夸大其词,嘴里大讲特讲手上指指画画,洋洋得意。突然一只猫,登上筵席抓食物,腥汁淋漓满座上,焦奇以为是主人的猫,听任它大嚼而去。主人说:“邻家孽畜,竟然如此讨厌!”不一会儿,猫又来了。焦奇急忙起身出拳打它,座上的菜肴全都倒碎了,而猫已跳趴在窗户角落。焦奇大怒,又追打它,窗棂全裂了,猫一跃登上屋角,目视眈眈看着焦。焦更加生 气,伸开胳膊拿出擒拿的动作,而猫嗥的一声,摇着尾巴迈着慢步,跳过邻居家墙而离去,焦奇无计可施,面对着墙呆呆望着罢了。主人拍手大笑,焦非常惭愧地走了。
能捉住老虎却不能捉住猫,难道真是遇到大敌勇敢遇到小敌怯懦吗,也是分量不相当罢了。装牛之鼎,不能用来烹小鱼,千斤之弩,不能用来射鼷鼠。怀材的人应该知道,用材的人更加应该知道了。 (60.180.1.220)
上一篇:
安徽省阜阳市颍河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