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86  2016-10-1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6]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Ⅰ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即乡中贤明士绅,是取得了一定功名的读书人(即学绅)和居乡的官员(即官绅),他们具有很高的声望并受当地人敬重。“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士大夫”是指有功名,“居乡者”是其限制条件。言外之意,乡贤不能是在职官员,而必须是卸任(退休、罢官、丁忧等)回乡的官员。财富和地产本身不是士绅身份的充分条件,庶民地主不论拥有多少土地也不属于士绅集体。
自秦朝以来,中国历朝都实行郡县制。在地方政府中,县级衙门就是最小的行政单位;中央王朝向地方派遣的官吏到县级为止,正所谓“皇权不下县”。理论上讲,知县代表朝廷直接管辖全县所有事务,“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 综”,但偌大的一个县,地域既广,人口众多,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凭县令一己之力全面管理当然不现实。因此,借助乡贤之力成为必然之举。
乡贤之所以能成为县令与百姓之间的中间人,不仅因为乡贤拥有崇高的声望,还因为他们具有普通百姓不具备的特殊身份和资本。
首先,“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与平民百姓不同,士绅可以自由拜见官长,且不必行跪拜之礼。尤其是官绅,甚至不在当地司法的管辖之下,也不受常规司法程序的约束。乡贤的特殊身份为调停官府和百姓之间的矛盾纠纷提供了便利。其次,不论是学绅还是官绅,都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在科考时代,对于学绅而言,既与考官建立了师生关系,又与同科及第者有同年之谊。官绅更甚,不仅拥有学绅的人 脉关系,而且,还有上下之属、同僚之好等。这样的人际关系网使乡贤即使身退林泉、隐居故里,依然拥有巨大能量。还有,乡贤阅历丰富,尤其是一些退居乡里的官绅,他们先前就是官员,几十年的宦海生活累积了大量的处事经验。实践证明,由乡贤主管或监造的公共工程和公共福利事业,其效果比各种胥吏(县令任命的办事人员)的管理要高明的多,而其成本却要比胥吏们低。丁日昌曾说:“绅董若有侵渔,尚惧清议之持其后,差役则唯利是图,非清议所能动心……弟里居时,每见孤贫、育婴、恤嫠诸善举,由绅董经管者,虽不能滴滴归源,尚有七八成可归实济。由书差经管者,则账房分十之二三,杂务门上分十之二三,书差又复侵渔十之三四,穷民所占实惠,不过一二而已。”与唯利是图的胥吏相比,乡贤鉴于“清议”,至少还有几分敬畏之心,百姓能获得更多实惠。再有,乡贤通常拥有雄厚的财富资本,衣食无忧,无需像胥吏那样明目张胆地向百姓敲诈勒索,在一定程度上与百姓拉近了距离。
乡贤“生于斯,长于斯”,对当地的风土习俗,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非常熟悉,处理百姓的事情,他们驾轻就熟。社会体制结构也因此为乡贤参与管理提供了契机。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乡贤是不可缺少的中间人。事实上,百姓也对他们充满了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成为百姓解除困境的重要介入者。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贤的声望皆来自其“学绅”或“官绅”的身份,庶民地主即使更有财富,也不能具备。
B.在职官员虽然都是有功名的“士大夫”,却因不满足“居乡”的条件,不能被称为“乡贤”。
C.知县由中央政府委任,受命管辖全县所有事务,但因为事务繁杂,知县不可能独挑重担。
D.乡贤虽有官方背景却不担官职,并非普通百姓却受百姓敬重,是官民间不可或缺的中间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乡贤身份特殊,享受多种特权,,甚至能不受县令管束;同时,他们在乡 民中享有很高声望,这便于他们调解官民矛盾。
B.乡贤可以通过师生、同年、僚属等人脉关系掌握一定权力,又有丰富的官场处事经验,很适合帮助县令监管公共事业。
C.乡贤受道德约束,通常不会直接勒索百姓,又能给百姓解决困难,带来实惠,因此乡贤常比胥吏更得百姓信赖、敬重。
D.乡贤因熟悉当地风土习俗、社会关系而在处理乡里事务时独具优势,这令他们参与乡村社会的管理成为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建社会中存在庶民地主捐买科举功名或者荣誉官职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因此提升政治地位,享受某些特权。
B.理论上,县令代表了中央政府的利益,乡贤代表了乡民的利益,如果他们出现矛盾冲突,乡贤将为乡民争取利益。
C.对县令而言,胥吏唯利是图虽然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甚至激起百姓不满,但胥吏毕竟是由自己选任,其作用不可替代。
D.在当今社会,乡贤赖以生存的传统乡村社会体制结构已发生改变,乡贤的地位和对百姓的重要性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待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偪狭,于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①,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遂施行。正始中,为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②,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正元中,毋丘俭、文钦反,毓持节至扬、豫州班行赦令,告渝士民,还为尚书。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涎。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放,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惠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十三》)
【注】①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②干戚服有苗:舜帝手持干戚舞蹈而使有苗氏臣服 退舍纳原寇:晋文公守信退兵而使原地乱民投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诞举淮南之地 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B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C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D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意是马驾的车,后也专指帝王出巡时所乘的车,文中用来代指君主。
B.“轫”指绑缚于战车上的兵器,既起装饰作用,又能区分职级。“动轫”指发动战争。
C.“大将军”是三国时期国家的最高军职,其内秉国政,外专征伐,常由权臣担当。
D.“惠侯”中的“惠”是谥号,“侯”是爵位。谥称“惠侯”是朝廷对钟毓的褒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毓聪颖机智,长于谋略,在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他劝阻魏明帝率军亲征,认为这样得不尝试,不如镇守后方以作后援。
B.钟毓 关心百姓,体恤民艰,他在担任黄门侍郎时曾劝谏皇帝不可耽于逸乐,不可在灾年兴修宫室,而应让百 姓务农开荒。
C.钟毓见识高远,却不得曹爽信任,担任散骑常侍时,他写信劝阻曹爽增兵伐蜀,却不被采纳,后又被贬出朝廷,担任地方官。
D.钟毓审时度势,能换位思考。诸葛诞造反后,他力主以重兵平叛,得到采纳。司马文王(司马昭)派遣他统率军队前去平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5分)
(2)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 归①
杜 甫
苔径临江竹, 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 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 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 吾生亦有涯。


展开余下试题此身醒复醉, 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杜甫由闵州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8.本诗“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两句历来为人称道,前人评论其“似拙实巧,天然工妙”。请赏析其巧妙之处。(5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描写暮春时节之景、感慨人世间聚散离合之悲的两句是“ ,
”。
(2)杜牧于《赤壁》一诗中,借眼前“ , ”引出三国旧事,感叹朝代兴替,世事变迁。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两句,运用典故表明诗人虽然仕途失意,仍然希望得到朝廷信任。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她第一次来,在他办公室窗外面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去,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碎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开了虚掩的门。
她进来了。她的动作比她脸上的表情要轻快许多,她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说。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的脸上有点吃惊,又有点喜出望外。
“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道。
“哦……那我去拿袋子来装。”她小跑着出去了。
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根拖把。
“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她走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整个这个突然出现的收废纸的女人,太像他已经去世近十年的母亲了……
她突然出现之后,他留了心,以后别人来收旧报纸,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他心里有了份奇怪的牵挂,屋角的报纸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她算是个灵活的女人,机关单位的门房其实是很难对付的,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有办法混进来。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人家的过道上堆满了旧报纸,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来的刘海,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机关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突然有点不好意思,很快地走开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他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她的手里拄着拖把,倚靠在门侧,跟机关工作人员在聊天。她的谦卑和勤奋渐渐征服了冷漠的机关小职员们,她几乎包揽了整个机关大院的废品收购业务。他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有时抽着烟,思绪突然就飘远了。有时,她迎面走来,他却故意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那么尊重,“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亲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的废品收购生意越做越顺,他看到她已经购置了一辆有些破旧的三轮车。这是要过年的时候,机关各单位大扫除,清理出来的旧报纸和其他废品特别多。她忙了几天,每天都载着一大车满满当当的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最后一天,她带了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他默不作声地点起一根烟,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他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是跟他长得一点都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吁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来时,三轮车子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废品杂物的三轮车被门房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颇为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情绪有些激动。
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一时有些发蒙。他看到了她身后的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他捕捉到了那泪光中潜藏着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去了 ,那个孩子跟在后面。她骑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他慢慢地落在了后面。
他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他上班的第一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我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
“啊,你说什么?”他的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之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摘编自《大家》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他总是能在收废纸的女人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但当看到她的儿子跟自己长得一点都不像的时候,既有点失望,又有些释然,这反映了他复杂矛盾的心理。
B.小说明暗线交织,表面上写收废纸女人的酸甜苦辣人生,实际上借她的故事来呈现“他”的成长历程,这使得小说含蓄而饶有韵味。
C.“他”心性敏感,虽然牵挂着收废纸的女人,但因害怕机关同事说闲话,又害怕女人影响到自己的前程,所以有时会故意躲开她。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讲述了一个让人酸楚的故事,反映了机关公务员真实而残酷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人性善与恶的矛盾冲突,批判了官位对人性的异化。
E 新来的保安是本文一个重要角色,他尽职而势力,他向“他”道歉是本文情节转折的一大关键,是促使“他”赶走收废纸女人的导火线。
(2)小说中收废纸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3)小说以“阿弟”为题目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当中。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为人但有真性情
——怀念王瑶师
陈平原
先生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弟子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半个月来一直恍恍惚惚,直到追悼会归来,才确信大树已倒,烟斗不再飘香。记得曾与先生谈起陶渊明的自撰挽歌,先生十分欣赏:“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只是学生不肖,无法达观,也未能忘情,只能借此等世俗文字略表心意。


展开余下试题当年在广州念书,曾听过先生一次演讲,内容并没听清(先生山西口音很重),只是为先生那口衔烟斗 怡然自得的神态以及那“莫明其妙”但确是发自肺腑的朗朗笑声所征服,就此决心北上求学。那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老学者,能于大庭广众中如此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足证其胸襟的坦荡以及充分的自信。五六年来追随左右,令我感叹不已的,主要还不是先生的博学深思,而是先生的“真性情”。有学问者可敬,有“真性情”者可爱,有学问而又有真性情者可敬又可爱。此等人物,于魏晋尚且不可多得,何况今日乎?
先生的治学道路,正像他正在编撰的论文集副题所示:从古代到现代。先生早年治中古文学卓有成就,50年代初撰《中国新文学史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开创者。其中的“魏晋风度”不只是先生的治学范围,更是先生的立身处世之道。先生客厅里挂着鲁迅《自嘲》诗手迹和题有《归去来辞》的陶渊明画像,可作为其精神、情趣的表征。
我从先生念书数载,最大的收获并非具体的知识传授,而是古今中外经史子集“神聊”,谈学问中的人生,也谈人生中的学问。在我看来,先生的闲谈远胜于文章,不只因其心态潇洒言语幽默,更因为配合着先生的音容笑貌,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听先生聊天无所谓学问非学间的区别,有心人随时随地皆是学问,又何必板起脸孔正襟危坐?暮色苍茫中,庭院里静悄悄的,先生讲讲停停,烟斗上的红光一闪一闪,升腾的烟雾越来越浓——几年过去了,我也就算被“熏陶”出来了。
先生爱喝酒,但似乎量不大,也未见先生醉过。大前年春节,先生留几位在京的弟子在家里吃饭,听说我不会喝白酒,先生直摇头:“搞文学而不会喝酒,可惜,可惜!”四十多年前,先生撰《文人与酒》一文,曾引杜甫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八六年先生为陶渊明学会题辞,又引录了这首诗。先生“诗”不大作,“酒”却是常喝的。整天醉醺醺自然不足为法,可“终年醒”者也如陶令所讥笑的“规规一何愚”。
学术上先生相当宽容,只要能言之成理就不再苛求。可对人生,先生却并不怎么宽容,甚至可以说有点峻厉。几十年风风雨雨,多的是恩恩怨怨,先生不放在心上,并非健忘,而是推己及人,感叹“我在那位子上也许也会这样做”。可理解人性的弱点并不等于泯灭是非,先生谈到有些人和事时声色俱厉,就因为其并非“身不由己”,而是“人品问题”。先生喜欢品评人物,也喜欢谈论轶闻琐事,不是因其有趣,而是安危显大节,琐事见性情。先生往往于一些并不怎么起眼的小事中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趣味和才情,而且确实有先见之明。我相信先生此等“识鉴”的本领是从魏晋文人那里学来的。先生喜欢把深刻的生活感受凝聚成甚具幽默感而又容易记忆的简短句子,这除了自身的敏锐和机智外,我相信跟《世说新语》的影响不无关系。多少人一辈子说不出一句属于自己的有意思够水平的“好话”,先生却留下那么多耐人咀嚼的妙语,怎能不令人羡慕?
先生为人坦荡、达观,但又有点高傲、任性,有时甚至近乎专断——这一点子女及弟子的感受可能与外人不同。先生明显“内外有别”,对一般朋友和客人注重礼节,可对子女和弟子却从不讲客套,批评起来一点不留情面,不只一个弟子被当面训哭。先生从不当面夸奖学生或者问寒问暖表示关心,似乎高傲而又冷漠;但大家都知道先生很有人情味,只是不愿表露。先生常暗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当面偏又装得若无其事,决不允许向他道谢。
今年5月7日是先生七十五诞辰,我曾戏拟了一副祝寿的联语:“清茶三盏纵论天下风云说了自然白说,烟斗一根遍打及门弟子挨过未必白挨。”如今,先生走了,再没有人拿着烟斗敲打我们这些没出息的及门弟子了。
  八九年岁末于北大畅春园
【相关链接】
①在上世纪50年代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先生终日战战兢兢,但却坚持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从未放弃。
——钱理群《从痛定中挤出的回忆与理解》
②凡有机会与先生接触过的人,大概都为他那机智的谈吐,诙谐的语言,豁达的气度,潇洒的风姿以及极有特色的、可以称之为“王瑶之笑”的笑声所吸引。
——钱理群《从痛定中挤出的回忆与理解》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这篇悼念师长的文章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方面生动地描摹出恩师王瑶的生活片段、治学特点和精神风貌。
B.作者跟随王瑶念书,最大的收获得于闲谈之中,这种闲谈看似随意,但作者认为因融入了王瑶的学问和人生而远胜其文章,使学生获益颇多。
C.从王瑶客厅挂着题有《归去来辞》的陶渊明画像到他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人格的肯定及对世俗规矩的不屑。
D.王瑶“内外有别”,对外人注重礼节,是他不愿袒露内心,呼应“高傲”;对内不留情面,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呼应“任性”。
E “烟斗”在文中多次出现,它不仅是王瑶生活中必需之物,也承载着他的性情与学问,在学生那里,“烟斗”甚至已经成为老师的象征。
(2)王瑶有怎样的治学态度?请概括并结合材料分析。(6分)
(3)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6分)
(4)“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率真任诞、清俊脱俗的行为风格。这种风格在王瑶身上如何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科举考试创设之初,制度并不完善,因为没有“糊名”“誊抄”等防作弊手段,考官若要上下其手,可谓易如反掌。
②在这次火灾中,消防战士不仅冲到最前线灭掉大火,还细心地安慰受到损失的百姓,为他们送水送饭,真可谓无所不至。
③正在执勤的小区保安,突然看到有人晕倒在马路上,他便快速跑过去,七手八脚把晕倒的老人扶到了阴凉处休息。
④这次端午龙舟比赛中,为了争取夺冠,队员们都卯足了劲。他们龙腾虎跃,观众欢呼呐喊,场面甚是壮观。
⑤这个研究所培训出来的科技人员实力坚强,如果能再配予先进的精密设备,那真可谓是如虎添翼。
⑥某些网络写手创作的段子,虽然常常得到粉丝疯狂的点赞追捧,实际上却格调低下,难登大雅之堂,实为不刊之论。
A.②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⑥D.①④⑤
14.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全国上半年CDP数据近日出炉,截至7月21日,已有21个省市公布了本省的数据,其中重庆表现最佳,上半年增速高达10.6%。
B.今夏南方26省暴雨引人注目,各大媒体不仅争相运用直播、VR、可视化图表等方式进行报道,而且各级领导也深入抗洪第一线指导救灾。
C.美国(财富)杂志发布2016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据这份最新榜单显示,中国有多家房地产企业首次入榜,成为入围房地产企业数最多的国家。
D.谁指引着大众阅读趣味的方向?媒体是否应担负起正确引导大众的责任?在这个大众传媒的时代,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第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