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04 2016-10-2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4]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
语 文
命题人:刘江华 审题人:李仲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诗选注》选择的标准很严格,甚至可以说有几分苛刻。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大模大样地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这真是割爱;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这类作品就仿佛走了电的电池,读者的心灵电线也似的跟它们接触,却不能使它们发出旧日的光焰来。我们也没有为了表示自己做过一点发掘工夫,硬把僻冷的东西选进去,把文学古董混在古典文学里。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么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事实上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地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
我们在选择的过程里,有时心肠软了,有时眼睛花了,以至违背这些标准,一定犯了或缺或滥的错误。尤其对于大作家,我们准有不够公道的地方。在一切诗选里,老是小家占便宜,那些总共不过保存了几首的小家更占尽了便宜,因为他们只有这点点好东西,可以一股脑儿陈列在橱窗里,读者看了会无限神往,不知道他们的样品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大作家就不然了。在一部总集性质的选本里,我们希望对大诗人能够选到“尝一滴水知大海味”的程度,只担心选择不当,弄得仿佛要求读者从一块砖上看出万里长城的形势!
《全唐诗》虽然有错误和缺漏,不失为一代诗歌的总汇,给选唐诗者以极大的便利。选宋诗的人就没有这个便利,得去尽量翻看宋诗的总集、别集以至于类书、笔记、方志等等。而且宋人别集里的情形比唐人别集里的来得混乱,张冠李戴、挂此漏彼的事几乎是家常便饭,下面接触到若干例子,随时指出。譬如,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一有一首《竹里》绝句:“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李壁在注解里引了贺铸《题定林寺》诗“破冰泉脉漱篱根,坏衲犹疑挂树猿;蜡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还说王安石“见之大称赏”,因此贺铸“知名”,《竹里》这首诗“颇亦似之”。评点这部注本的刘辰翁和补正这部注本的姚范、沈钦韩等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知道李壁上了人家的当。这首《竹里》其实不是王安石所作,而是僧显忠的诗,经王安石写在墙上的;其次,贺铸作《题定林寺》诗的时候,王安石已死,贺铸也早在三年前哀悼过他了。王安石的诗集是有好些人在上面花过功夫的,还不免这样,其他就可以推想。清代那位细心而短命的学者劳格曾经把少数宋人别集刊误补遗,尽管他偏重在散文方面,也总是算为这桩艰辛密致的校订工作很审慎地开了个头,现在只要有人去接他的手。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下列关于《宋诗选注》选诗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化用典故,但不能是掉书袋,不能为了展示或炫耀作者的博学而故意地运用典故成语;典故必须活用,化腐朽为神奇,注入诗人自己的情思与灵魂。
浏览完整试题
B.在艺术形式上一定要具有诗的特征,符合诗歌的格律;全篇整体的结构布局、语言表达以及诗意要相对匀整,未必一定要有流传千古的名句,如果有自然更好。
C.在当时受到读者的青睐,甚至广为流传的作品肯定是好的,但是,还得要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让现代的读者在阅读之中也能够感受新鲜而丰富的美感和共鸣。
D.在语言形式上必须符合诗歌的格律,表现手法上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所表达的诗意是新颖的、鲜活的、真切的,抒发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选诗的标准是客观的、明确的,但是,因为感情因素的干扰,因为鉴赏能力的不足,常常也可能会把一些不太优秀的作品选进来。
B.大诗人的作品丰富而且质量上乘,但是选录的作品未必就很多;而小诗人的作品不多但是也可能质量很高,自然必须选录。
C.对于大诗人的作品,因其质量高、数量多,不但要审慎遴选,还要尽可能地多选,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大诗人的整体水平与风格。
D.为了充分地展示一个时代的整体水平与风貌,在可能的情况下,诗选应尽量多地搜罗一个时代的诗人哪怕是无名诗人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研究不能忽视那些被人遗忘的僻冷的作者和作品,要对那些无名的甚至僻冷的作品进行“开发”,作新颖而丰富的阐释,使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B.广为流传的一些文学掌故,大多生动有趣,往往也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但是有些并不可靠,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事实去考稽、甄别和遴选。
C.真正好的诗,最主要的是要有诗的特质,要运用诗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对特定时代特定生活的独特而新鲜的感受,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D.编辑一个时代的诗选,有可资借鉴的选集固然是好事,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总集、别集以及类书、笔记、方志等种种资料之中去发掘、验证和选择。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比真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古代典籍:《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D.“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浚志向远大。曾在盖房时,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以备容下长戟幡旗,受到众人的嘲笑。
B.王浚严明法令。王浚任巴郡太守时,因张弘杀害益州刺史皇甫晏,被调任广汉。他将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工作得力。武帝谋伐吴时,他受命大造连舫大船,巨船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开通向四方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王浚敢于进谏。武帝谋划伐吴之事,但朝廷百官却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力主伐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译文: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邓剡①
展开余下试题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句中“凉”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辛勤劳作、天天早起晚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要达到千里之遥的目标,必须持之以恒地一步一步地积累。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洋溢着欣赏春日里黄 莺和燕子活动状态时的欣喜之情。
乙 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读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声。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
“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黑孩——黑孩—— (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注:《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于1984年冬天,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黑孩儿跟着同村的小石匠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黑孩砸过石头,到铁匠那去拉风箱,小铁匠不仅让黑孩儿高强度的干活,还时常指使黑孩儿去偷工地附近的农场的地瓜和萝卜。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铁匠自称是杂技英豪,还叫黑孩去拔萝卜,可见小铁匠骄傲自负,倚老卖老,与黑孩的淳朴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铁匠随意就叫黑孩去偷萝卜,根本没想过这样做对小孩子来说究竟对不对。文革的到来造成了农村价值体系的崩溃,人们已经找不到平常支撑自己生活的某种东西。
C、小说运用现实主义艺术手法,通过对小黑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众不幸而无奈的命运的关注,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D、老头子发现黑孩偷萝卜后,不客气地揪着他,队长对他又打又踢,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人情的冷漠,人们没有一丝温情可言。
E、小说后面还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这一细节有很深的含义,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无所谓的态度。
(2)小说开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6分)
(3)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形象。(6分)
(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透明的红萝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的名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展开余下试题
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和终生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以见傅先生学术路线与德国学派的渊源。
③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历史归根结底乃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乃是通过心理的这一环节。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有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时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也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大多数同学的主流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 化家为国 ,现在是 化国为家 ”,“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立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 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 ,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
相关链接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一二一”运动中,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C.傅斯年面对战局动荡、经济崩溃的局面,尖锐指出宋子文与人民为敌,“化国为家”,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2).作为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
(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6分)
答:
(4).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答: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
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己熟视无睹。
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习焉不察。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③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习以为常,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④每当夜幕降临,漫步西子湖畔,灯红酒绿,笙箫繁奏;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⑤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恶劣,五风十雨,需要有新的政策选择,才能实现持久的增长。
⑥刹住“四风”,不仅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马看花,同样也需要群众举报监督的“锦上添花”。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
上一篇: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丹阳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