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85  2016-10-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5]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考试开学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注:卷面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 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浏览完整试题(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口语进入文学领域,但诗歌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B.“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C.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D.《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俗人和一部分雅人的肯定。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B.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C.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D.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如《西厢记》和《水浒传》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B.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C.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D.作者认为经过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多多少少变了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但雅俗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B.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C.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D.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旬月”是十天至一个月之间,指较短的时日。朱然平讨山贼旬月而定,足见行动迅速。
B.“擢”指提拔、升进宫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拜”“除”“迁”“谪”“转”“徙”“改”“补”等,其中“拜”“除”都指授予官职,“迁”“谪”都指贬官。
C.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节”,即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孙权授予朱然兵符,说明对其非常信任。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有勇有谋,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B.朱然与孙权旧相识,情谊深厚,孙权很赏识他并委以重任。他曾擒获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屡立战功。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由此声名远播。
C.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D.朱然胆识不凡,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事先发觉马茂有负国恩、怀奸诈之心。并上表孙权对取得胜利稳操胜券,后来果传捷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2)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11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 隔岸烟芜一望赊。


展开余下试题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 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笃信佛教,仕途失意后终身不娶不仕。 ②翡翠:翠鸟。 ③绷:布幅。
8.本诗颔联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都在写鸟,但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按照要求写出相应的诗文中的语句。(每空1分共6分)
(1)《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 , 。
(2)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 。
(3)《送东阳马生序》写自己求学之艰的:①衣: ②行: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塞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塞德斯说:“请给我10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稿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都交给了梅塞德斯说:“给你。”
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梅塞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其时,梅塞德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末了东赊西借,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和梅塞德斯手拉手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当他们行至某个街角,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天清晨,马尔克斯夫妇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坐在临街的位置上,马尔克斯不经意地朝外面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居然明晃晃地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指着那人的篮子,半天说不出话来。梅塞德斯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他们明白,《百年孤独》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视为生命。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每天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出版商,甚至还有好心的读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有人甚至寄给他求爱信,弄得他哭笑不得。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上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对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地高度一致。这客观上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就不会写小说了”。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以莫言为例,他的中后期作品主要写本土内容,将注意力转向本土资源,甚至来源于童年时期听过的神怪故事。这并非简单模仿,用莫言的话说,他是在跟马尔克斯搏斗,这种搏斗既为摆脱其影响,也为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替民族发声、替民族治病、承担国家道义的雄心壮志。
相关链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摆着一本《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夫妻俩都很激动,他们意识到《百年孤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B.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创作完成《百年孤独》,实际用了18个月,因为多出了8个月,造成梅塞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
C.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作品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关注他作品的形式,后来才慢慢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精神诉求。
D.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宁安。
E.作为被全世界认可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孤独》而举世闻名,获得诺贝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显示其创作生命依旧旺盛。
(2)马尔克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百年孤独》诞生的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马尔克斯“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将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 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 的那一天。


展开余下试题④时间真如 ,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B.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C.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D.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被誉为中国当代杰出科幻小说之一的《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常吃猕猴桃可以美容、防止癌症发生、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胆固醇、帮助消化等功能。
C.习近平出访10天,到访3个国家,辗转7个城市。国外媒体评价,此访不仅会对亚太、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更会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里程碑。
D.随着申办2022年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1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的一组是(3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①②⑤⑥④ B.③②④⑥⑤①
C.④③②⑥①⑤ D.④①③②⑤⑥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分)
要全面了解孔子,必须通过“六经”。具体说,通过“六经”,我们了解到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王道。而 ①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人道中最高的忠恕之道。自宋明以来,特别是现在,人们普遍只是通过《论语》来了解孔子,而不是通过“六经”来了解孔子,这就导致 ② 。实际上,若全面地了解孔子,就应该把孔子当作圣王来看待。孔子不仅仅是道德崇高的圣人,更是参通天地人的圣王。故 ③ ,更是王道。

16.下面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个别人怀疑和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斗争情节的奇谈怪论,混淆了视听,抹黑了英雄。葛振林回忆在山上拔萝卜吃的故事.有的人引申到八路军的纪律作风问题。无独有偶,之前,网络上也有对英雄邱少云事迹真实性的低毁,用振振有词的所谓“生理学”说辞诠释这种“低毁说”引爆了一直以来引而不发的思想“燃点’,一互联网’‘颠覆观”背后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过度反思”所掩盖的文化不自信和价值观危机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

高三开学考试答案
1.A.文学领域以文言或雅言为主。第三段表明虽然白话进入文学,但是仍以雅言为主。
2. D.第二段,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
3. B.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
4.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浏览句子所在的语段,把握整体的语境;然后诵读划线的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这段话是叙述事情,意思是“率领步兵、骑兵六千人截断朱然的后路,朱然在夜间出击,军队反而取得了胜利。在这之前,归义人马茂怀有奸诈之心,被发现后诛杀了,孙权非常愤怒”,考生可以结合前后语境把握事件的内容,可以抓人名“然”“归义人马茂”“权”。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项,“迁”指贬官错,“迁”指官职变动,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

6.C试题解析:C项,“无人能比”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意即功臣名将这个时候还健在的只有朱然,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朱然受到的恩宠,而且原文还说“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7.(1)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间隙攻破了魏军两座军营。(译出大意给2分,“晏如”“厉”“伺间”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朱然身高不满七尺,气度不凡,品行高洁。每次在战场,面临危急情况能够镇定自若,更是超过一般人。(译出大意给2分,“盈”“气候”“尤过绝人”,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雨”,名词作状语;“晏如”,镇定自若;“厉”,激励;“伺间”,趁间隙。第二句中,“盈”,满,足;“气候”,气度;“尤过绝人”,更是超过一般人。
8.俞诗写翡翠和鹭鸶鸟的“闲”居,刻画鸟栖宿的状态,是静景;王诗写月下鸟鸣,着意于写声,是动景。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或以静衬静);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
9.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摹了一幅静美恬淡的水村图,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尾联抒怀(直抒胸臆),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10. (1)《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送东阳马生序》写自己求学之艰的:①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1.(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