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77 2016-10-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7]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邵东三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中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 李友云 电话624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①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②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④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眼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⑥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误区”的一项是(3分)( )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C.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D.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中国城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不断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中国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恋,抱残守缺,不会广采博纳,那就无法得以发展。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外来文化的涌入是“文化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表明中外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冲突。
B.诸多专家学者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传承,缺少学习、创新,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有局限性。
C.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影响来看,当代具有“文化焦虑”感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学习鲁迅、胡适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眼光和意识。
D.中华民族文化是整合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因此专家学者应致力于儒家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注】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4.对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其文辞 壮:壮观、壮美。
B.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
C. 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到达。
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B.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C.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D.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躬诣”有多种含义,古代下级面见上级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亲自去的意思。
C.“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文中借指所管辖的地方。
D.滕王阁与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朝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元好问①
今古北邙山②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③。
①元好问:金末元初文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
②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③穷通:困厄与显达。
8.作者是怎样诉说自己“幽怀”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句是“ 。”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 , ”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 , 。
展开余下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卖 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前面就到了!”他这才把羊绳交给“鸭舌帽”。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把它捆扎上了。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叔的心里酸酸的。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块,后天好去下家沟顺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女人把留给小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随后,六叔把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早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可他,还是卖给“小刀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抹起泪水。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刀手“鸭舌帽”对待羊羔的凶样让六叔不寒而栗,也与六叔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望而知,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
B.六叔夫妇十分怜惜自己饲养的羊和羊羔,但儿子上学的需求、柴米油盐的支出、礼尚往来的人情,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窘迫。
C.卖与不卖是一个让六叔无比纠结的问题,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也深陷于这种纠结中,也不断地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忧。
D.“抬起衣袖,抹起泪水”,极富生活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为可预见命运的羊羔而伤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作者惜墨如金,颇有写意之神韵。
E.虽然作者在语言上并不浓墨重彩,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使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雅洗练。
⑵小说的开头划线段落很有特色,说说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分)
⑶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6分)
⑷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移动宣布,4G用户数已突破1亿户,联通和电信________。
②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感到不满的是,在美上市的中资公司爆出会计丑闻时,因为中国法律问题,美国有关部门对中资公司的监管_______。
③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君主赵昧的陵墓堪称史上防盗最好的帝王陵,盗墓贼只能_______ 。
A.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B.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C.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D.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游戏规则的创新性工作,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发展、改革与继承。
B中国互联网协会6日发布《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指出,截止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再创新高,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366.5兆。
C.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将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国平均每千瓦时降低3分钱,打出去产能、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结构性优化的“实招”。
D.精准扶贫,是为了脱贫。要完善贫困对象,建立电子档案,按照“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实行动态管理。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②①③④⑥⑤B.④①②③⑥⑤ C.④②③①⑥⑤ D.②③①⑤⑥④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6.简单叙述下图内容,并阐述其寓意。(5)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林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在寄生虫疟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及团队身上体现着许多可贵的精神,例如:
(1)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2)“大家都没有考虑名利,把谁做的更多成绩进行汇报,是‘大协作’。”
(3)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感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些。”
屠呦呦及团队身上体现的这些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邵东三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①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②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④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眼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⑥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误区”的一项是(3分)( )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C.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D.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D(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中国城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不断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中国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恋,抱残守缺,不会广采博纳,那就无法得以发展。
2.A(不断消失的原因是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外来文化的涌入是“文化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表明中外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冲突。
B.诸多专家学者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传承,缺少学习、创新,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有局限性。
C.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影响来看,当代具有“文化焦虑”感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学习鲁迅、胡适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眼光和意识。
D.中华民族文化是整合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因此专家学者应致力于儒家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
3.D(致力于儒家文化错,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作者观点,汉族的民间文化也不应漠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
上一篇: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涟源一中等五校2017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