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18  2016-10-3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8]
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玉山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郭晓瑾 审题人:徐淑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浏览完整试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C.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2、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D.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D.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日:“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 诣:前往 B.再迁太常博士 再:又
C.欧阳修复言其鸷武 鸷武:勇武 D.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寻:不久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B.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旨毛遂自荐。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多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他到宰相那里陈述救治之策;他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元昊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5分)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此句暗喻黄几复善“治国”。
8、 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5分)

9、 这首诗意蕴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展开余下试题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眄庭柯以怡颜。
(2)渔舟唱晚,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不过数仞而下, 。
(4) ,知来者之可追。
(5)定乎内外之分, 。
(6)穷且益坚,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辈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产,晚年生活优渥。她的儿子黄先生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有一天,黄老太太上门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她说着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形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揭开包巾,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掀开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支金簪,样式并不花哨,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这支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
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那不孝的儿媳妇偷走。”
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把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支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我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支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她不曾有过一句怨言。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说:“这支簪子是阿祖(曾祖父)的阿祖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宣告了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升为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了黄老太太一再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的原因。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抽屉中找到当票。于是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霸占他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到我这里当吗?你和你妈妈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回去跟你妈妈好好商量。”
听到我这番话,黄先生气得破口大骂,后来连附近的警察和里长都来打圆场。他们把我拉到一边,低声劝我把金簪交给黄先生得了,但是我坚决不答应。
没想到当天晚上12点,黄先生竟再次来到店里。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她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我不止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我觉得你太太不像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着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我妈妈就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眼光比我准,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证明他心防已开,因此我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来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
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
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选自《29张当票》,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介绍了黄老太太的家境,和下文写她的儿子黄先生在黄老太太生病时就急于赎回金簪的贪婪构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细节描写细致生动,别具深意,如写黄老太太那个装金簪的木盒“摩挲得发亮”的细节,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我”受到黄先生的斥骂,甚至不顾警察和里长劝说,也坚决不让黄先生赎回金簪,这说明“我”是个固执、不知变通之人。
D.“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写出了黄先生对“我”的感激,也暗示了金簪传至下一代的结局。
E.小说善于通过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心情,如“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的描写体现了黄老太太此时内心的欢快、闲适。
(2)小说为什么要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传家金簪”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 就是这样一个日薄西山、朝不虑夕的人,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也无法做到的困难。
C. 曹雪芹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的描绘,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没落的过程。
D. 新规划的312国道将经过多个村庄,县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认真做好沿途的土地征用和住宅拆迁工作。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3分)
A. 刘慈欣在《三体》中近乎完美地把中国五千年历史与宇宙一百五十亿年现实融合在了一起,挑战了令一代代人困惑的道德律令与自然法则冲突的极限。
B.中方一贯主张,各国在处理国际经贸问题时,应基于准确的事实,按照国际规则行事。我们要求美方端正错误做法,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C.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五对父子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
D.中国运动员史冬鹏行李被偷事件发生后,里约加强了安保措施,但参会人员认为里约奥运会潜在的安全风险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孔子认为,伦理道德是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准则,人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都有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影响。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说, 。
A.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一个君子在任何时刻都不应违背它。
B.一个君子在任何时刻都不应违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
C.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要求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D.仁在人类的精神文明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一个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违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6、下面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LOGO”,请写出该标识的设计元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被称为高考状元的考生又受到了青睐:人们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媒体不惜篇幅,大力宣传;商家瞄准商机,请状元代言……
对高考状元受关注这件事,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B(因果关系倒置。)
2.C(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和“圣人”。)
3.C(真正的“逍遥”是不存在的。)
4.A(再:两次)
5.D(“左迁”是降职)
6.C(“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错,应是张旨假托皇帝诏令赏赐士兵绸缎)
7.(1)(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得分点:募、输、给各1分,句意2分)
(2)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得分点:垂、就、状语后置句式“守以强弩”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亲张延嘉,读书很多,不愿做官,州中将张延嘉的品行上报,(皇帝)赐给嵩山处士的岩号。张旨晋升为保定军司法参军,他上书转运使钟离瑾,希望补任一名县尉,抓捕大盗来证明自己。钟离瑾赞赏张旨的请求,替他奏请(朝廷)调任安平尉,前后抓捕盗贼二百多人。(张旨)曾与盗贼格斗,飞箭射中他的手臂,(他)不顾,仍然亲手杀盗贼几十人。提拔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遂城县知县,升任著作佐郎。
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张旨自己去宰相那里陈述救济治理的策略。(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不久疏浚淬河三十里,引支流注入芍陂,制作闸门,灌溉田地几万顷,外面筑堤用来防备水灾。两次升职任太常博士、尉氏县知县,调任忻州通判。
元昊反叛,(朝廷)特别升(张旨)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府州通判。府州靠山而建,没有外城,张旨打算修筑外城,州将说:“我们州城依凭险要之地,敌人一定不敢来犯。”张旨不听。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城内外几天都不通消息,人心震惊恐惧。仓库中有几千段彩缎,张旨假托诏令赏赐给士兵,士兵都朝东看,高呼万岁,敌人怀疑这是因为救兵到了。州城中没有井,百姓取河水来饮用,敌人截断取水道路。张旨夜里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攻击敌人,赦人后退,用官员军人在路两旁坚守,让百姓出来取水。又用渠道中泥土覆盖积草,敌人望见,以为水还有余。张旨督促居民登上城墙奋勇战斗,敌人死伤很多,随即撤退。因功劳升任都官员外郎,调任莱州知州。
叶清臣举荐张旨才能可以担任将帅,皇帝召见对答,改任邢州知州,提升为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又奏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授任阁门使,张旨坚决推辞。晋升为工部郎中、凤翔府知府,加官直史馆、梓州知州,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任荆南知州。入京任判尚书刑部,多次升职担任光禄卿,潞、晋二州知州。因老病,暂代判西京御史台,不久去世。
8对比(对照、映衬)手法,(2分)前一句写当年在桃李春风中痛快地饮酒畅谈,后一句写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1分)这样写充分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2分)(答对偶无分)
9. 开头两句,表达山水阻隔、不能相见的无奈。
颔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颈联尽显对黄几复的赞许、期待。
尾联则既有对黄几复的同情,也有对友人仕宦生涯乃至诗人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
(答出“思念”“无奈”“赞许” “同情”“哀怨”“牢骚”这些词语中的三个即可得3分,能结合诗句稍加解说的再给3分。)
10.略
11.(1)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E给1分;选A、C不给分。(A.“贪婪”错,“黄先生在黄老太太生病时就急于赎回金簪”是对金簪很珍视,并不是贪婪;C.“固执、不知变通”错,应该说明了“我”恪守信用;E.“欢快、闲适”不完全正确,这个描写体现了黄老太太此时和儿子关系的缓和)
(2)①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我”是黄老太太的邻居,是黄老太太故事的见证者,这样安排可以使小说更加真实。②以“我”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我”劝导黄先生,就没有结尾母子重归于好的情节。③使小说叙事更加简洁,不枝不蔓:黄老太太重视金簪的原因、黄先生及妻子和黄老太太不和的原因都是通过“我”和他们的对话交待出来的,这样使叙述更加简洁。(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①坚守传统:极力反对儿子黄先生和太太谈恋爱;儿媳不孝顺,就坚决不把金簪传给她;②任劳任怨:婆婆很苛刻,但她没有怨言,终于感动了婆婆。③通晓情理:最终宽容了儿媳,和儿子重归于好。(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写到“宽容善良”“持家有方”等酌情给分)
(4)①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孝顺长辈、持家有方的文化传统。 ②是全文的线索:全文的情节围绕金簪而展开。③是塑造人物的重要道具:黄老太太的许多性格通过金簪而展现出来。④暗示小说的主题:金簪是祖传的,而黄老太太最终又把金簪赎回传给下一代,暗示着文化传统的代代相传。(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2.【答案】D【解析】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产业,胸无大志。
13. A( B项中,“端正”与“做法”动宾搭配不当,“端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玉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