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37  2016-11-03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清河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 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浏览完整试题D.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因此,书法成了中国文化的载体。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硬笔的进入、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文字书写渐趋淡化。
B.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的丧失。
C.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D.现代人对于书法若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C.古代人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5分)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花开。
百年将半仕三已①,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②来剥啄③,一从乌帽④自欹⑤斜。
真诚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已:停止。 ②白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③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④乌帽:即乌纱帽,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 ⑤欹:倾斜。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木欣欣以向荣, 。 ,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3)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4)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右方的方框涂黑。


展开余下试题三、11、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宝 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他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6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6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邵逸夫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香港寓所中辞世,终年107岁。这一年,距离他离开出生地上海已经过去了87年。在这87年里,他有57年在香港度过,一手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最终登上娱乐圈的巅峰。
在这87年里,邵逸夫始终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连电影明星会说上海话的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更是将他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造就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精明,勤奋,规矩,远见……但就像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他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
作为一位老派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大哥邵醉翁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是邵逸夫电影生涯的起点。邵醉翁为天一确立了“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这成为邵逸夫一生遵守的信条。1964年,邵逸夫接受邵氏自办刊物《南国电影》采访时就这样说:“我生产电影,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
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30年的南洋只身赴港,耗时7年建成了邵氏影城,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邵氏影城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个影城里,他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而邵氏影城的第一炮,就是邵逸夫亲自从几十部剧本中挑出来的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江山美人》。该片公映后,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因此站稳脚跟。之后,邵逸夫又砸下重金,先后拍摄了《杨贵妃》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狂潮。1967年,由张彻执导的邵氏新片《独臂刀》公映,刷新了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将“邵氏兄弟”和香港电影带入了新武侠时代。在那之后,邵氏出品了《刺马》《大醉侠》《流星蝴蝶剑》等一系列经典武侠电影。


展开余下试题石川表示,所有邵氏武侠片都是对兄弟情谊和江湖义气浓墨重彩的渲染,是对忠、义、礼、信的书写和放大。正是这样一套与现代契约社会“利”字当头相抗衡的传统中国价值观,维系了当时海外华人社会基本的人伦道德与人际关系;而海外华人对邵氏武侠片的追捧,也使得这套价值观得以传播和强化。
1967年,在捕捉到电影业的式微之气时,他与利孝和等人合资创办的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开播,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40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正式入主TVB.开始陆续出品一系列TVB电视剧。在这些剧集中,很多仍然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是邵氏最擅长的武侠题材,金庸从此在内地风靡。
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天然的爱惜。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打造出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杜琪峰、汪明荃、赵雅芝、刘嘉玲……尽人皆知的“四大天王”,也是邵逸夫钦点的人选和称号。
正是在正式入主TVB之后,邵逸夫一方面通过不断降低制作成本而赚钱,另一方面几乎年年捐出过亿资金。邵逸夫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100亿港元,人们熟悉的“逸夫楼”,遍及31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2008年和2013年,邵逸夫向汶川和雅安地震灾区各捐款1亿港元。他身体力行地兑现了自己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一代宗师溘然长逝,功名起落已是历史,只有成千上万座凝结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逸夫楼,成为走过一世传奇人生的邵逸夫无言却不朽的纪念碑。
【相关链接】:
①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万美元。(博文选摘)
②一生钟情于通过综艺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选夫,终于完成东方人生三段论:从富到贵再到雅——先有钱,进而肩负社会责任,最后上升到拥有超越物质至上的信仰。有些人对致富目的迷惘,形成了全民性的急功近利和集体迷失,不断上演的“土豪”炫富肤浅狂欢,是这场迷失的真 实写照。从这个角度上说,逝去的邵逸夫留下生动的镜鉴——创业成功已经不易,但真正成长为财富的主人却更弥足珍贵。(石迷思《邵逸夫最大的遗产》)
③邵逸夫驰骋影视圈80年,每天只睡5个小时,从不言倦,就算已届百岁高龄,仍每星期返回TVB开例会。(查小欣《揭秘邵逸夫真实的晚年生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邵逸夫的电影生涯,从大哥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在这里他为怀念祖国的中国人生产了许多他们喜欢看的电影。
B.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江山美人》去进行拍摄,电影获得成功,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也因此站稳脚跟。
C.邵氏最擅长的是武侠题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使TVB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金庸也从此在内地风靡。
D.邵逸夫异常勤奋,他从创业开始,每天都只睡5个小时,从不言倦,每星期都返回TVB开例会,一直坚持到100岁高龄。
E.邵逸夫出生于上海,早年在南洋打拼,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到香港,并最终在香港建立起了自己的邵氏影视帝国,后来又成为一名人人仰慕的慈善家。
(2)为什么说“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简要分析。(6分)
(3)邵逸夫具有杰出的经商才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4)“一代宗师”邵逸“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
B.“都市人家”装饰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一流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广大业主的认可。
C.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7日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到时本届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委评语也将在网站上公布。
D.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体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一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但就多年观察, 。 。 。 , , 。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沧桑,我们不会以同情心去安慰不幸的人。人生不要太圆满,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是很美的一件事。
①时时提醒我们谦卑,要懂得怜恤
②我发现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多少少了一些东西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
④有人才貌双全,情字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则万贯,却是沉疴在身;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
⑤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⑥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们背上的一根刺
A.②③④①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④①②⑤⑥
16.选出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3分)
A.租赁(lìn) 档(dǎng)案 褒(bāo)义词 果脯(pǔ)蜜饯
B.一爿(pán) 忖(cǔn)度 涮(shuàn)羊肉 怙(hù)恶不悛
C.笑靥(yè) 顷刻(qīng) 汗涔(cén)涔 叨(dāo )陪鲤对
D.迂讷(nè) 慨叹(kǎi) 刽子手(kuài) 酩酊(dīng)大醉
17.下列各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铁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