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628 2016-11-07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8]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word)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语文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作为一种文学的载体和传播的媒介的历史远远超过了文字的历史。有了文字记载之后,语言仍旧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通过语言传承下来的史料,一般被称为口传史料,有时也称为口述史料和口碑史料,具体指的是口耳相传的史料。由于长期的积累,我国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史料尽管不如以文字为载体的史料那样丰富,但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相当可观的。这类史料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记述史料,二是传递史料。
记述史料指的是参与文学活动的当时人或目击者(如:歌谣、神话、传说以及其他讲唱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自己记述的史料,或由其他直接接触文学家和其他文学活动者记述的史料。许多口语创作的作品能够得到保存和传播,靠的是当时人的记述。这种史料不限于作品,有时也涉及有关文学家的传记史料。例如,顾颉刚曾受胡适的委托,寻觅近代作家李伯元的事迹。在寻觅的过程中,顾氏正好碰到了他的朋友、李伯元的内侄婿赵君,因而向他询问。赵君就把他所知道的李伯元的种种事情告诉了顾氏。厩氏把赵君的述说加以整理,刊登在《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六号上,为研究李伯元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史料。记述史料因为是亲历、亲知和亲闻的史料,具有现场性,多为第一手原生态史料。这种史料开始藉语言而形成、传播,后来有些才用文字记载下来。
传述史料主要指的是用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学史料产生以后,经过多人或多代人口耳相传、流传的史料。在古代,有不少口头文学史料,如神话、传说、民歌、民谣、谚语和戏曲等,往往是靠口头才得以传承。神语、传说具有传奇故事的一些特点;民歌、民谣等属于口语化的的韵语,便于记忆,这些都适宜长期口头传播。我国三大民族英雄史诗——藏族韵《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就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传述史料在传述者的重复讲述、演唱中传播。不同时代的传播者、同一时代不同身份的传播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来选择史料,根据受传者的需求和当时的语境,做随机性的、个性化的传播。每一次传播,都有传播者的改造,如果加以记录整理,就是一个独立的文本。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料,以文字记载为大宗,但有许多文字史料是源于口传史料。口传文学史料是文字文学史料的一个重要渊薮。当然,也有不少文字史料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转化为口传史料,借助于口传这一媒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语言和文字这种载体的史料在传播的过程中虽然各有特点,但二者常常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其结果是增加了传播的途径,扩大了传播的范围。由此可以推知,在古代,文学史料借助语言这一媒介,其传播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当远远超过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传播的范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传史料就是以语言作为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通过口耳相传传承下来的史料,也称为口述史料和口碑史料。
B.虽然不如文字文学史料那么丰富,但口传文学史料经过长期的积累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已经相当可观。
浏览完整试题
C.记述史料是亲历、亲知和亲闻的史料;开始藉语言而形成、传播,用文字记载下来后大都成为具有现场性的第一手原生态史料。
D.传述史料经过多人或多代人口耳相传,在传述者的重复讲述、演唱中被改造,若用文字整理记录下来便可以成为独立的文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记述史料不限于作品,顾颉刚把李伯元的内侄婿赵君的述说加以整理、发表,为研究近代作家李伯元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史料。
B.我国三大民族英雄史诗能够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就是由于具有便于记忆的口语化韵语和传奇故事的一些特点。
C.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受传者的需求以及当时的语境,传播者的每一次传播都是刨造性的、随机性的和个性化的。
D.口传史料是文字史料的渊薮,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在长期的相互促进和转化下,明显扩大了彼此的传播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古代神话、传说、民歌、民谣等口头文学史料如果没有得到传述者的口耳相传或当时人的记述,很可能早已无法保存和传播。
B.古代许多文字史料都源于口传史料,如《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早先也是靠口传,到春秋中叶经过整理才用文字记录下来。
C.无论是作品的创作者本身还是活动的其他参与者,所记述的相关内容都可以作为史料,拿来参考,进行研究。
D.有了文字记载后,文学史料就主要由文字史料构成,彻底改变了之前要靠语言作为文学史料的传播媒介和载体的状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炼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不敢较。会俺答犯京师,致书乞贡,多嫚语。下廷臣博议,司业赵贞吉请勿许。廷臣无敢是贞吉者,独炼是之。吏部尚书夏邦谟曰:“若何官?”炼曰:“锦衣卫经历沈炼也。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遂罢议。炼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帝弗省。嵩贵幸用事,边臣争致贿遗。及失事惧罪,益辇金贿嵩,贿日以重。炼时时扼腕。遂上疏言嵩罪十,请罢斥以谢天下。帝大怒,搒之数十,谪佃保安。既至,未有馆舍。贾人某询知其得罪故,徙家舍之。里长老亦日致薪米,遣子弟就学。炼语以忠义大节,皆大喜。塞外人素戆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炼。炼亦大喜,日相与詈嵩父子为常。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炼。先是,许论总督宣、大,常杀良民冒功,炼贻书诮让。后嵩党杨顺为总督。会俺答入寇,破应州四十余堡,惧罪,欲上首功自解,纵吏士遮杀避兵人,逾于论。炼遗书责之加切。顺大怒,走私人白世蕃。巡按御史路楷,亦嵩党也。世蕃属与顺合图之,许厚报。两人日夜谋所以中炼者。会蔚州妖人阎浩等素以白莲教惑众,出入漠北,泄边情为患。官军捕获之,词所连及甚众。顺喜,谓楷曰:“是足以报严公子矣。”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斩炼宣府市。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炼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炼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因恸哭而去。隆庆初,诏褒言事者。赠炼光禄少卿。顺、楷杀人媚奸状发,给事中魏时亮、陈瓒亦相继论之。遂下顺、楷吏,论死。天启初,谥忠愍。
(节选自《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B.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C.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D.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即“丁父忧”。通常朝廷官员无论现居何官何职,如若父母去世,都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B.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C.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但也有打着勤王旗号进行谋反夺权的。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历代均有设置,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炼傲视权贵,在酒筵上替人打抱不平。虽然知道待他很好的上司陆炳与严世蕃交情深厚,但面对跋扈的严世蕃,仍然当面与他唱反调。
B.沈炼刚直敢言,为国积极献策。当主张不能轻易纵容俺答的赵贞吉孤立无援时,他在朝堂上挺身而出支持赵贞吉并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
C.沈炼嫉恶如仇,对奸臣误国义愤填膺。上疏揭露严嵩罪状并要求罢斥严嵩,结果被皇帝责打,贬到保安垦田。
D.沈炼深得民心,得到贬所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当地商人腾出自家房屋给他居住,乡里长老让他们的子弟来跟着他学习,他在那里经常把忠义大节讲给孩子们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炼。
(2)惧罪,欲上首功自解,纵吏士遮杀避兵人,逾于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王勃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注】那(nuó):这里是“奈何”的意思。
8.诗中第二句连用两个“他”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9.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 , ”看淡荣辱,不因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
展开余下试题
(2)《师说》抨击士大夫阶层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向老师学习的语句是“ , ”从中可见其不从师学习的荒谬心态。
(3)《行路难》中李白“ , ”面对人生坎坷食不下咽,内心倍感抑郁苦闷。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爹挑水回来,五月和六月已经把炉子生着,把茶罐架上了。爹笑着在他们每个人的头上抚了一下。五月说,今年早点写,争取到中午写完。六月说,中午晚了。五月说,对,中午以前。爹说,那你们就赶快准备纸墨。五月和六月齐声说了一句戏词“高台已筑就,单等东南风”。
(2)爹看了一眼后炕,他们果然已经把要准备的都准备好了。炕桌上放着碟子,碟子里倒了墨汁,墨汁里泡着毛笔,大红纸也裁好了。就按你们的意思,今年我们过个早年,爹说。五月说,可是你还没有喝茶呢。爹说,等开了再喝。六月就呼地一下跳到炕上,压了纸的天头,等爹开写。
(3)爹提笔想对联。五月说,“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爹欣赏地看了五月一眼,开写。
(4)从五月能记事起,全村的对联都是爹写,年三十写一整天,直写到天麻麻黑,还写不完。别人家都在吃年饭了,他们才忙着贴对联,请“三代”(家神牌位)。今年他们决定早早地动手,争取过个早年。
(5)五月接过“春满乾坤福满门”往地上放时,六月抢先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爹高兴地说,六月出息了,去年写的对联,今年还记着,上学肯定是个好学生。
(6)这时,爹哎哟了一声,提了笔看着对联。五月就知道爹把字写错了。看时,爹果然把“在”写成了“来”。五月念了一遍“向阳门第春常来”,说,可以的。爹没有肯定,也没有反对。又看了一会儿,说,通是通,可是别扭。五月说,只要通了就行。爹说,不行,别人看了要笑话的,尤其是你舅舅。五月说,我舅舅说今年不来,堆堆要来呢。说着,拿了对联去地上放了。爹说,堆堆也识字呢。六月说,要不重写吧。爹说那不白白地把一绺纸浪费了。六月说,要不等一会给别人家。爹说,那不行,咋能把一个错对联给别人家呢,六月你这点不好。说着,写下“积”字。六月说那就给瓜子家,反正他家没人去。不想爹陡地停了笔,定了神看六月。五月知道爹生气了,忙说,马上就要过年了。
(7)五月的提醒见了效,爹把刚才端得很硬的架子放下来,一边写“善”字,一边给六月说,正因为是瓜子家,就更不能给他们,知道吗?五月和六月不知道,却屈从地点了点头。爹说,只有小人才欺负瓜子,知道吗?五月和六月又点了点头。五月说,六月年一过就长大了。爹说,我说的小人,不是没长大的人,而是那种品德不好的人,有些人即使活到一百岁,还是小人,知道吗?
(8)五月看见六月的脸色一时转不过来,就接着刚才的话题说,堆堆肯定不看,堆堆只爱耍枪。六月不再多说话,只是默默地配合着爹,爹写完一个字,六月把纸往前拽一下。
(9)干爹,起来了吗?是葵生的声音。他们已经来了!六月急得差点要尿裤子了。葵生一来,地生就会来,地生一来,金生、德全、德成、回缠……而他们一来,爹就会放下自家的给他们写。等给他们写完,天就黑了。
(10)爹果然放下自家的,给葵生写。爹让六月去厨房看馍馍熟了没有,给葵生端些。
(11)人越来越多,屋里坐不下了,就蹲在房台子上。爹让五月把旱烟放到院里,把火炉也端到院里。今天没有功夫招呼你们啊。大家说,你把毛笔招呼好就行。德全说,五爷把年写红了。爹就笑。德成说,五爷你也到过手的时候了,不然,你这一百年(过世),谁还能提得起笔啊。爹写得更加起劲,好像大家的好日子就在他的笔头上,点金是金,点银是银。不多时,就是一院的红。五月能够感觉得到,满院的春和福像刚开的锅一样热气腾腾,像白面馒头一样在霭霭雾气里时隐时现。大家看着满院红彤彤的对联抽烟,说笑,五月和六月幸福得简直要爆炸了。
(12)人们陆续把对联拿走,家里渐渐安静下来。爹放下笔,坐在炕头抽烟,抽得十分狠,就像是一头渴急了的牛一猛子扎进泉里喝水。抽了一会儿,爹问,谁家的对联还没有写?五月掐着指头算了算,说,全写完了。爹说,现在干啥呢?五月说,别家的都贴好了。
(13)对联讲究要从大门开始向里贴。爹从五月手里接过“天增日月人增寿”和新笤帚,左手拿了“天”,按在门框上边,右手里的笤帚搭在“增”字上往下一扫,“天增日月人增寿”就乖乖地趴在门框上。五月一下子觉得右边的这个门框有意思起来。接着,爹又把,“春满乾坤福满门”贴在左边的门框上。
(14)整个门洞哗地一下红了起来。五月看了看爹的脸,爹的脸红彤彤的,看六月的脸,六月的脸也是红彤彤的。五月想,这也许就是年的颜色吧。
(节选自郭文斌小说集《药王品》,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六月年纪小,率直,有几分争强好胜。听得爹说不急着喝茶,他就呼地一下跳到炕上,压了纸的天头,等爹开写;爹爹提笔想对联,他和五月抢着提醒爹。
B.五月善察言观色,投人所好。看到六月的话惹爹生气了,连忙说道“马上要过年了”,看到六月脸色不好,就顺着六月的话说。
C.“爹放下笔,坐在炕头抽烟,抽得十分狠,就像是一头渴急了的牛一猛子扎进泉里喝水”,形象夸张的比喻,道出写了大半天对联的爹的辛苦劳累。
D.小说语言朴实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满院的春和福像刚开的锅一样热气腾腾,像白面馒头一样在霭霭雾气里时隐时现”等。
E.小说虽只是选段,情节简单,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用大量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塑造人物群像,呈现了一种纯真温煦的美。
(2)小说第4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五月想,这也许就是年的颜色吧”,“年的颜色”指什么?小说以此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蔡东藩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日深,因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忧患意识激荡,一心救亡图存。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结合自己的条件作出了选择。他决意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夙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筹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展开余下试题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之事,成《历朝通俗演义》十一部六百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选自来新夏《通俗史学家蔡东藩》,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东藩(1877-1945) ,山阴县临浦(今萧山)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曾任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其《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内容之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演义”是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近代认为“演义”与“演绎”意义相近,演义故事是作者根据史实和一定逻辑性演绎出来的事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历史上众多惊天动地的事件,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忧患意识日深,培养出他儒家学者的优秀品格。
B.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因而遭到恐吓威胁。
C.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以伪乱真,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脱离了历史正规,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D.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文笔力求通俗,不作文字修饰。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并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供后世取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相比之下应自感惭愧。
(2)作者为什么说蔡东藩是一位真正的儒者?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蔡东藩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人们如此评价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具体分析。(6分)
(4)在蔡东藩看来,《三国演义》属传统的演义小说,因不满其写法,他自创了“新演义”体写法。你更赞赏演义小说的写法还是“新演义”体写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意见并阐明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3分)
①屈原在《离骚》里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落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②90后毕业生们初入职场表现欲强,更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倾向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同时也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工作不踏实,对薪资抱有过高的幻想,频繁跳槽。
③遵义会议之后,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不落窠臼,指挥军队转变战争策略,四渡赤水,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胜利。
④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游客们到杭州旅游,听流水潺潺,看碧叶一片,闻荷花幽香,触白墙灰瓦,无不称赞杭州秀色可餐。
⑤鲁迅的《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一系列小说笔锋犀利,力透纸背。他用文字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让人民群众看清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
⑥《辟邪剑谱》这部武学秘笈精微奥妙,自打岳不群从林平之手里得了它,行忘止,食忘餐,无时无刻都想着如何练就这盖世剑法。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现在的教育存在功利化的弊端,有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学生爱求知,爱创造,爱幻想被忽略了,不利于个体终身的发展。
B.G20杭州峰会倡导各国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最终致力于发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
C.清华博士郝景芳的中篇小说《北京折叠》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展现了当代大都市下层人生存艰难的冷峻现实。该书今年4月入围第74届“雨果奖”。
D.《中国人最易用错的成语》一书以近1000个当代大学生最易用错的成语为对象,除了从用错的类型进行概括外,还对用错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 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②由于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可以分解入血液,身体就可以利用其作为能量来源, 起到减肥效果。
③裴多菲在诗里写道,生命和爱情这两者 都很珍贵,但为了自由他宁愿把两者都舍弃。
A.根据 进而 自然 B.根据 从而 固然
C.按照 进而 固然 D.按照 从而 自然
16.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包括标点)。(5分)
上一篇:
浙江省慈溪市2017届高三11月份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南省衡阳县一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云南师大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